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专家学者淄博论见

探析如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乡村振兴齐鲁论坛2023期间,多场平行论坛同步举行,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淄博,共同探析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新方向、新机遇。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刘东宁 发自淄博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

  平行论坛一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为主题,探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新思路、新路径、新模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赵敏娟从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绿色发展与“双碳”的论述,阐述了农业绿色发展的必要性。深入分析了资源节约、产地环境安全、绿色产品供给等情况,提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应着眼于“双碳”目标、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需求,建议加快农业绿色低碳发展,需在推进科技体系、制度体系、配套支撑政策体系建设上持续发力,鼓励多主体参与。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李周以“从生态保护走向生态振兴”为题,从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振兴三个维度进行系统阐述。生态保护要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等方面下功夫;生态建设重点是推进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文明制度等建设;生态振兴要把生态系统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中共农业农村部党校原副校长、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朱守银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始终坚守科学精神引领,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观点、遵循客观规律要求、重视乡村特点差异、注重统筹协调发展、尊重农民意愿选择、保持足够历史耐心;应充分考虑资源禀赋制约、承认区域乡村巨大差异、遵循农业基本特点特性、重视村庄基本功能特性;要充分发挥主观因素的能动性作用,通过健全完善公共政策、探索创新体制制度、创新优化方法机制、制定修订法律法规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原副司长、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方言重点就保障粮食安全和推进乡村建设两个方面进行了讲解。她指出,保障粮食安全的推进路径是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服务社会化、生产机械化,充分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积极性、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推进乡村建设要深入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统筹好产业发展与乡村建设关系、粮食安全与绿色发展关系,不断创新、探索更多乡村绿色、融合、可持续发展路径。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胡向东分析了国际上农业强国发展的一般规律。他指出,中国迈入农业强国关键要提升科技创新效率和经营体系效率。要补齐科技支撑和产业韧性短板,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抗风险能力。要保障粮食安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关键在种子和耕地,同时还要抓好收获、储藏、加工、消费全环节粮食减损,提高粮食自给率。

  高质量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平行论坛二以“高质量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主题,围绕如何更好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乡村人居环境进行研讨交流。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以“土特产:产业与文化融合发展”为题,认为“土特产”经过了时间积淀与市场检验,具有特殊性和普适性相结合的独特优势。应以产业化思维发展“土特产”,尊重农产品弹性小、可替代的市场需求特性,依靠科技力量做精做大做强,追求产业利益最大化和良好的富民效应。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杨春华认为“和美”乡村概念首次把中华传统“和”文化理念融入乡村建设,意味着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突出短板,是现阶段城乡差距大最直观的表现。要聚焦民生短板、坚持分类指导、健全推进机制,优先建设既方便生活又促进生产的项目,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要走中国特色乡村善治之路,强化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积极性。要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要加快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尊重乡村与城镇和而不同。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姜长云指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体现在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具体来说,要坚持“一个底线”,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三强”,即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一高”是农业现代化水平高;“一足”,即农业及其关联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足。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会长苑鹏重点关注农户视角下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认为目前面临小规模农户经营的“小”“散”“乱”“弱”与现代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挑战。关于如何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她认为一是依靠个体从专业化到专业市场的自我演化,二是依托合作社联合力量,三是依托公司化的工商资本。未来,将主要依靠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速创新的“三部曲”,走好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郭晓鸣认为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应在保持乡村自然属性与当地文化传统基础上,拓展乡村经营性和消费性生态文化潜能,发展适度规模的新的产业构成和经营方式,满足乡村现代化重塑新需求。在资源整合上,充分重视产业互补、资源互助的跨村联动发展,探索资源联用、治理联建的更深层次联动模式。在乡村建设上,探索整体性的村庄经营模式,对村庄可经营资源进行整体性开发、市场化运行和专业化经营。在人才引进上,组团式导入发展型新农民,解决外部人才难以稳定的现实难题。在乡村治理上,适应和允许一定规模外部经营主体进入,创新外来人口“输血”和本土人口“造血”有机结合的治理新模式。

  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平行论坛三以“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主题,探讨如何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教授、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盛誉重点围绕如何通过科技进步助力乡村振兴开展演讲。粮食安全越来越成为制约和影响未来经济转型发展的因素,未来要加快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做大做强种子产业,提升种子质量;要逐步转变现有的“大国小农”的生产方式,向高值高效农业发展;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结合制度变迁,形成有效的市场服务主体;要充分发挥智慧农业作用,提高农业生产力,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仝志辉分析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困境,提出要发展基于集体经济组织居间服务的生产、流通、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体系,把发展收益留在本县本乡,且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获益为基础;要坚守自然村熟人社会治理为内核的村民自治和乡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要倡导村域内和跨村资源整合利用;要推动集体经济组织成立经营实体,提升集体成员股权收益。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食物经济研究室主任李国祥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最主要的是抓好科技、土地两个要害。要把握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坚持党政同责、终身追责,严守耕地红线,解决农村土地瓶颈制约和农村大量土地闲置矛盾,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有效监管方法。要结合实际构建不同版本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粮食收储制度以及价格支持政策、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横向机制。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经济学院双聘教授赵燕菁认为,乡村振兴的过程必定是城乡融合的过程。要打通城乡产业链,将产业链高收益环节转移到农村;要寻找有实力投资人,政府可以作为中介降低交易的风险;要招商运营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增加村民收入;要让农村种地的人有好处,最大程度提升保护耕地的积极性;要逐步实现乡村资产资本化,创造稳定的收益。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阎荣舟认为应该用数据这种新的技术形态突破传统要素配置的堵点,实现全流程全领域全主体参与的数字乡村建设和新的发展形态。乡村数字化要统一顶层设计,拓展应用场景;要强化主体自觉,提升农民数字素养;要强化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建立党的领导、政府引领、企业支撑、农户共同参与的资本和技术发展共同体;要建立强大的农业农村社会服务体系,改变分散的农户和农民单一决策模式;要强化城乡融合,统筹推进区域发展的数字化转型;要打造数字化文化平台,提高乡村文化养成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