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价值
——钩沉黄海历史讲述黄海故事

《黄海传》作者:赵德发

因为清朝皇族是从长白山一带来的,他们熟悉山珍,不谙海错,借这画册增长了见识。《海错图》共四册,日本侵华时故宫文物南迁,几经辗转,前三册《海错图》留在北京故宫,第四册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我买到的是故宫出版社出版的前三册,三册汇成一本书出版,装帧精美。我翻阅几遍,觉得画作细腻鲜艳、用笔生动,诗文也颇具匠心,“绘而名,名而赞,赞而考,考而辨”,很有观赏价值和认识价值。
虽然聂璜将那些海洋生物画得惟妙惟肖,但我看了还是有些不满足,因为聂璜出生于杭州,画的多是他在东南海滨见过的水族生物。我想,有没有介绍北方海错之书?
还真有。我为写作《黄海传》广泛搜求资料时,偶然得知清代著名学者郝懿行著有《记海错》一书,刚由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急忙到网上下单。收到后发现,此书只有文字没有图画,但读后获益匪浅。
郝懿行(1757—1825年),胶东栖霞人,清嘉庆年间进士,曾任户部主事,长于训诂及考据之学。他考察山东沿海,撰写了一卷《记海错》,其中涉及海洋鱼类27种,分别注明其体形特征,并考辨其异名别称。此书是古代山东唯一专门辨识海洋生物的专著,弥足珍贵。现代著名作家周作人读《记海错》一书,写了一篇书话,评价甚高。他这样称赞作者郝懿行:“清代北方学者我于傅青主外最佩服郝君,他的学术思想仿佛与颜之推贾思勰有点近似,切实而宽博,这是我所喜欢的一个境界也。”
《海错图》与《记海错》,两书有一个共同特点:注重海错的食用价值。如《海错图》,配文中这样介绍河豚:“不食河豚,不知鱼味,其味为鱼中绝品。”当然,作者也发出警示:“然有大毒,能杀人。”画了马鲛之后他这样写:“……稍加盐,而晒干以炙之,其味至佳。”《记海错》中,对海错的滋味有更多讲解。譬如这样记蛤:“一名蛤蜊,肉甚清美,热酒冲啖,风味尤佳。”这样记冰鱼:“泽冱冰坚,鱼肥而美,瀹汤下酒,风味清新。”
古人面对山毛海错,都要先搞清楚一件事:可不可吃。这成为一个习惯、一个传统。我手头有一本20世纪60年代出版、1977年修订的《四角号码新词典》,翻到带“鱼”字偏旁的字,释文中大多有“可食用”“肉好吃”“肉味鲜美”之类词语。
虽然聂璜将那些海洋生物画得惟妙惟肖,但我看了还是有些不满足,因为聂璜出生于杭州,画的多是他在东南海滨见过的水族生物。我想,有没有介绍北方海错之书?
还真有。我为写作《黄海传》广泛搜求资料时,偶然得知清代著名学者郝懿行著有《记海错》一书,刚由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急忙到网上下单。收到后发现,此书只有文字没有图画,但读后获益匪浅。
郝懿行(1757—1825年),胶东栖霞人,清嘉庆年间进士,曾任户部主事,长于训诂及考据之学。他考察山东沿海,撰写了一卷《记海错》,其中涉及海洋鱼类27种,分别注明其体形特征,并考辨其异名别称。此书是古代山东唯一专门辨识海洋生物的专著,弥足珍贵。现代著名作家周作人读《记海错》一书,写了一篇书话,评价甚高。他这样称赞作者郝懿行:“清代北方学者我于傅青主外最佩服郝君,他的学术思想仿佛与颜之推贾思勰有点近似,切实而宽博,这是我所喜欢的一个境界也。”
《海错图》与《记海错》,两书有一个共同特点:注重海错的食用价值。如《海错图》,配文中这样介绍河豚:“不食河豚,不知鱼味,其味为鱼中绝品。”当然,作者也发出警示:“然有大毒,能杀人。”画了马鲛之后他这样写:“……稍加盐,而晒干以炙之,其味至佳。”《记海错》中,对海错的滋味有更多讲解。譬如这样记蛤:“一名蛤蜊,肉甚清美,热酒冲啖,风味尤佳。”这样记冰鱼:“泽冱冰坚,鱼肥而美,瀹汤下酒,风味清新。”
古人面对山毛海错,都要先搞清楚一件事:可不可吃。这成为一个习惯、一个传统。我手头有一本20世纪60年代出版、1977年修订的《四角号码新词典》,翻到带“鱼”字偏旁的字,释文中大多有“可食用”“肉好吃”“肉味鲜美”之类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