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他们是新时代山东“大先生”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引领学生成长前进的风帆,也是学生在现代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石。让思政课有“料”更有效的刘振光老师,让文物千百年后再现“芳华”的王芬老师——以他们为代表的“齐鲁最美教师”们,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科学的教学方法,用渊博的学识教育学生,用宽广的胸怀引导学生。他们择一事以终生,专一行而成峰,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与学生共同成长。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舒

  齐鲁师范学院 刘振光

  在校园播撒“红色种子”

  在家乡上小学时,刘振光每年清明节都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到平度烈士陵园祭扫革命英烈的活动。在那里,一次次聆听党史上“第一个将党比作母亲”的原山东省委书记、平度籍革命烈士刘谦初的英勇事迹,一次次聆听胶东著名的“石雷之乡”大泽山的抗日英雄们抵抗侵略、誓死保卫家乡的悲壮故事,心灵受到了极大震撼。

  这一切具体而生动的教化与熏陶在刘振光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思想政治”的种子。这粒种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逐渐开始萌芽。1982年7月高考填报志愿时,在那个推崇“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的年代,他依然决然填报了聊城师范学院的政治教育专业。四年的大学学习,使刘振光深切领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深信“学好唯物论、学好辩证法、走遍天下也不怕”,立志毕业后当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渐入古人所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境地。

  1986年7月,大学毕业时,刘振光怀揣“当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梦想,来到了山东教育学院(现齐鲁师范学院)任思政课教师。从登上思政课讲台那一天起,他就在自己内心默默许下了“一生只为讲好一堂思政课”的夙愿。

  从教37年来,刘振光讲授过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共山东地方党史、中国政治思想史、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生素质与能力提升理论与实践等14门思政课。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理论越彻底越能说服人。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刘振光始终注重知识的丰富和头脑的武装,用“金刚钻”揽“瓷器活”,统筹协调管理与教学工作,积极参加各种理论培训班的学习和学术研讨活动。饭可以一顿不吃,习不可以一日不学,近四十年如一日,他一天至少看一篇文章,一月至少看一本书。同时,刘振光还注重科研和教研,认为教学就如“过日子”,没有教研就“过不好日子”,没有科研“好日子过不长”,从而使自己的理论功底不断得以厚实。

  他注重在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横向与纵向、理论与实践、讲授与体验等方面,引导学生从点滴如手、从现在开始去感悟真理的力量,主动用科学的理论去武装自己的头脑。他一直坚持用身边的故事讲“天边”的道理,通俗而不庸俗,见微知著。对此,理工科、音体美的学生说:“最爱听刘老师的思政课,有趣、有意思!”

  37年来,刘振光立足三尺讲台,无论是在思政课教学存在“弱化”现象的时期,还是在思政课的“春天”到来之时,他始终能够保持定力、怀揣梦想、上下求索;无论是在哪个岗位上,刘振光始终将思政课教师作为自己第一身份,每周至少讲四节课,年复一年、从未间断;他患有医学界少有、至今仍无法根治的多发性肌炎,在病痛的折磨下,仍坚持将人生的价值体现在思政课课堂上。

  随着年龄的增长,2011年,刘振光罹患的多发性肌炎越来越难控制,但他始终保持乐观的态度,吃上药、拖着腿、拄上自制的“拐棍伞”,照登讲台不误,他将讲课作为自己生活与生命的一部分。刘振光常讲,“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以时不我待的急迫感,助力全体思政课教师水平全面提升。集体备课时,他每次必到、必抒己见,示范课抢着讲;2018年,他倡导在大一学生中开设“思政课学习导论”,属全省高校首次;全省高校中,他较早开设以党史为主要内容的“四史”课;对于青年教师的教研与科研立项,他主动出主意、出题目、帮论证,甘愿当配角,使学院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极大提升,高水平的教研和科研立项在学校社科领域名列前茅。在他和学院全体思政课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思政课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对于今年59岁的刘振光来说,尽管职业生涯即将结束,但他不服老,正如他身患大病十余载不言疾痛,他说“在岗一分钟,就要干好六十秒,不辜负党和学校多年的培养,讲好每一堂思政课。”

  山东大学 王芬

  让文物“活起来”

  有一种专业,能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展览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揭示中华丰厚文化基因、坚定文化自信,讲述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呼应时代使命和社会期盼——这就是考古专业。

  2006年,王芬从山东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在历史文化学院授课,讲授“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田野考古调查与发掘”“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等核心课程。田野考古发掘又称“考古课程的核心和灵魂”,她先后带领9个年级的本科生、15个年级的研究生长期扎根田野,在山东即墨北阡、邹平丁公、章丘焦家和安徽固镇垓下等遗址高质量完成考古实习任务,近5年来承担本科生860个课时,研究生720个课时。

  王芬在考古工作中,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串联技术-生业-社会,探讨中国东部地区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图景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密切考古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图景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通过章丘焦家、泰安大汶口、滕州岗上、固镇垓下、日照两城镇等微观和区域宏观研究,爬梳聚落考古分析理念,强化考古信息精细提取和阐释,构建多学科合作体系,瞄准影响人类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核心要素。聚焦国际前沿课题,组建多学科合作的教研团队,初步建立起基于田野源头材料的完整的理论探讨—案例实践—数据提取—分析阐释—验证完善的研究链条,总结出一套适合本土特点的聚落考古创新性研究模式,在方法和操作层面形成引领和示范态势。

  她负责的北阡考古项目,对胶东半岛距今6500-5500年前贝丘聚落的聚落布局、聚落关系、生业经济等进行深入考察,如从人骨同位素、食物结构角度,首次提出并运用三元混合模型探讨古代居民的食物结构,填补了该项领域的空白,具有创新性意义;负责的“田野考古调查与发掘”,2021年入选“双万计划”山东省一流课程,第二负责的“人类骨骼考古”,2020年入选首批“双万计划”国家一流虚拟仿真课程,参与和组织授课的“考古学导论”也入选首批“双万计划”国家一流课程。

  王芬教授团队通过多学科合作思路,探索考古实验室建设,首次在国内提出“化学考古”,既运用化学成分分析、稳定同位素分析等方法开展史前陶器的前沿研究。针对国内从陶器生命史角度探讨史前陶器的路径和技术困境,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在环境与社会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国家级考古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平台下建设山东大学陶器考古实验室。在方法论上率先搭建并优化了符合中国实际,且被国际同行所推崇的陶器产地、流通和消费等链条式研究的分析规范。这套方法论体系对陶器研究过程中样品的选择、标本的制备、检测的过程和数据的解读等各个环节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并提供了具体的分析规范和方法论参考,同时对规范国内陶器产地的操作过程起到了标杆作用。

  她打破了理论教学、实践实验和科学研究之间的壁垒,把考古学特色的“课堂-田野-实验室”无缝对接。她负责的北阡(史前基层贝丘聚落)和焦家遗址(史前大型中心城址),是推进考古科教深度融合、实现多学科育人的成功案例。仅在北阡和焦家教学过程中就催生出丰硕科研成果,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3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和青年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3项。

  在教学中,王芬着力培养学生宏观的田野理论构架能力、过硬的田野遗迹辨识能力、精细的田野信息提取能力和综合的分析阐释能力。在精耕细作中充分发挥“一流课程”的引领作用,其课程一直位于学生课评成绩最高的行列中。她鼓励学生走进基层和社区,在社会实践的广袤土壤中淬炼品德素养,多位学生毕业后走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等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