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省残联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风采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编者按
  
  近日,山东省残疾人联合会第八次代表大会圆满召开,过去五年,山东残疾人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多项残疾人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残疾人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广大残疾人的自强奋斗。今天开始,我们将走近山东省残疾人联合会第八次代表大会的残疾人代表,去了解这些不畏困难的“寻光者”、积极向上的“追光者”、拼搏奋进的“发光者”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故事,见证他们在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征程中绽放的夺目光彩。

  杨铮:坚守讲台17年 无声世界雕刻“花样人生”
  
  两岁时,一场高烧无情地夺去了她的听力。无声的世界里,岁月漫长而平静,她却凭一腔热爱坚守三尺讲台17年,使一批批“折翼天使”在无声世界里展翅飞翔,让生命有了回响。她就是临清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杨铮。
  
  1989年,一场高烧导致杨铮出现了听觉障碍。这让她无法正常学习语言,无法正常与他人沟通。面对命运的不幸,杨铮没有自暴自弃。在父母的支持和鼓励下,8岁时,她来到临清市聋哑学校(临清市特殊教育学校前身)上学。
  
  13岁时杨铮考入山东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现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5年后大专毕业又回到母校临清市特教学校任教。
  
  为了把最好的知识和技术教给孩子们,即使在假期里,杨铮也常常把自己锁在办公室里钻研刻字、缝纫、编织等技术。她的这种勇于拼搏、积极奋进的精神也如春风化雨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
  
  杨铮一心扑在教学上,兢兢业业,默默耕耘,忘我工作。走进杨铮的办公室,两侧的橱窗里摆满了她的刻瓷作品。其中的一个黑色瓷盘上,画家齐白石的头像栩栩如生,如照片一般充满真实感。这是杨铮酝酿10年、历时8个月完成的釉雕刻瓷作品。2019年4月,在第十一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暨“一带一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上,该作品荣获山东省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刻瓷,是个又苦又累的艺术活。特别是夏天,还要头戴眼镜、口罩,身穿围裙,常常热出一身汗。先在带有油墨的纸上打印出作品图案,再用笔透过纸张将图案临摹到瓷盘上,接着就是用各种雕刻工具精雕细琢,电动砂轮机一开,瓷粉乱飞,溅到脸上火辣辣地疼。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次刻刀落下都要精准无误,稍有闪失作品就可能报废,非常考验创作者的耐心和专注力。但杨铮却对此甘之如饴,“她创作起来非常忘我,别的老师下了班都回家了,只有她一个人在办公室里雕刻自己的作品。”李树巧老师说道。
  
  作为学校的美术老师,这些年,杨铮边教学、边创作。在她的影响下,不少学生喜欢上了美术。
  
  在生活中,她抱着对学生一颗真诚的爱心,与学生打成一片,畅谈人生、理想、交流感情,与学生建立起“同为难友”的和谐师生关系。
  
  在教学工作中,她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寻找合适学生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丰富课堂的内涵。
  
  为让学生多掌握一门艺术技能,2012年冬,杨铮主动向学校提出申请,要求给学生们开设刻瓷课程。她经常在课后和学生谈心,组织学生观摩刻瓷优秀作品和手法,激发学生对刻瓷艺术的兴趣。
  
  十几年如一日,她用自己的爱心、诚心、耐心和毅力,在平凡却又与众不同的岗位上取得了丰硕的成绩,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曲“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动人乐章。

  王玉芹:从农村姑娘到世界冠军 在奔跑中成为别人的“光”
  
  她无法看清前方的终点线,却总能第一个冲过去,虽然严重的视力障碍让她无法像平常人一样“眼里有光”,但她已经变成了无数人心中的“光”。
  
  她叫王玉芹,是一名视障残疾人,1986年出生在禹城市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出生不久便被诊断为先天性小眼球,视力逐渐下降。然而这并没有让她自暴自弃,从小她就刻苦学习,即便是在普通小学,每学期都被评为三好学生。由于视力较差,后来转入了盲校学习,她当班长,评三好,一直到大学。

  2002年,德州市残联要挑选参加省运会的运动员,她被选为残疾人运动员,首次参赛就夺得了省运会跳远银牌和1500米长跑铜牌。
  
  2005年,她考入了青岛盲校的高中,被选入山东省残疾人田径队,面对陌生的环境,面对训练的残酷与痛苦,完全没有训练基础的她,浑身酸痛,晚上睡觉翻身都被疼醒。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10年亚残运会预选赛上,她被选入国家队进行为期45天的亚运会会前集训。经历了魔鬼训练后的王玉芹最终夺得了短跑项目200米和400米金牌。
  
  2015年多哈田径世锦赛,这是她最后一次为国出征,也为她的比赛生涯画上了句号。当年,中国盲人女子4×100米接力项目在世界上相对较弱,王玉芹是最关键也是最难跑的第三棒。她跟教练商定,弃权单项,全力以赴去完成好接力。最终,她们如愿战胜了强大的对手巴西队,获得冠军,夺得了参加奥运会的门票,但考虑到身体状况和年龄,站在奥运会的大门前,她选择了退役。
  
  20年的体育生涯中,她共参加过5次省运会、3次全国锦标赛、3次全运会、1次亚运会、1次世锦赛,共获得23枚金牌、7枚银牌、9枚铜牌,共39枚奖牌。
  
  自2011年起,王玉芹进入禹城市残联承担残疾人体育工作,中间也参加多次比赛,世锦赛就是在她工作后参加的。2016年,王玉芹开始发挥自身特长,从运动员转型教练。
  
  首次担任教练工作,王玉芹拿到了200多人的名单,挨个打电话询问情况,实地走访调查,最终挑选了4名运动员,和他们同吃同住,照顾他们生活起居,传授给他们残疾人训练基础知识和比赛经验。仅仅经过一个月的训练,王玉芹便带领他们参加了2016年首届山东省残疾人青少年田径锦标赛,获得2枚金牌、1枚银牌、2枚铜牌。2018年山东省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她训练的团队取得了9枚金牌、4枚银牌、1枚铜牌的好成绩。2022年,她又带队出征山东省第十一届残疾人运动会,在运动会上德州市代表团共获得11枚金牌,而她所带的田径队就独占10枚。
  
  这两年,她从运动员人才储备库做起,从12到20岁的残疾人当中筛选出400多人,然后通过实地走访,现场评定又筛选出100多人,针对比赛项目,按照残疾类别、残疾等级,建立档案。为了能够让优秀运动员保持长期系统训练,她利用政协委员的身份,提交了《关于增加残疾人体育训练专项经费预算建议》的提案,同时她还在积极联络公益组织、公司企业,争取通过捐款或赞助来维持运动员的日常训练。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为别人撑伞。王玉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更多的残疾人青年培养成优秀的运动员,让他们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