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生活空间

——一部绚烂的大熊猫文明史
《大熊猫之路》作者:考拉看看
点击查看原图
        这一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但洞穴内的光线非常昏暗。科研人员在幽深的洞穴中蜷缩身躯,举起手电筒,小心翼翼地发掘着一件又一件珍贵的化石。科研人员很快发现了一块长臂猿的牙齿化石。考虑到在中国南方更新世化石地点经常会同时发现长臂猿、大熊猫、巨猿化石,科研人员兴致更浓,继续发掘,果真在同一地层中发现了大熊猫类化石。
  
  这些分别出土于湖北建始龙骨洞、广西柳州笔架山和湖南保靖洞泡山的大熊猫类化石之间,会不会有关联?在生物系统中,它们究竟应归于何种位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王令红和湖南省博物馆的袁家荣等人,迅速对这三种大熊猫类化石展开研究,他们发现,这三个地点的大熊猫类化石在牙齿形态和个体大小上非常接近,可以视为同一种类型的大熊猫。
  
  出土于龙骨山的大熊猫化石标本保存程度较其他两个地点更完好,故而科研人员将其作为正型标本研究。研究发现,龙骨洞的大熊猫化石标本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其一为牙齿附尖及嚼面上釉质皱纹的发育程度介于小种大熊猫和巴氏大熊猫之间; 其二为上第4前臼齿长和宽,下第1臼齿长和宽,也介于小种大熊猫和巴氏大熊猫之间。科研人员认为,以上三个地点的大熊猫应为小种大熊猫向巴氏大熊猫过渡的中间阶段的一个新亚种,并将其命名为武陵山熊猫亚种,其地质时期距今应该有120万年。
  
  从始熊猫到小种大熊猫,再到武陵山熊猫亚种,大熊猫祖先的生活空间不断扩大,但都比不上即将登上历史舞台的巴氏大熊猫。
  
  1915年,第一个大熊猫类化石在缅甸摩谷洞被发现。这次发现属于巧合,发现者并非专业的科研人员,而是当地的采矿工人,他们在矿洞的堆积物中挖出了一些哺乳动物的化石,其中就有大熊猫类化石。此次发现的大熊猫类化石是一个完整的上颌骨,其上有数枚牙齿存留。经科研人员伍特华(Woodward)研究,这种化石在形态结构上与活动在中国西部山区的现生大熊猫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存在独有的特征,应该是一个新的大熊猫亚种,后以巴氏大熊猫为其命名。
  
  首次被发现的巴氏大熊猫化石在中国国境之外,这预示着大熊猫祖先一度拥有广阔的活动空间,后续的考古发现也证实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