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小山村蹚出致富路

长清区文昌街道水泉村引进12家企业
昔日“小山村”变身“产业村”
点击查看原图
        宽阔笔直的进村路、整洁舒适的文化广场,位于济南市长清区文昌街道东南部山区的水泉村,在村两委换届后的两年,迎来了一场华丽“蝶变”。水泉村两委立足村情,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让昔日的穷山村,成了微型企业“聚集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杨子葶

  盘活土地资源,小山村变“产业村”

  水泉村是山村,“七山一水二分田”,村内林场面积大,旱坡地多、水浇地少,村民种植的小米等杂粮价格不统一,产业发展缺少前景……村子的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务工,村内“空心化”问题严重,用村党支部书记席延平的话说,“村内共有350户、1178人,年轻人基本都不在村里,种地全指望老年人”,部分良田出现了撂荒现象,村两委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为盘活撂荒土地,村两委在征得村民同意后,决定把闲置土地流转出去,解决土地闲置问题的同时增加村集体收入。因而土地如何流转成了摆在村两委眼前的难题。
  
  一次外出培训的机会,村党支部书记席延平在与其他区县交流乡村振兴经验时,了解到兵民蔬菜种植基地在寻找合适的土地发展种植业,听到这个消息,席延平主动联系对方,将水泉村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等情况作了详细介绍,并邀请对方到村里考察。就这样,水泉村开始引入第一家企业,仅兵民蔬菜种植基地一家企业就流转土地106亩,增加村集体收入13万元。
  
  水泉村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协调,将部分土地流转给山东利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山东乐生园农牧循环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解决了80多位村民的就业问题,增加了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

  完善基础设施,山村旧貌换新颜

  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为何能吸引10余家企业在此“扎堆”?除了当地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村内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也是重要因素。
  
  当第一笔村集体收入到账后,村两委决定把这笔资金用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谈起这样做的目的,席延平表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有利于提升人居环境,也能优化营商环境,村子想获得长远发展,必须不等不靠,主动作为。”
  
  利用“第一桶金”,村子更换了50余盏太阳能路灯,投资6万余元重新安装了40个监控摄像头,又通过争取上级资金硬化了1000多米生产路,方便村民耕种,盘活了周围500多亩土地。
  
  道路通畅了,交通愈加便捷。山东乐生园农牧循环有限公司正是看中了水泉村毗邻城区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环境,在村里建起了水果分拣车间。一车车分拣、打包好的优质果品从这里被运往各大商超,走向居民的“果盘子”。
  
  产业促发展,发展引产业。双向互动的村庄发展模式,让这个本不起眼的小山村汇聚起了人气和活力。

  修建场所,多元开展文化活动

  近年来,水泉村致力于为村民办实事,以解决广大群众切实难题为出发点,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今年以来,水泉村投资10万余元修建两处文化活动场所,多元开展戏曲进乡村、广场舞培训等文化活动,全面提升村居文化设施健全度、文化活动丰富度、文化服务多样度,切实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水泉村充分利用村里的自然资源招商引资,促进村内经济发展,增加村集体收入,提高就业率,让小山村蹚出一条适合当地发展的致富路。
  
  据水泉村相关负责人介绍,村子将加大力度吸引在外致富能手和大学毕业生回村创业,进一步把水泉村建设成为“两委班子团结有力量,人居环境宜居优美,基础设施完善过硬,群众生活幸福美好”的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