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中西医结合,救治急危重症

山东省中医院竭力守护“生命之门”
医护人员进行手术
点击查看原图
一名高龄重症患者经过治疗转危为安
点击查看原图
        急诊科,忙碌的身影无处不在,所有的生老病死、人生百态,似乎都浓缩在这看似普通的房间里。突如其来的病痛会毫不留情地袭来,仅凭爱和勇气,患者是无法苏醒的,技术才是医生的武器。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急诊、重症医学中心,所有医护人员用笃定与勇气,守护着“生命之门”的持续通畅,也向着建设一流急诊科、一流ICU的目标不断迈进。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娜 通讯员 张娜 谢娜

  九旬老人合并感染成功“闯关”

  临床上,有基础疾病的高龄患者治疗难度较大,而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被收治进ICU的患者很多都是高龄老人,他们有的需要气管插管,有的并发多种疾病情况危急。今年90岁的时伟(化名)就是这种情况。
  
  今年5月16日,时伟因“发热伴憋喘2日”入住医院保健科,据了解,老人有冠心病、高血压、白癜风病等既往病史,入院时重度低钾,已经意识不清。后经过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显示老人“阳了”。此时的时伟CT可见双肺大面积磨玻璃影,诊断为病毒性肺炎,I型呼吸衰竭,医生给予抗病毒、经鼻高流量氧疗等治疗,但情况并没有好转。5月19日凌晨,时伟胸闷憋喘的情况加重,根本没法平躺,血氧饱和度下降至70%-80%,命悬一线,时伟被紧急转入ICU,迅速给予气管插管,接上了呼吸机。

  “高热不退,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出现感染性休克,老人短期内无法脱离呼吸机。”时伟的主治医师介绍。为减少镇痛镇静药物使用,稳定血流动力学,5月22日,医生为时伟进行了经皮气管切开术,加强抗感染治疗,并定期给予床旁纤维支气管镜治疗促进痰液引流控制肺部感染,俯卧位通气治疗改善肺通气的治疗方案。“高龄新冠重症患者恢复期较为漫长,患者住院期间又出现消化道出血、血流感染、急性心肌损伤、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病情十分复杂。”治疗期间,急诊重症医学一科全体医护人员尽心竭力,帮助老人闯过了一个个难关,今年7月,老人意识转清,咳痰能力好转,逐步脱离了呼吸机,终于于救治两个月后病愈出院了,这也是该科精准研判,多措并举成功救治高龄危重症患者的又一个生动案例。

  生命支持和呼吸支持治疗是重点

  年急诊量达4万人次,年抢救急危重症患者5000余人,其实,经医院急诊、重症医学中心救治的像时伟这样转危为安的危重症患者还有很多,这离不开科室一系列生命支持技术提供的坚实保障。
  
  近日,医院急诊与重症医学科收到了已出院的重症肌无力危象患者王老先生赠送的锦旗。王老先生表示,正是科室医护人员的努力与付出,他才能转危为安,顺利出院。
  
  今年年初,曾因车祸受伤在医院治愈的21岁年轻大学生小陆(化名)及其家人,也特地来到医院东区急诊重症医学科,对救治过她的全体医护人员表示感谢。说起当时受伤入院的情况,小陆仍心有余悸。入院时的小陆呈昏迷状态,同时合并脑水肿、创伤性湿肺、脾破裂、多处骨折。医院创伤中心迅速集结,为了纠正失血,肝胆外科行急诊脾脏切除术,术后继续在急诊、重症医学中心抢救。当时的小陆呈现严重的呼吸衰竭,呼吸机纯氧条件下,仍无法纠正。在科室多名专家指导下,急诊、重症医学中心立即启动ECMO生命支持。ECMO小组在1小时内迅速集结,完成置管、上机、外出CT 检查等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操作,为挽留小陆的生命提供了喘息时间。
  
  经V-V ECMO呼吸循环支持、机械通气、脏器支持、抗感染等一系列抢救措施,5天后,小陆成功ECMO下机,继续机械通气、抗感染治疗。一周多后,小陆成功拔除气管插管,生命体征逐步稳定。经过后续骨科的治疗,小陆终于出院重返校园。
  
  在小陆的抢救和治疗过程中,ECMO 等生命支持技术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也是急诊与重症医学科的重要“法宝”,可以说,对于重症患者救治的重点是生命支持和呼吸支持治疗。据了解,医院重症监护室每个治疗单元均配备标准ICU吊塔、专用ICU病床及防褥疮床垫。并配有心电监护中央系统、有创及无创呼吸机、床旁血液净化系统、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人工膜肺(ECMO)、心脏除颤仪、心肺复苏机、床旁彩超、床旁纤维支气管镜、血气分析仪、床旁快速检测仪(POCT)、可视喉镜、转运呼吸机、转运检测仪等先进设备,可为危重患者提供精准严密的病情监测和强有力的生命支持技术,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东西两区急诊重症协同发展

  急诊与重症医学科是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地方,是所有急诊病人入院治疗的必经之路。
  
  山东省中医院急诊重症医学中心前身为山东省中医院急诊与重症医学科,是于1985年即独立建科(一级科室)的科室,为山东省最早成立的急诊科之一。承担全院急危重症患者的综合救治工作和教学任务,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三五”重点专科,是集医、教、研于一体的急诊医学中心。
  
  2009年10月,随着医院的发展和东院区的开诊,医院成立了东区急诊、重症医学科,形成了东西两区急诊重症医学科室共同发展的局面。
  
  2020年,科室完成三期改建工程,成立急诊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创伤中心三大中心,和院前120、院内急救、急诊病房、重症监护为一体。目前已形成了院前急救、急诊门诊、急诊病房、重症监护病房一体化的医疗体系,结构完整,为急、危、重病人提供一站式无中转的急救医疗服务。
  
  2021年3月,山东省中医院成立中西医结合急危重症研究所,为进一步开展中西医结合急危重症研究搭建了医教研优势平台。随着医院和科室的发展越来越壮大,同年11月,医院成立现在的急诊重症医学中心。在中心领头人孔立的带领下,医院急危重症救治能力飞速提升。
  
  目前,中心已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山东中医药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同时也是中医急诊医学和内科学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级临床急诊重点专科。

  建设一流急诊科、一流ICU

  作为中医院的急诊重症科室,在西医技术卓越的前提下,体现中医优势,是医院的办院理念,也是中心发展的主要方向。中心急救药品除了西医必备药品外,还常备急救中成药包括速效救心丸、参附注射液等,使中药作为抢救治疗的必备药品,增加了抢救成功率。另外,中医特色治疗如耳穴压豆、针灸等作为临床急诊治疗的常规措施,也有不错的治疗效果。
  
  教学相长才能薪火相传。一年来急诊重症医学中心承担了全院青年内科医师急救能力系列培训、新冠肺炎重症救治能力培训、新职工入职培训等多项培训,立足自身专业优势,积极承担教学任务,在全院赢得了良好的声誉。科室作为山东省重症专科培训基地,2022年接收全省各地重症专科护士18名,顺利完成带教工作。
  
  学术创新,也支撑着学科发展再上新台阶。据了解,急诊重症医学中心目前承担着本科、硕士、博士3个层次的课堂教学和临床带教工作,开设《中医急诊学》课程;为山东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心先后培养博士研究生8人,硕士研究生30余人,进修医护人员100余人。开展国家及山东省级应急培训教育,极大推动了急危重症医学新技术、新进展在我省的普及和推广。近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省级及以上课题20余项。近5年获科研奖励6项,近5年发表高水平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20篇。

  “建设一流急诊科、一流ICU”,这是中心建设的目标,也是科室发展的方向,在这里,医护人员正发挥特色优势,继续提高急诊急救服务能力和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让救治更科学、更精准、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