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天桥区桑梓店街道

百亩葫芦田结出“非遗果”

长在葫芦上的“非遗”
点击查看原图
        商报济南消息 葫芦,谐音“福禄”,是百姓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吉祥物。拥有两千年历史的范模葫芦,因大小不一、图案丰富,深受藏家欢迎。在济南市天桥区桑梓店街道西秦村里,就藏着一家非遗工坊,同时也是济南市规模最大的范模葫芦基地。
  
  李剑一家制作葫芦是从祖父那代开始的。李剑的祖父自幼喜好文玩,青年时期专业从事葫芦、核桃种植,是当时文玩葫芦、核桃的重要种植者,后来主攻范模葫芦的开发,种植首创的“滑车”器型,专门养油葫芦,形态、出叫都一流。“松勃玉簪把”器型,专用于养蝈蝈,蝈蝈在葫芦里大小合适,出叫也相当响亮。这两种器型一直延传至今,对范模葫芦市场的影响深远。
  
  李剑的父亲继承了范模葫芦种植、制作不同材质的模具、画片雕刻设计的家传技艺,并根据时代、市场变化进行了深度创新,于2017年斥资在天桥区桑梓店西秦村租地100多亩,专业从事范模葫芦的研发,创新种植。
  
  第三代传承人李剑自幼跟随父亲学习绘画、雕刻的技术并进行深入设计研发,又继承学习了家传的葫芦完整技艺。在家传技艺基础上,他游学全国优秀范制基地二十余处,与众多同行深入交流,2018、2019年新创作品《霸王别姬》《吹箫引凤》,受到葫芦爱好者、收藏者及专业人士的广泛好评和一致认可。
  
  范模葫芦自然生长、手工制作,效率低、产量少。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和非遗技术的大力扶持推广和电商产业崛起,为村子里的范模葫芦打开了新销路。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蓓蕾 通讯员 蔡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