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以虚拟仿真实验打造沉浸式教学新平台

“数”说历史,红色更闪耀

        红色基因记录历史,红色文化辉映时代。当下,随着红色教育深入人心以及红色游热度不断攀升,还原度高、互动性强的沉浸式体验项目逐渐兴起。与此同时,高校亦在探索红色主题教育的新型方式,并将目光聚焦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中来。

  基于此,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立足山东本土红色历史,研发并推出“重温马克思主义在山东早期传播虚拟仿真实验”国家级一流虚拟仿真课程项目,将虚拟仿真实验与人文学科建设相结合,以数字化表达让红色历史活起来。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

  数字化创新

  2018年,教育部决定开展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工作。在此背景下,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首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探索将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利用数字化新技术开展多样化的实验教学,以实现教育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聚焦于高校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仅靠教师单纯的理论讲授,难以使学生入脑入心,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90后和00后大学生群体更需要充分利用信息互联网技术辅助教学。”深感于这一现实,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重温马克思主义在山东早期传播虚拟仿真实验”国家级一流虚拟仿真课程项目负责人黄广友以研发红色虚拟仿真教学项目作为突破口创新红色主题教育,他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课程研发过程中,我们将历史场景再现的重点放在高度仿真和还原历史人物形象、历史事件的过程、历史人物的思想状况和心理方面。比如在本实验中,我们利用3D技术高度仿真,深度挖掘当时的场景、人物、图书、报刊、服饰、建筑等有形内容。”

  此外,虚拟仿真实验的研发实现了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效衔接,把模块化学习与整体性学习结合起来。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重温马克思主义在山东早期传播虚拟仿真实验”国家级一流虚拟仿真课程项目主要参与者方艳华告诉记者,“本实验实行全过程考核系统。系统会自动记录学生的每一步操作,包括剧情触发、主支线任务、发展阵营同盟、物品收集、物品给赠、知识问答等,每一步都会生成分数。另外,本实验还有师生在线上实时互动的设计,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沉浸式还原

  作为革命老区、红色热土的山东,每座山都有故事,每条河都有传奇。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党的先驱者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小船上点燃了共产主义火炬,与会代表中来自山东的两位先驱王尽美和邓恩铭在齐鲁大地播下了生生不息的革命火种。

  在黄广友看来,这段自烽火岁月中走来的红色历史便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研发的生动素材。“面对海量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我们选择了意义重大,研究比较薄弱,同时具有很强的延展性,可以持续拓展的课题,同时还考虑到山东的地方特色。综合这些因素,我们选择了‘重温马克思主义在山东早期传播’这一课题。”

  “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山东连结着北京和上海两地,汇聚了大量进步书刊,团结了大批先进分子,是当时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重要地区。”黄广友分析,与此同时,立足于山东的红色文化,有天时地利上的优势,也可以率先在全国高校思政课中,打造具有山大特色和山东特色的思政课虚拟仿真课程体系。

  秉持着“能实不虚,虚实结合,互为补充”的原则,项目组在实验开发时,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高度再现当时的情况。“通过让实验者以第一人称视角‘我’的形式,沉浸式体验当时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理解,在与当时各类人物交谈中,真实感受当时普通人物的思想状况及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真实再现100多年前那一代先进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是如何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方艳华介绍。

  最终,历经十几轮的脚本与软件的修改,“重温马克思主义在山东早期传播虚拟仿真实验”正式推出。“实验运用虚拟仿真技术,高度还原100多年前山东的红色历史,聚焦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邓恩铭等革命先驱,较为系统和真实地再现了他们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山东共产党早期组织等重要历史事件。这有助于学生了解山东早期党组织的代表,尤其是王尽美、邓恩铭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的巨大贡献。也可以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过程,并在复杂的历史情境中感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必然性。”黄广友表示。

  传承新模式

  “重温马克思主义在山东早期传播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开发完成后,在山东大学逐步推广使用,在全校文、理、工、医科等学生的授课过程中,深受学生们的喜爱。截至目前,该课程的浏览量已达116241多次,完成实验28901人次,完成人数22692人。今年4月,该课程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发展的当下,红色文化传承中借鉴虚拟仿真实验技术,可以探索形成红色文化智慧传承的新方法、新路径,建立不受时空限制的可复制、可交互、可传播、可分享红色文化智慧传承的新模式。”方艳华表示。

  “一方面,虚拟仿真实验技术可以把真实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作为原型进行仿真还原,使学习者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场景,参与到与历史人物的对话中,跟随历史人物从事各种活动。这有助于将抽象的理论阐述展现为立体可感的真实场景,使学习者真正感受到革命先烈当时的情感。”方艳华说,另一方面,虚拟仿真实验技术有利于红色文化传承实现由单向性到交互性的优化。“在红色文化的传承方面,常见的红色影视剧的观看、红色场馆的参观访问等,多为单向式传播。将当下流行的网络游戏的互动模式与红色文化结合起来,学习者在‘任务化驱动’的学习模式下,结合多样性的人机交互,系统会自动记录学习者每一步操作结果,并生成为一定的分数、勋章等评价系统。这样能使‘听故事’‘看故事’的人,成为‘故事中’的人,使学习者的情感、价值观在沉浸式的体验中获得提升。”

  据悉,“重温马克思主义在山东早期传播虚拟仿真实验”现已进入规模化的实验推广阶段。实验不仅被山东大学本校学生使用,还共享给省内外10余所高校使用。“本项目将在已有的稳定的建设团队的基础上,不断吸纳其他高校和地方优秀人才共同研发更多课程。现在,学院通过申报学校资金支持建设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二期虚拟仿真项目(‘南陈北李’ 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目前该项目软件已经初步建设完成。中远期规划,经过几年的努力,建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努力在省内乃至全国同类课程建设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切实提升红色文化传承的高质量发展。”对于虚拟仿真实验研发与红色文化传承的进一步规划,黄广友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