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法官”的办案智慧

“乡贤法官”王兆英在处理公务


济南市平阴县孔村镇合楼村成立“乡贤工作室”

去年腊月二十九,王兆英刚起了油锅,准备炸藕盒,村里人来叫,儿媳妇的娘家人来抢人了,东西还没下锅她就跟着跑了出去……在济南市平阴县孔村镇合楼村,乡里辈分很高的人说的话大家都认,而且听得进去,邻里间发生纠纷,这个德高望重的人一出面,事情往往容易解决。这种人被称为村里的“乡贤”,作为合楼村的“乡贤法官”,近30年来,王兆英一直在用老百姓的“法儿”,平老百姓的事儿。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晓迪
诉源治理的第一站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在“乡贤工作室”见到王兆英时,她正在整理上午刚刚调解完的几件乡邻纠纷,矛盾诉求登记表上写着来访时间、原由等等,调解成功的案子才能录入调解登记表。今年67岁的王兆英,腰板笔直、声音洪亮,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说起去年腊月二十九的那件“家事”,王兆英前后没少费功夫,足足劝说了小半年,往返30多公里的路愣是跑了四五趟。90后的小两口,办酒席时王兆英还曾去做过证婚人,“眼看着这闺女嫁进门,两人闹了乱子,就得当自家事儿来管。”王兆英丢下围裙,擦了把手就到村里的秦方家,刚进门就看见秦方一只手拽着媳妇陈洁的胳膊,一只手挡着身后的老丈人。“腊月二十三小两口就一直闹别扭,一气之下媳妇跑回娘家,他不干了,骑上摩托车就把人家带回来了。娘家人咽不下这口气,上门来要闺女。”王兆英先把双方拉开,由于在来的路上已经了解了事情的原委,便拍着胸脯打包票这事儿自己肯定管。
“大过年的,她回娘家了,俺咋办,这不让人笑话吗?不能走。”眼见来了说理的人,秦方也开了口。“你让人家先把闺女接回去,毕竟老丈人都来一趟了,这个面子得给,矛盾也不是你说两句话就能解决的,你俩也都先冷静冷静。”王兆英一句话,秦方甩开媳妇的手,堵着气蹲在门口一言不发。“你放心,我保证过两天登门去给你们说和。”此时的王兆英早已心中有数,都是因为家务事闹起来的,没啥大事儿。
虽然不是什么大事儿,但最难解的恰恰就是心结,小两口自从结婚就矛盾不断,有了孩子后更是不断升级,夫妻之间、婆媳之间都能因为一句话、一件小事儿起争执。陈洁总认为自己在家里承担了大部分的家务,但自己受委屈时,丈夫却始终不向着自己,日积月累矛盾越来越深。
然而头一回到陈洁家,王兆英就吃了闭门羹,陈洁的父亲知道王兆英要来说和,故意躲到自家田地里,期间邻里多人来喊他,可他就宁愿在外面冻着、晒着也不回家。无奈,王兆英只能寻到田里,在田间地头与他说理。陈洁父亲见到王兆英第一句话便是“你来干啥,说啥也没用,就是不让回去,我们请律师了,打官司去。”本想好言相劝的王兆英说,“我又没得罪你,你闺女和女婿的事儿与我有什么关系,我来就是想问问日子还过不?再说,日子是人家俩的,得人家小两口说了算。”王兆英说完回头又说了句“我今天走了,过几天还来。”就这样一来二去,陈洁家人也逐渐消了气,松了口,最后一次,王兆英带着秦方一家三口登门道歉,并将陈洁接回了家。
“调解过程中,吃气很正常,费了很多周折没调成的案子也有的是。这个过程很坎坷,但是她对这份工作的热情从未因此减少分毫,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付出,凭的就是责任心和热心肠。”济南市平阴县人民法院孔村法庭庭长夏民说。
王兆英曾是合楼村两委委员,如今退休了既是合楼村的“乡贤”代表,又是“乡贤法官”。“她善于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从事调解工作27年,每年调解成功的大大小小的案子也得有几十件。”夏民表示,自己与王兆英相识也是因为一起案子,彼时的王兆英也是法院的人民调解员,自那时起,两人因案熟络起来,随后了解到,王兆英还曾是法院人民陪审员和村里的“乡贤”代表,从这个热心肠的“乡贤”身上得到启发,孔村法庭在辖区内成立“兆英调解工作室”,为辖区的“乡贤”们设立“乡贤工作室”,“乡贤法官”也得名于此。
好管闲事的热心肠
“你就是闲不住,出门遛个弯都能捡个闲事儿管管。”这是王兆英老伴对她的评价。
王兆英说,今年七月份一个傍晚,自己出门遛弯儿,从自家村西头往东头溜达,就看见村里人都往前跑,拽住个人问咋回事儿,说村东头郑军家闹起来了。王兆英加快脚步,没走多远就看见两口子在桥头推推搡搡,扭打在一起,她赶紧上去把两人拉开,当晚就到郑军家去说和,一问才知道,两人因为一句话的事儿起了争执,还要到法院起诉离婚。
“这么多年都过来了,就因为一句话就不过了?那你俩准备咋分,家里的地、钱还有这些东西咋分,说说我听听。”王兆英一句话,老两口一言不发,本就话赶话起的矛盾,“我看也没什么大事儿”,王兆英的惯用口头语给两口子都松了口气,郑军给王兆英和媳妇一人递了一杯茶,“茶喝了,事儿也就了了。”王兆英说。
当晚九点到家,王兆英老伴儿说,“你就知道消灭源头,还让人家法院干什么?”王兆英和老伴相视一笑,她不生气,她知道自己的老伴,这个农村老汉的关心都藏在这些粗话中,明明心疼自己,但还是要用最朴实的话语嫌她好管闲事。“在这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年代,有这么一个热心肠,给自己找事儿干的妇女干部不容易。她有发现矛盾的眼睛,更有一份职业敏感。村里的纠纷交给她来调解,我们法官也放心。”夏民说。
说起她调解的案例,大家都是心服口服。自2019年“乡贤工作室”成立以来,成功调解上百起案件。王兆英调解的案子均以修复当事人关系为导向。“案子归案子,最重要的还得是人和睦。”王兆英说。
土味乡音里的办案智慧
“一百刨子难刮平,啥事儿没有绝对的公平。”这是调解中王兆英常用的一句土话,许多人来到王兆英的调解工作室,为了就是图个说法,要个公平,可就事论事来说,孰是孰非好定夺,但在情理上,尤其是一家人,总要有人退一步事情才能得到解决。
家事调解中,王兆英经常像一个大家长一样,该训训,该罚罚。“但跟人家说话还得夸奖着、表扬着,也不能光训人。”有时候对方嫌她不向着自己说话,她只能说:“你要是干我这活,也得这样,我光向着你,不行。”王兆英调解过程中,经常碰到矛盾转移,明明当事人争吵着,拉开了,两个人分别冲着王兆英撒气。“一般这种人好指着我说话,我也有我自己的办法。”王兆英说,今年春天,隔壁邻居老张来找她,气冲冲地推门进办公室就开始拍桌子,指着王兆英说:“我那地里三面全是树,你让我那庄稼咋长,你得给我治治。”王兆英连头都没抬说:“治不了。”老张更生气了,“你咋治不了?”王兆英抬眼说:“就你这么指着我……”王兆英一句玩笑话让老张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妥,不好意思地笑着说:“哦哦,我着急,你看看能帮着给村里说说不。
”王兆英立刻跟着老张到田地看了看,的确他的田地三面被几棵粗壮的大槐树遮得严严实实的,势必会造成减产。王兆英把现场查看的情况及时向村里反映,村里很快便将这些树进行砍伐,事情就此解决。“别看王兆英调解的都是邻里间的小案子,在她的这些土话中藏着许多办案方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经常线下沟通,有时也需要我们法官来助力,我们希望通过这种互动模式能够合力从根源解决问题。”夏民说。
“乡贤”参与治理多一点,解决问题也就更容易一点。一个常住人口27000人的孔村镇,过去因邻里纠纷、家务事引发的民事诉讼较为常见,近两年来,这类案件的收案数量越来越少,更少有发生打架斗殴、失盗等事件,正因为这些如王兆英一般的“乡贤法官”和调解员的存在,让孔村镇的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邻里更和谐。“乡贤说一句顶我们法官说十句。乡贤文化曾是我们乡村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式。新时代,要更加注重引导和培养乡贤,把德高望重的老人、心系故土的有识之士、教师、企业家等有助于乡村治理的人,纳入到乡贤群体中来,使其成为社会稳定的维护者和乡村文化的弘扬者。”夏民说。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晓迪
诉源治理的第一站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在“乡贤工作室”见到王兆英时,她正在整理上午刚刚调解完的几件乡邻纠纷,矛盾诉求登记表上写着来访时间、原由等等,调解成功的案子才能录入调解登记表。今年67岁的王兆英,腰板笔直、声音洪亮,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说起去年腊月二十九的那件“家事”,王兆英前后没少费功夫,足足劝说了小半年,往返30多公里的路愣是跑了四五趟。90后的小两口,办酒席时王兆英还曾去做过证婚人,“眼看着这闺女嫁进门,两人闹了乱子,就得当自家事儿来管。”王兆英丢下围裙,擦了把手就到村里的秦方家,刚进门就看见秦方一只手拽着媳妇陈洁的胳膊,一只手挡着身后的老丈人。“腊月二十三小两口就一直闹别扭,一气之下媳妇跑回娘家,他不干了,骑上摩托车就把人家带回来了。娘家人咽不下这口气,上门来要闺女。”王兆英先把双方拉开,由于在来的路上已经了解了事情的原委,便拍着胸脯打包票这事儿自己肯定管。
“大过年的,她回娘家了,俺咋办,这不让人笑话吗?不能走。”眼见来了说理的人,秦方也开了口。“你让人家先把闺女接回去,毕竟老丈人都来一趟了,这个面子得给,矛盾也不是你说两句话就能解决的,你俩也都先冷静冷静。”王兆英一句话,秦方甩开媳妇的手,堵着气蹲在门口一言不发。“你放心,我保证过两天登门去给你们说和。”此时的王兆英早已心中有数,都是因为家务事闹起来的,没啥大事儿。
虽然不是什么大事儿,但最难解的恰恰就是心结,小两口自从结婚就矛盾不断,有了孩子后更是不断升级,夫妻之间、婆媳之间都能因为一句话、一件小事儿起争执。陈洁总认为自己在家里承担了大部分的家务,但自己受委屈时,丈夫却始终不向着自己,日积月累矛盾越来越深。
然而头一回到陈洁家,王兆英就吃了闭门羹,陈洁的父亲知道王兆英要来说和,故意躲到自家田地里,期间邻里多人来喊他,可他就宁愿在外面冻着、晒着也不回家。无奈,王兆英只能寻到田里,在田间地头与他说理。陈洁父亲见到王兆英第一句话便是“你来干啥,说啥也没用,就是不让回去,我们请律师了,打官司去。”本想好言相劝的王兆英说,“我又没得罪你,你闺女和女婿的事儿与我有什么关系,我来就是想问问日子还过不?再说,日子是人家俩的,得人家小两口说了算。”王兆英说完回头又说了句“我今天走了,过几天还来。”就这样一来二去,陈洁家人也逐渐消了气,松了口,最后一次,王兆英带着秦方一家三口登门道歉,并将陈洁接回了家。
“调解过程中,吃气很正常,费了很多周折没调成的案子也有的是。这个过程很坎坷,但是她对这份工作的热情从未因此减少分毫,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付出,凭的就是责任心和热心肠。”济南市平阴县人民法院孔村法庭庭长夏民说。
王兆英曾是合楼村两委委员,如今退休了既是合楼村的“乡贤”代表,又是“乡贤法官”。“她善于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从事调解工作27年,每年调解成功的大大小小的案子也得有几十件。”夏民表示,自己与王兆英相识也是因为一起案子,彼时的王兆英也是法院的人民调解员,自那时起,两人因案熟络起来,随后了解到,王兆英还曾是法院人民陪审员和村里的“乡贤”代表,从这个热心肠的“乡贤”身上得到启发,孔村法庭在辖区内成立“兆英调解工作室”,为辖区的“乡贤”们设立“乡贤工作室”,“乡贤法官”也得名于此。
好管闲事的热心肠
“你就是闲不住,出门遛个弯都能捡个闲事儿管管。”这是王兆英老伴对她的评价。
王兆英说,今年七月份一个傍晚,自己出门遛弯儿,从自家村西头往东头溜达,就看见村里人都往前跑,拽住个人问咋回事儿,说村东头郑军家闹起来了。王兆英加快脚步,没走多远就看见两口子在桥头推推搡搡,扭打在一起,她赶紧上去把两人拉开,当晚就到郑军家去说和,一问才知道,两人因为一句话的事儿起了争执,还要到法院起诉离婚。
“这么多年都过来了,就因为一句话就不过了?那你俩准备咋分,家里的地、钱还有这些东西咋分,说说我听听。”王兆英一句话,老两口一言不发,本就话赶话起的矛盾,“我看也没什么大事儿”,王兆英的惯用口头语给两口子都松了口气,郑军给王兆英和媳妇一人递了一杯茶,“茶喝了,事儿也就了了。”王兆英说。
当晚九点到家,王兆英老伴儿说,“你就知道消灭源头,还让人家法院干什么?”王兆英和老伴相视一笑,她不生气,她知道自己的老伴,这个农村老汉的关心都藏在这些粗话中,明明心疼自己,但还是要用最朴实的话语嫌她好管闲事。“在这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年代,有这么一个热心肠,给自己找事儿干的妇女干部不容易。她有发现矛盾的眼睛,更有一份职业敏感。村里的纠纷交给她来调解,我们法官也放心。”夏民说。
说起她调解的案例,大家都是心服口服。自2019年“乡贤工作室”成立以来,成功调解上百起案件。王兆英调解的案子均以修复当事人关系为导向。“案子归案子,最重要的还得是人和睦。”王兆英说。
土味乡音里的办案智慧
“一百刨子难刮平,啥事儿没有绝对的公平。”这是调解中王兆英常用的一句土话,许多人来到王兆英的调解工作室,为了就是图个说法,要个公平,可就事论事来说,孰是孰非好定夺,但在情理上,尤其是一家人,总要有人退一步事情才能得到解决。
家事调解中,王兆英经常像一个大家长一样,该训训,该罚罚。“但跟人家说话还得夸奖着、表扬着,也不能光训人。”有时候对方嫌她不向着自己说话,她只能说:“你要是干我这活,也得这样,我光向着你,不行。”王兆英调解过程中,经常碰到矛盾转移,明明当事人争吵着,拉开了,两个人分别冲着王兆英撒气。“一般这种人好指着我说话,我也有我自己的办法。”王兆英说,今年春天,隔壁邻居老张来找她,气冲冲地推门进办公室就开始拍桌子,指着王兆英说:“我那地里三面全是树,你让我那庄稼咋长,你得给我治治。”王兆英连头都没抬说:“治不了。”老张更生气了,“你咋治不了?”王兆英抬眼说:“就你这么指着我……”王兆英一句玩笑话让老张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妥,不好意思地笑着说:“哦哦,我着急,你看看能帮着给村里说说不。
”王兆英立刻跟着老张到田地看了看,的确他的田地三面被几棵粗壮的大槐树遮得严严实实的,势必会造成减产。王兆英把现场查看的情况及时向村里反映,村里很快便将这些树进行砍伐,事情就此解决。“别看王兆英调解的都是邻里间的小案子,在她的这些土话中藏着许多办案方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经常线下沟通,有时也需要我们法官来助力,我们希望通过这种互动模式能够合力从根源解决问题。”夏民说。
“乡贤”参与治理多一点,解决问题也就更容易一点。一个常住人口27000人的孔村镇,过去因邻里纠纷、家务事引发的民事诉讼较为常见,近两年来,这类案件的收案数量越来越少,更少有发生打架斗殴、失盗等事件,正因为这些如王兆英一般的“乡贤法官”和调解员的存在,让孔村镇的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邻里更和谐。“乡贤说一句顶我们法官说十句。乡贤文化曾是我们乡村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式。新时代,要更加注重引导和培养乡贤,把德高望重的老人、心系故土的有识之士、教师、企业家等有助于乡村治理的人,纳入到乡贤群体中来,使其成为社会稳定的维护者和乡村文化的弘扬者。”夏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