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探索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一体化设计

燕山中学: 搭建“双向奔赴”教育“引桥”工程

通过中小学段科学衔接,初中新生入学后的适应时间更快了,能更有针对性地学习
点击查看原图
        “原来我们都是在每年六月份把小学毕业班的学生请进校园作小初衔接教育,最近六年来,我们把衔接教育放在了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近日,在接受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采访时,济南燕山中学副校长孔仪表示,该校已搭建起“双向奔赴”的教育“引桥”工程。
  
  从每年九月新学年起,学校就开始了“引桥课程”的实施:向下,安排老师进入对口四所小学,为五、六年级学生、家长讲解初中课程特点,同时邀请小学老师到中学进行一体化教研;对上,则为学生设立了1-2个月的“学习习惯养成月”。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杨芳

  “泉引桥”向下已延伸至小学五年级

  山东省济南燕山中学是历下区规模最大的公办初中学校,目前在校生有3400多名,其中,每年的初一新生都在1000名以上,来自学片内燕山小学、燕柳小学、解放路第一小学、文东小学等4所学校。
  
  济南燕山中学副校长孔仪在接受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着眼于小升初阶段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现状和发展需求,在“关爱每一个学生、关怀每一位教师”办学理念指导下,学校紧扣“乐观自信、仁爱担当、求真善学、多元发展”的育人目标,以“双减”政策和“泉引桥”工程实施为契机,发挥在中小衔接中的主导作用,引导中小学之间、家校之间凝聚共识、拓宽教育路径、提高衔接质量、形成教育合力,力争为每一名学生搭“引桥”、筑“缓坡”,助力身心全面平稳过渡。

  “最近六年来,我们把衔接教育放在了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孔仪告诉记者,五、六年级教师共同参与同一主题课程的讲授、听评课和充分研讨,帮助小学毕业生了解初中教学方式,帮助老师们客观了解中小学教学中“学生身心特点、教学方法以及学科目标、要素等方面的差异。”

  “我们的老师将早已内化于心的诊断思辨文化融入到研讨过程中,在缩小中小学课堂差异的同时,实现教师间相互信任与支持、有效融合与成长,促进中小学段科学衔接。”孔仪说。每年春季学期,学片内老师们每个月都会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研讨;同时,六年级毕业生代表也会走进中学,参观校园、在教室听课、参加社团体验课,他们回到小学,会像“种子”一样,将初中课堂感受传播给班级的每位同学。

  设立1-2个月的“学习习惯养成月”

  暑期,是小初衔接重要节点。每年在小学毕业前夕,燕山中学都会向学生布置暑假实践任务:从阅读运动、劳动、爱好特长方面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与写作习惯,引导学生科学管理时间,提升身体素质,培养劳动品质,发展审美能力。

  “对初一新生来说,培养他们乐学善思、合作探究的意识与能力,比单纯的传授知识更加重要。”孔仪表示,在学生入学后,学校则会设计1-2个月的“学习习惯养成月”。
  
  在一天的作息时间中,根据学生年龄与身心发展特点,学校创造性地开设“晨习时光”“拓展时光”“习得时光”“暮省时光”等多个成长板块,以核心素养为主线,设置学科衔接课程,通过“长短课”“选修课”“项目化学习实践活动”等系列“燕达”课程,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初中学习生活。
  
  孔仪告诉记者,通过前期的“向下延伸”和初中入学后的“学习习惯养成月”,近几年来,初中新生入学后的适应时间的确更快了。“像英语学科,通过暑期的训练,学生的英文书写字体更规范;一些从未接触过的课程,像生物学科,通过提前的介入,学生们知道初中要学什么,高中会学什么,将来发展和研究方向是什么,进而能更有针对性地学习。”

  课程一体化设计将是改革方向

  通过六年的衔接实践,记者发现,燕山中学“向下”衔接越来越呈现低龄化趋势。“在实践探索中,学校不断在思考:衔接什么、为什么衔接、怎么衔接、由谁来衔接的问题。”孔仪表示,在与小学的摸底调研中,学校逐渐发现,“学生的习惯养成、能力发展、素养的构建,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间断、持续性的综合体现。所以将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进行一体化设计才是课程建设的重要方向。中学的衔接不能只放眼于五六年级,可以继续向低年级挂靠;同时,挂靠高中的衔接也是学校需要思考的方向。”

  “从目前的衔接情况看,初中与小学还有距离感,下一步学校也会着力从融合教研与家校共育方面做出不断的尝试。”校长颜世民表示,未来三年,学校将直面机遇与挑战,勇担教改示范责任与使命,创设更具有包容性和支持性的学校环境,力争在学段衔接方面作出更多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