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未来希望之城建设新局面
济南起步区上半年省市重点项目开工率100%

新闻发布会现场

8月1日,“加快建设‘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主题系列新闻发布 会起步区专场召开。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在会上获悉,今年上半年,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 步区8个省级重点实施类项目、11个市级重点建设类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半年完成投资99.2 亿元,实现年度计划投资的79.9%,跑出了项目投资建设的起步区“加速度”。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杨子葶
加快推进重点片区和项目建设
当前起步区建设发展全面展开,正处于成形起势的关键期,各项工作任务重、时间紧、人手少。在这种情况下,起步区如何强势破局,探索创新适应起步区建设发展需要的工作推进机制?
据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徐春义介绍,起步区在建设发展中注重片区功能差异化。一方面,各个组团的发展定位和工作重点各有不同。大桥、崔寨组团定位济南城市副中心和高新产业集聚区,要通过全面建设,打造未来新城;孙耿和太平组团则要统筹布局重大产业项目和重点产业园区,同步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另一方面,每个组团内部的片区功能、建设时序也有不同。城市副中心示范区又具体分为“一心四片”,其中“一心”指鹊山生态文化片区,“四片”即总部经济片区、科研办公片区、科创金融片区、都市阳台片区。对此,每个指挥部对应各自目标任务,各有侧重、分头攻坚、同向发力,确保各个组团、各个片区能够一体推进、有序实施、协同发展。
锚定“项目突破年”部署安排,起步区严格落实工作项目化要求,加强全过程、常态化管理,全方位提升项目建设的“加速度”。起步区实行“账目式”管理。聚焦城市副中心建设,梳理形成总投资约783亿元的40个重点项目清单,形成一套总账和多个分类台账,确保每个台账都有责任主体、工期进度、完成时限、保障措施,并定期报账、互相对账,及时动态更新,确保加快推进。同时,注重运用“智能化”手段,建立重点项目智慧管理平台,根据项目进度,对照完成时限,划分为三种类型,以红黄绿“亮灯”方式自动提醒,推动问题早发现、快解决。
构建人才发展优质生态
近年来,起步区将人才作为加快建设发展的关键资源,持续优化全要素服务保障,构建人才发展优质生态,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据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管委会党群工作部部长姜凌飞介绍,为了持续强化顶层设计,搭建人才政策体系,起步区充分借鉴雄安新区、天府新区、江北新区等先进地区经验,坚持“最优加一点”理念,制定出台《集聚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推出外籍人才创业同权、境外执业资格认定、特色职称评审、“揭榜挂帅”引才、人才个税奖励等创新性举措,形成符合起步区特点、具有比较优势的人才政策体系,今年以来,累计兑现扶持资金500万元,全方位激发了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为了进一步拓展引才聚才渠道,起步区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畅通人才引进渠道,打出招才引智“组合拳”。成功举办两届中国(济南)新动能创新创业大赛分赛区赛事,开展项目路演、政策宣讲、人才沙龙等人才活动20余场,累计吸引500余个人才创业团队参赛,10个创业项目落地注册。先后举办“跨国公司与济南起步区高层对话会”“走进进博会”等大型双招双引推介活动,深层次、全方位宣传起步区人才发展前景、创业优势,吸引30批次700余名海内外人才到起步区考察交流。
同时,起步区不断完善服务体系,打造一流人才生态。依托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设立人才服务专窗,在街道、园区设立6个人才服务站,一站式办理业务咨询、创业就业等服务; 建设招才引智云平台,实现普惠性政策免审即享,竞争性政策全程网办,让人才享受高效便捷的线上服务; 制发鹊华英才卡,建立40人的“人才管家”团队,制定人才“VIP”服务标准,为人才提供管家式优质服务;强力推进人才安居工程,建成投用1300套国际人才公寓,让人才在起步区安心扎根、干事创业。
做好水系生态文章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生态保护是前提,水是关键所在。起步区自设立以来,就把“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作为重要指导思想系统谋划、落地落实。今年启动建设的城市副中心示范区,作为起步区创新打造的生态商务区,在做好水系生态文章方面可谓是做了全面系统的安排。
起步区平地立城,将来大量新增人口和产业,离不开水资源的有力保障。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管委会建设管理部部长郑兆宇介绍,起步区系统开展顶层规划设计,组织专家编制《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现代水网建设规划》《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节水型城市专项规划》,建立黄河水、长江水、地表水、地下水、非常规水城乡一体、多元互补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
生态商务区的建设,水系是重要一环。据悉,今年,起步区实施水系建设,打造河湖生态基底,重点谋划实施两个重点项目,总投资约16亿元。一方面,重点谋划实施大寺河流域生态治理(一期)工程。全长7.1公里,设计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河道工程、生态修复工程、桥梁工程、信息化工程,在保障生态商务区防洪排涝同时,实施通航工程,营造优美生态环境,更加宜居宜业宜游。另一方面,谋划实施城市副中心水系连通工程。首期工程涉及8条河道、共计10.2公里,建成后将有效构筑示范区河道“骨架”,打通水系断点堵点,织密水系“网络”。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杨子葶
加快推进重点片区和项目建设
当前起步区建设发展全面展开,正处于成形起势的关键期,各项工作任务重、时间紧、人手少。在这种情况下,起步区如何强势破局,探索创新适应起步区建设发展需要的工作推进机制?
据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徐春义介绍,起步区在建设发展中注重片区功能差异化。一方面,各个组团的发展定位和工作重点各有不同。大桥、崔寨组团定位济南城市副中心和高新产业集聚区,要通过全面建设,打造未来新城;孙耿和太平组团则要统筹布局重大产业项目和重点产业园区,同步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另一方面,每个组团内部的片区功能、建设时序也有不同。城市副中心示范区又具体分为“一心四片”,其中“一心”指鹊山生态文化片区,“四片”即总部经济片区、科研办公片区、科创金融片区、都市阳台片区。对此,每个指挥部对应各自目标任务,各有侧重、分头攻坚、同向发力,确保各个组团、各个片区能够一体推进、有序实施、协同发展。
锚定“项目突破年”部署安排,起步区严格落实工作项目化要求,加强全过程、常态化管理,全方位提升项目建设的“加速度”。起步区实行“账目式”管理。聚焦城市副中心建设,梳理形成总投资约783亿元的40个重点项目清单,形成一套总账和多个分类台账,确保每个台账都有责任主体、工期进度、完成时限、保障措施,并定期报账、互相对账,及时动态更新,确保加快推进。同时,注重运用“智能化”手段,建立重点项目智慧管理平台,根据项目进度,对照完成时限,划分为三种类型,以红黄绿“亮灯”方式自动提醒,推动问题早发现、快解决。
构建人才发展优质生态
近年来,起步区将人才作为加快建设发展的关键资源,持续优化全要素服务保障,构建人才发展优质生态,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据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管委会党群工作部部长姜凌飞介绍,为了持续强化顶层设计,搭建人才政策体系,起步区充分借鉴雄安新区、天府新区、江北新区等先进地区经验,坚持“最优加一点”理念,制定出台《集聚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推出外籍人才创业同权、境外执业资格认定、特色职称评审、“揭榜挂帅”引才、人才个税奖励等创新性举措,形成符合起步区特点、具有比较优势的人才政策体系,今年以来,累计兑现扶持资金500万元,全方位激发了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为了进一步拓展引才聚才渠道,起步区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畅通人才引进渠道,打出招才引智“组合拳”。成功举办两届中国(济南)新动能创新创业大赛分赛区赛事,开展项目路演、政策宣讲、人才沙龙等人才活动20余场,累计吸引500余个人才创业团队参赛,10个创业项目落地注册。先后举办“跨国公司与济南起步区高层对话会”“走进进博会”等大型双招双引推介活动,深层次、全方位宣传起步区人才发展前景、创业优势,吸引30批次700余名海内外人才到起步区考察交流。
同时,起步区不断完善服务体系,打造一流人才生态。依托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设立人才服务专窗,在街道、园区设立6个人才服务站,一站式办理业务咨询、创业就业等服务; 建设招才引智云平台,实现普惠性政策免审即享,竞争性政策全程网办,让人才享受高效便捷的线上服务; 制发鹊华英才卡,建立40人的“人才管家”团队,制定人才“VIP”服务标准,为人才提供管家式优质服务;强力推进人才安居工程,建成投用1300套国际人才公寓,让人才在起步区安心扎根、干事创业。
做好水系生态文章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生态保护是前提,水是关键所在。起步区自设立以来,就把“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作为重要指导思想系统谋划、落地落实。今年启动建设的城市副中心示范区,作为起步区创新打造的生态商务区,在做好水系生态文章方面可谓是做了全面系统的安排。
起步区平地立城,将来大量新增人口和产业,离不开水资源的有力保障。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管委会建设管理部部长郑兆宇介绍,起步区系统开展顶层规划设计,组织专家编制《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现代水网建设规划》《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节水型城市专项规划》,建立黄河水、长江水、地表水、地下水、非常规水城乡一体、多元互补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
生态商务区的建设,水系是重要一环。据悉,今年,起步区实施水系建设,打造河湖生态基底,重点谋划实施两个重点项目,总投资约16亿元。一方面,重点谋划实施大寺河流域生态治理(一期)工程。全长7.1公里,设计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河道工程、生态修复工程、桥梁工程、信息化工程,在保障生态商务区防洪排涝同时,实施通航工程,营造优美生态环境,更加宜居宜业宜游。另一方面,谋划实施城市副中心水系连通工程。首期工程涉及8条河道、共计10.2公里,建成后将有效构筑示范区河道“骨架”,打通水系断点堵点,织密水系“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