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动区域协调发展,济南加快构建“大通道”
济郑高铁预计今年年底通车

8月12日,济郑高铁与济南铁路枢纽实现互联互通,图为工作人员在济郑高铁山东段大庙屯线路所42号道岔I级施工 新华社发

9月20日,济南市政府召开“纵深推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落地落实”主题系列发布会第一场,介绍“加快建设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相关情况。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从会上获悉,经过多年接续奋斗,省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形成了十大发展优势;锚定“勇当排头兵、建设强省会”目标,济南将从多个方面发力。
◎本专题撰文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高建军
全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济南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宏志表示,济南坚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打造具有省会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聚力提升产业能级。努力打造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精品钢与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四大主导产业,产业规模达1.4万亿元;集成电路、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透明质酸、生物质材料、空天信息等六大产业共同体加速壮大;新增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4个、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个、省特色产业集群2个。今年1-8月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2%,分别高于全国、全省9.3、6.1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3.9%,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9.4、33.3个百分点。聚力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以济钢为代表的东部老工业区累计搬迁改造企业80余家;“四新”经济占比达到39%,数字经济占比达到47%,跃居2022全国数字经济城市排名第6位。“十四五”以来,全市万元GDP能耗累计降低19.7%、居全省前列。聚力强化项目支撑。抢抓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战略机遇,动态谋划了1830个经济社会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额达2.8万亿元,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进一步增强。
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加速
“济南始终把起步区建设作为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关键抓手,按照五年成形、十年成势、十五年成城‘三步走’发展目标,加快打造新时代现代化新城区。”王宏志说。
坚持高起点设计。聘请国内外一流规划团队,学习借鉴雄安新区先进经验做法,加快编制“1+4+16+N”规划体系。坚持高效能推进。中科新经济科创园、数字经济产业园、国际标准的招商产业园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启用运营。抢抓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风口,积极引入产业龙头比亚迪项目。目前,起步区累计入驻世界500强企业45个,签约优质项目162个、总投资近4000亿元。坚持高标准配套。全力加快跨河交通建设,除已建成投用的16座跨河设施外,在建7座,列入远期规划的跨河设施10座,未来将达到平均5.5公里河道一座跨河通道,为两岸拥河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加快山大二院北院区、黄河体育中心场馆、省实验鹊华分校等一批优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城市综合承载力持续提升。
全力引领带动区域协调发展
同时,济南充分发挥沿海经济大省省会的优势作用,加快提升济南国际国内影响力、区域经济带动力、高端资源要素集聚力、开放门户枢纽辐射力。
加快构建“大通道”。围绕《黄河规划纲要》“一字形”东西向大通道建设要求,加快推进济郑高铁建设,预计今年年底实现通车,届时济郑两地通行时间将缩短至2小时以内,以济南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铁网将完全成形; 开工建设总投资近500亿元的济南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建成后将拥有4条跑道、8000万人次吞吐量;中欧班列联通20多个国家的47个城市,年开行量突破800列;小清河全线通航,让济南实现通江达海,具备了重要区域性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功能。全力用好“大平台”。以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高能级开放平台建设为重要抓手,全力推动高水平开放,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累计新设企业4.7万余家,“链上自贸”等20多项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1-8月,实现进出口1421.2亿元,增长2.6%,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7、1.2个百分点。积极推动“大合作”。持续扩大经济、贸易、人文和资源辐射半径,加快编制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推进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搭建“京沪会客厅”,主动加强与郑州、西安等沿黄城市对接合作,引导创新链、产业链、要素链跨区域联动,畅通黄河流域经济循环。
◎本专题撰文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高建军
全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济南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宏志表示,济南坚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打造具有省会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聚力提升产业能级。努力打造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精品钢与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四大主导产业,产业规模达1.4万亿元;集成电路、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透明质酸、生物质材料、空天信息等六大产业共同体加速壮大;新增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4个、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个、省特色产业集群2个。今年1-8月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2%,分别高于全国、全省9.3、6.1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3.9%,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9.4、33.3个百分点。聚力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以济钢为代表的东部老工业区累计搬迁改造企业80余家;“四新”经济占比达到39%,数字经济占比达到47%,跃居2022全国数字经济城市排名第6位。“十四五”以来,全市万元GDP能耗累计降低19.7%、居全省前列。聚力强化项目支撑。抢抓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战略机遇,动态谋划了1830个经济社会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额达2.8万亿元,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进一步增强。
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加速
“济南始终把起步区建设作为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关键抓手,按照五年成形、十年成势、十五年成城‘三步走’发展目标,加快打造新时代现代化新城区。”王宏志说。
坚持高起点设计。聘请国内外一流规划团队,学习借鉴雄安新区先进经验做法,加快编制“1+4+16+N”规划体系。坚持高效能推进。中科新经济科创园、数字经济产业园、国际标准的招商产业园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启用运营。抢抓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风口,积极引入产业龙头比亚迪项目。目前,起步区累计入驻世界500强企业45个,签约优质项目162个、总投资近4000亿元。坚持高标准配套。全力加快跨河交通建设,除已建成投用的16座跨河设施外,在建7座,列入远期规划的跨河设施10座,未来将达到平均5.5公里河道一座跨河通道,为两岸拥河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加快山大二院北院区、黄河体育中心场馆、省实验鹊华分校等一批优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城市综合承载力持续提升。
全力引领带动区域协调发展
同时,济南充分发挥沿海经济大省省会的优势作用,加快提升济南国际国内影响力、区域经济带动力、高端资源要素集聚力、开放门户枢纽辐射力。
加快构建“大通道”。围绕《黄河规划纲要》“一字形”东西向大通道建设要求,加快推进济郑高铁建设,预计今年年底实现通车,届时济郑两地通行时间将缩短至2小时以内,以济南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铁网将完全成形; 开工建设总投资近500亿元的济南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建成后将拥有4条跑道、8000万人次吞吐量;中欧班列联通20多个国家的47个城市,年开行量突破800列;小清河全线通航,让济南实现通江达海,具备了重要区域性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功能。全力用好“大平台”。以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高能级开放平台建设为重要抓手,全力推动高水平开放,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累计新设企业4.7万余家,“链上自贸”等20多项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1-8月,实现进出口1421.2亿元,增长2.6%,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7、1.2个百分点。积极推动“大合作”。持续扩大经济、贸易、人文和资源辐射半径,加快编制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推进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搭建“京沪会客厅”,主动加强与郑州、西安等沿黄城市对接合作,引导创新链、产业链、要素链跨区域联动,畅通黄河流域经济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