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畔黄花
◎文/赵春燕
儿时,跟着父母亲生活在乡村。屋后是山,屋前为泉。春花烂漫,夏木阴阴,秋果硕硕,冬雪皑皑。泉边的地是父母的宝贝,父亲只在地里种植玉米、小麦以及各种蔬菜,却把地畔留给母亲。母亲就在地畔上种植黄花菜。
黄花菜被母亲栽入土里,之后她不停地用木桶到泉里提水。自己找木匠箍的桶很重,母亲劲小每次只能提起大半桶水。她使出全身劲,用左手提起桶的提手,把右手半扬起保持平衡,侧歪着身子往前走。我走在她身边,能听到她急促的喘气声,不由抓住桶沿搭把手。母亲小心翼翼绕过地里的苗木,踉跄着上到地畔,把桶靠在腿上防止倾倒。她来不及擦汗就接过我手里的大水瓢,舀起水缓缓地浇到了黄花菜苗上。刚栽上尚未喝饱水的蔫蔫的黄花菜苗得到水的滋润,立马活泛起来挺直了腰杆。母亲抹了一把汗,高兴地说:“女子,等黄花菜成熟了,妈给你炒木耳和肉片吧。”想到木耳黄花炒肉片的香味,我不由舔了舔嘴唇。见我很馋,母亲就更卖力地提水。等浇完水,她席地而坐,半天起不来。
日日浇水,黄花菜苗渐渐长大。等到六瓣黄花开满枝头时,片片绽开的叶子在迎风招展。母亲用剪刀小心翼翼地剪下黄花,整整齐齐地摆放到筐子里。她告诉我新鲜的黄花菜有毒,不能直接食用,要经过开水微烫,然后再晾晒一段时间。要吃时,用热水泡开再切成段加入锅中。
每日里,胖胖的黄花菜被母亲剪下,先在锅中烫熟,再晾晒到场院里。那段时间,家中便时时弥漫着黄花菜那特殊的香味。母亲每隔一两个小时就到场院给黄花菜翻一次身,她的身影穿梭在盛满黄花菜的竹筐间。黄的花、黑的发、红的脸,时时出现在我眼前。
节假日里,我们家餐桌上的盘子碗里经常有黄花菜的影子。自家树上结的木耳,自家晾晒的黄花菜,配上家养的猪肉,那味道鲜美无比。隔壁三奶奶看我家的黄花菜很美味,羡慕不已。母亲见状,体谅到三奶奶年纪大家里菜不富余,就从我家的黄花菜里抓一些给三奶奶。我从我们家和三奶奶家那用于隔离的树桩间,闻到了她家飘出的黄花菜那香香的味道。那段时日,三奶奶那常年吃酸菜有些虚弱的身子骨就感觉有劲了很多,母亲看见了也很高兴。
来年浇水时,母亲提水的次数更多了。黄花菜也很给面子长得很旺势,它不仅使得我们家的餐桌变得丰盛起来,更让三奶奶的欢声笑语多了很多。奶奶早逝,外婆家远,三奶奶于母亲而言无异于她的母亲,所以她对于子女不在身边的三奶奶格外照顾。她们婆媳经常隔着篱笆墙高声探讨怎样让黄花菜更香更好吃,甚至在墙缝间传递仅有的几样烹调用品。母亲给三奶奶倒一点菜籽油,三奶奶给母亲几瓶酱油。往来传递间,让彼此的菜更有味,也让彼此的心更近了。
长大后,我们搬到了临镇去住。新盖的屋旁没有了地,母亲只好在台阶旁种了一些黄花菜。这时家里已有了自来水,母亲经常拿着水管去浇黄花菜。此时她更瘦弱了。她把水管拿在手上,缓缓走到阶下,浇几下水就歇一会。黄花开时,我正好学到了“人比黄花瘦”。看见母亲,我理解了这句诗的含义。黄花菜晒干后成了一小把,母亲用一个塑料袋裹好,只在我放假回家时拿出来放进菜里。她知道尽管家里的菜蔬多起来了,但我还是最喜欢吃黄花菜。
母亲离开时,黄花菜开得很盛。母亲叮嘱父亲,一定要把黄花菜晒干留给外地工作的我。我匆匆赶回家,呼唤声声,没有一句回应。风刮过,阶下的黄花菜在夜色中不时抖索,发出阵阵哀鸣。蓝色的天幕上淡黄的月晕悄然出现,我想天堂一定很美,才会让母亲一去不回。
深秋时节,我收到了父亲寄来的包裹。打开一看,是一小把晒干的黄花菜。见花如面,那一瞬,我不由泪湿眼眶,想起地畔黄花,想起那个晾晒黄花的熟悉的身影了。哎,我将永无见她之日!泪,涌了出来。
儿时,跟着父母亲生活在乡村。屋后是山,屋前为泉。春花烂漫,夏木阴阴,秋果硕硕,冬雪皑皑。泉边的地是父母的宝贝,父亲只在地里种植玉米、小麦以及各种蔬菜,却把地畔留给母亲。母亲就在地畔上种植黄花菜。
黄花菜被母亲栽入土里,之后她不停地用木桶到泉里提水。自己找木匠箍的桶很重,母亲劲小每次只能提起大半桶水。她使出全身劲,用左手提起桶的提手,把右手半扬起保持平衡,侧歪着身子往前走。我走在她身边,能听到她急促的喘气声,不由抓住桶沿搭把手。母亲小心翼翼绕过地里的苗木,踉跄着上到地畔,把桶靠在腿上防止倾倒。她来不及擦汗就接过我手里的大水瓢,舀起水缓缓地浇到了黄花菜苗上。刚栽上尚未喝饱水的蔫蔫的黄花菜苗得到水的滋润,立马活泛起来挺直了腰杆。母亲抹了一把汗,高兴地说:“女子,等黄花菜成熟了,妈给你炒木耳和肉片吧。”想到木耳黄花炒肉片的香味,我不由舔了舔嘴唇。见我很馋,母亲就更卖力地提水。等浇完水,她席地而坐,半天起不来。
日日浇水,黄花菜苗渐渐长大。等到六瓣黄花开满枝头时,片片绽开的叶子在迎风招展。母亲用剪刀小心翼翼地剪下黄花,整整齐齐地摆放到筐子里。她告诉我新鲜的黄花菜有毒,不能直接食用,要经过开水微烫,然后再晾晒一段时间。要吃时,用热水泡开再切成段加入锅中。
每日里,胖胖的黄花菜被母亲剪下,先在锅中烫熟,再晾晒到场院里。那段时间,家中便时时弥漫着黄花菜那特殊的香味。母亲每隔一两个小时就到场院给黄花菜翻一次身,她的身影穿梭在盛满黄花菜的竹筐间。黄的花、黑的发、红的脸,时时出现在我眼前。
节假日里,我们家餐桌上的盘子碗里经常有黄花菜的影子。自家树上结的木耳,自家晾晒的黄花菜,配上家养的猪肉,那味道鲜美无比。隔壁三奶奶看我家的黄花菜很美味,羡慕不已。母亲见状,体谅到三奶奶年纪大家里菜不富余,就从我家的黄花菜里抓一些给三奶奶。我从我们家和三奶奶家那用于隔离的树桩间,闻到了她家飘出的黄花菜那香香的味道。那段时日,三奶奶那常年吃酸菜有些虚弱的身子骨就感觉有劲了很多,母亲看见了也很高兴。
来年浇水时,母亲提水的次数更多了。黄花菜也很给面子长得很旺势,它不仅使得我们家的餐桌变得丰盛起来,更让三奶奶的欢声笑语多了很多。奶奶早逝,外婆家远,三奶奶于母亲而言无异于她的母亲,所以她对于子女不在身边的三奶奶格外照顾。她们婆媳经常隔着篱笆墙高声探讨怎样让黄花菜更香更好吃,甚至在墙缝间传递仅有的几样烹调用品。母亲给三奶奶倒一点菜籽油,三奶奶给母亲几瓶酱油。往来传递间,让彼此的菜更有味,也让彼此的心更近了。
长大后,我们搬到了临镇去住。新盖的屋旁没有了地,母亲只好在台阶旁种了一些黄花菜。这时家里已有了自来水,母亲经常拿着水管去浇黄花菜。此时她更瘦弱了。她把水管拿在手上,缓缓走到阶下,浇几下水就歇一会。黄花开时,我正好学到了“人比黄花瘦”。看见母亲,我理解了这句诗的含义。黄花菜晒干后成了一小把,母亲用一个塑料袋裹好,只在我放假回家时拿出来放进菜里。她知道尽管家里的菜蔬多起来了,但我还是最喜欢吃黄花菜。
母亲离开时,黄花菜开得很盛。母亲叮嘱父亲,一定要把黄花菜晒干留给外地工作的我。我匆匆赶回家,呼唤声声,没有一句回应。风刮过,阶下的黄花菜在夜色中不时抖索,发出阵阵哀鸣。蓝色的天幕上淡黄的月晕悄然出现,我想天堂一定很美,才会让母亲一去不回。
深秋时节,我收到了父亲寄来的包裹。打开一看,是一小把晒干的黄花菜。见花如面,那一瞬,我不由泪湿眼眶,想起地畔黄花,想起那个晾晒黄花的熟悉的身影了。哎,我将永无见她之日!泪,涌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