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见美好 智造未来
第四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即将开“宴”
以巨野工笔牡丹画产业为代表的乡村振兴高质量融合发展创新实践将在现场展出记者许畅摄
点击查看原图
商报济南消息 8日上午,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第四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第二届中华传统工艺大会,将于2023年9月14日-18日在济南举办。
据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程守田介绍,第四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第二届中华传统工艺大会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协会主办,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承办。展会以“创见美好,智造未来”为主题,在山东国际会展中心设置主会场,同期在“山东手造”(济南)展示体验中心举办“山东手造主题周”活动,在全省各地同期举办50余项系列活动、在济南市设置20个分会场。展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上搭建网络交易、项目、直播、服务和宣传5大平台;线下在山东国际会展中心主会场设置数字文化、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山东手造、中华手造、大国工匠·手造大师、千帆竞海、“创见美好”文创、文旅融合、黄河大集9大展区。博览会期间,将举办手造赋能乡村振兴“齐鲁对话”、2023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暨文化创意品牌建设大会等活动。
同往届相比,本届展会有六个方面亮点特色:突出数字文化赋能。集中展示我省文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发展成果,并邀请百度、网易、凤凰数字等头部企业参展,围绕人工智能、数字视听等领域,营造沉浸式、互动性观展体验。
突出齐鲁乡村振兴。深入挖掘各地乡村文化资源,汇聚全省27个县区参展,临沂草柳编、肥城桃木雕、巨野工笔画等一批乡土特色浓郁、助力产业振兴的“好客山东、好品山东”优秀产品集中亮相推广。
突出产品交易实效。聚焦项目现场推介和产品交易功能,协调参展企业推出优惠促销活动,组织文旅项目投融资洽谈会等招商推介活动。特邀媒体知名主持人化身网红主播,现场直播带货。
突出文化传承发展。国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新展区设计,从全国手造品牌、手造大师到山东手造,从手造技艺到手造产品,通过国潮打卡、互动体验等多形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绽放时代光彩。
突出国际省际特色。推动“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邀请澳大利亚、韩国、加纳、印度、中亚五国等“一带一路”沿线代表性国家有关企业参展,全国20多个省份企业带来丰富特色手工艺品、文创产品和知名IP。
突出创见美好生活。特设“创见美好”生活艺术文化融合展区,组织“新年画·新创意·新生活”美好新时代艺术作品展。设置黄河大集和特色美食展区,推出产品体验主题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本专题撰文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杨芳
据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程守田介绍,第四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第二届中华传统工艺大会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协会主办,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承办。展会以“创见美好,智造未来”为主题,在山东国际会展中心设置主会场,同期在“山东手造”(济南)展示体验中心举办“山东手造主题周”活动,在全省各地同期举办50余项系列活动、在济南市设置20个分会场。展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上搭建网络交易、项目、直播、服务和宣传5大平台;线下在山东国际会展中心主会场设置数字文化、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山东手造、中华手造、大国工匠·手造大师、千帆竞海、“创见美好”文创、文旅融合、黄河大集9大展区。博览会期间,将举办手造赋能乡村振兴“齐鲁对话”、2023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暨文化创意品牌建设大会等活动。
同往届相比,本届展会有六个方面亮点特色:突出数字文化赋能。集中展示我省文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发展成果,并邀请百度、网易、凤凰数字等头部企业参展,围绕人工智能、数字视听等领域,营造沉浸式、互动性观展体验。
突出齐鲁乡村振兴。深入挖掘各地乡村文化资源,汇聚全省27个县区参展,临沂草柳编、肥城桃木雕、巨野工笔画等一批乡土特色浓郁、助力产业振兴的“好客山东、好品山东”优秀产品集中亮相推广。
突出产品交易实效。聚焦项目现场推介和产品交易功能,协调参展企业推出优惠促销活动,组织文旅项目投融资洽谈会等招商推介活动。特邀媒体知名主持人化身网红主播,现场直播带货。
突出文化传承发展。国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新展区设计,从全国手造品牌、手造大师到山东手造,从手造技艺到手造产品,通过国潮打卡、互动体验等多形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绽放时代光彩。
突出国际省际特色。推动“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邀请澳大利亚、韩国、加纳、印度、中亚五国等“一带一路”沿线代表性国家有关企业参展,全国20多个省份企业带来丰富特色手工艺品、文创产品和知名IP。
突出创见美好生活。特设“创见美好”生活艺术文化融合展区,组织“新年画·新创意·新生活”美好新时代艺术作品展。设置黄河大集和特色美食展区,推出产品体验主题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本专题撰文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杨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