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繁衍

——钩沉黄海历史讲述黄海故事
《黄海传》作者:赵德发
点击查看原图
        我手头有《江苏海洋渔业史》和《大连市志·水产志》,其中记载的海洋生物与《山东省志·水产志》上的差不多。稍稍不同的是,《大连市志·水产志》记载了多种海洋哺乳动物,其中的斑海豹在南黄海沿岸见不到,因为它们习惯在水温较低的海域中生活。
  
  黄海与渤海相通,生物大同小异。值得注意的是,许多鱼类都有洄游习惯,每年所经过的路线都包括这两个海域。最典型的是鲅鱼,学名蓝点马鲛。它们在东海越冬,每年春天等到海水温度上升,便成群结队向北而去,4月到达苏北鲁南沿海开始产卵,一边索饵一边继续前行。5月到达山东半岛东端,一路向北,去黄海北部;一路向西,进入渤海。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到处都有。靠近营口的一个海湾因为鲅鱼特别多,被人叫作“鲅鱼圈”。
  
  2021年4月初,我到这里采访时听说,过去,当鲅鱼群追着鱼群蹿到这里的海边时,扑扑棱棱、水花四溅,学校就放假,让学生拿着小网子去捉。等到秋风刮起,水温降低,鲅鱼们记起南方的温暖,便原路返回,再回东海。再如中国对虾,它们在南黄海的中央过冬,每年集体洄游至北黄海和渤海,海温下降时再回去。

  那些没有洄游习惯的“土著”,没有所谓“经济价值”的生物,其实也各有习性、绚丽多彩,在海洋生物链中不可或缺。一些不起眼甚至肉眼看不见的生物,也是经历了沧桑之变、进化之妙,在地球上繁衍生息亿万年之久,比人类要古老得多。
  
  2018年底,青岛西海岸新区建成了一座有孔虫雕塑园,引来许多人观赏。有孔虫已经在地球上存在5亿多年,比珊瑚出现的时间还早,而且繁衍至今,主要以硅藻为食。但大多数有孔虫的个头极其微小,长约0.15毫米,人类用肉眼难以看到,借助放大镜才能看清。中科院海洋所科学家郑守仪女士一直研究有孔虫,在国际上很有影响。她发现有孔虫的形体美不胜收,就放大制作成一个个模型。西海岸新区政府请工匠做成了201座花岗岩雕塑,将有孔虫这种海洋微生物放大数百倍到数十万倍不等,安放在草坪上,展示其各种形态。这个创意,体现了当代人类最新的审美眼光,让观者由衷赞叹。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无论是人类社会,还是陆地生物群体、海洋生物群体,都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