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力新书《儒脉:中国儒家学派史》出版
一本书纵观3000年中国儒学史

作者简介 韦力,国际儒联出版宣传委员会副主任,故宫博物院兼职研究员。复旦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目录版本学、藏书史,中国传统文化史等,著有《觅圣记》《觅文记》《觅诗记》《书楼寻踪》《鲁迅藏书志》《中国古籍拍卖述评》《芷兰斋书跋》《古书之爱》等三十余部专著。

近日,著名文化学者韦力新作《儒脉:中国儒家学派史》正式出版。该书从梳理儒学学派发展脉络切入,解读近3000年中国儒学发展流变,一直讲到现代新儒家学派。以时代为经,以儒家各学派重要人物为纬,从儒学的开创为始,简述儒家的核心概念,继而讲述其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嬗变的各个阶段,并对不同阶段儒家派别的起源、继承和影响进行了详尽的讲解。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朱德蒙
弥补儒家流派史专著缺少的遗憾
提问:儒家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发展中诞生了许多学派,您认为在这些学派中哪个学派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最大、最深?尤其是在今天,对我们还有哪些影响?
韦力:相比较而言,思孟学派对后世影响最深远。中国一些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和乡村所保留下的一些习俗,大多是受该派的影响。当然,思孟学派的一些观点被后世所继承,甚至发扬光大,尤其是宋明理学,许多派别传承的是思孟学派的观念。这其中,比如程朱理学所发扬光大的一些概念,对今天仍有重要影响。尽管这种影响有精华也有糟粕,但很难摆脱这种思想的笼罩。
提问:您是著名藏书家,您也出版了《古书之美》《觅圣记》《觅诗记》等30余部专著。请问,您创作这部《儒脉:中国儒家学派史》的缘起是什么呢?
韦力:诚然我被人贴上了藏书家的标签,但毕竟我梳理过藏书史,知道真正的藏书大家要达到怎样的成就,我与他们相比还差得很远。所以,我一直称自己是一位看书人。毕竟读书人也成了一种崇高的标签,因此,自称是读书人,也是一种不谦逊。那我就叫看书人好了。
我想只要是中国人,没有人不受儒家观念影响,它塑造了大多数中国人的道德体系和行为准则。同时,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束缚了人的思想。无论儒家思想是利是弊,其强大的生命力是不容人质疑的。历代研究儒学的著作可谓多如牛毛,但我偶然发现,没有一本关于儒家流派史的专著。于是,我不揣冒昧,斗胆写出了这本书。当然,我的水平有限,没有名家那样的把握力和涵盖力,但毕竟首次写出了这样一部书,我想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读者能不吝赐教,指出我的错误,以便我能修正自己的一些观点。如果这部书能够再版的话,可以弥补罅漏。
有些重要思想不会因时代变化而过时
提问:在这个快节奏、人人焦虑的时代,您认为儒家思想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哪些现实层面上的意义?
韦力:如果以物质生活水平论,今人远超古人,如果以思想性来论,有些重要的思想观念并不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过时,儒家思想就是这样。尽管这种思想中也有一些糟粕,但总体而言,儒家观念是一种整体性上的理念,它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所以在快节奏的当下,更应当用儒家思想使自己平和下来,由此而形成和谐的社会。
提问:书中有一节讲儒家的核心概念,包括崇礼、正名、依仁、孝悌、忠恕、贵和等。其中,关于孝悌中的孝,您认为,我们学习儒家的孝,其中最重要的规则是什么?或者说我们如何从儒家著作中学习孝,进而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韦力:孝道对中国人的行为影响至深,可以说孝乃是维系中国人家族观的最重要的思想,尽管这种思想有偏颇之处,就如二十四孝中所提倡的那些行为一样,但是,孝道却是中国社会的稳定剂。它使中国人具有尊老爱幼的良好品质,现代社会孝道仍不过时。对于历史的一些观念,应当采取批判的吸收态度,汲取其精华,扬弃其糟粕,这才是社会继承传统正确的态度。
提问:您新作中,为我们重新梳理了以孔子为源头的中国儒家思想发展史,阅读这本书可以使我们详细了解中国的儒家思想,您认为当代人如何点燃学习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热情?
韦力:其实,现代新思潮很多,许多名家都从不同维度来解读历史。如今,各种思潮流行,但在我看来,中国人的主体思想仍然要继承儒家的优秀思想。如果能意识到儒家优秀思想的重要价值,我想会有更多的人热爱上它。
表达当下对于儒家流派的理解
提问:与其他同类书相比,您觉得《儒脉:中国儒家学派史》这部作品最大的特点和不同之处是什么?
韦力:我这本拙作只是粗线条地梳理了中国儒家流派史,以举例的方式选取每一派的代表人物来讲述相应的观念。从这个角度来说,乃是效仿孔子的述而不作,因为本书中并没有作者过多地挑出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也就是几十年前所流行的以论代史。
如前所言,研究儒学史的著作很多,有些研究著作的深度与广度远超拙作,只是没有拈出学派史一词,而我写此书也拜读了许多名家大家之作,由此形成自己的观念,写出了这本书。
提问:那么,您在写作这本书时,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韦力:这些年写的书确实不少,但此书的确是我比较看重的一部,因为这部书更多的是观念的阐述。以往,我所写的书大致分为两个系统:一是觅系列,乃是我到各地寻访历史遗迹的过程以及我为什么寻找每位历史名人的原因;二是书系列,也就是对古籍版本的研究、藏书家、藏书楼的讲述。而这部《儒脉》与那两个系列都不同,可以说这部书乃是我领会儒家思想的结果,尽管这种理解还很幼稚,但是这就是此刻的我。
也正因为如此,写这部书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史料及文献,从阅读量来说,这是我的吸收与产出最不成正比的一本书。我在写本书的过程中,考虑最多的问题是哪些人创造了哪些流派,这些流派能不能称之为一个独特的派别,我如何来概括这个派别的学术宗旨。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我的写作过程中构成了不小的压力,古语说“丑媳妇早晚要见公婆”,尽管这本书有很多的不成熟,但是它却是我在此时此刻对于儒家流派的理解。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朱德蒙
弥补儒家流派史专著缺少的遗憾
提问:儒家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发展中诞生了许多学派,您认为在这些学派中哪个学派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最大、最深?尤其是在今天,对我们还有哪些影响?
韦力:相比较而言,思孟学派对后世影响最深远。中国一些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和乡村所保留下的一些习俗,大多是受该派的影响。当然,思孟学派的一些观点被后世所继承,甚至发扬光大,尤其是宋明理学,许多派别传承的是思孟学派的观念。这其中,比如程朱理学所发扬光大的一些概念,对今天仍有重要影响。尽管这种影响有精华也有糟粕,但很难摆脱这种思想的笼罩。
提问:您是著名藏书家,您也出版了《古书之美》《觅圣记》《觅诗记》等30余部专著。请问,您创作这部《儒脉:中国儒家学派史》的缘起是什么呢?
韦力:诚然我被人贴上了藏书家的标签,但毕竟我梳理过藏书史,知道真正的藏书大家要达到怎样的成就,我与他们相比还差得很远。所以,我一直称自己是一位看书人。毕竟读书人也成了一种崇高的标签,因此,自称是读书人,也是一种不谦逊。那我就叫看书人好了。
我想只要是中国人,没有人不受儒家观念影响,它塑造了大多数中国人的道德体系和行为准则。同时,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束缚了人的思想。无论儒家思想是利是弊,其强大的生命力是不容人质疑的。历代研究儒学的著作可谓多如牛毛,但我偶然发现,没有一本关于儒家流派史的专著。于是,我不揣冒昧,斗胆写出了这本书。当然,我的水平有限,没有名家那样的把握力和涵盖力,但毕竟首次写出了这样一部书,我想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读者能不吝赐教,指出我的错误,以便我能修正自己的一些观点。如果这部书能够再版的话,可以弥补罅漏。
有些重要思想不会因时代变化而过时
提问:在这个快节奏、人人焦虑的时代,您认为儒家思想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哪些现实层面上的意义?
韦力:如果以物质生活水平论,今人远超古人,如果以思想性来论,有些重要的思想观念并不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过时,儒家思想就是这样。尽管这种思想中也有一些糟粕,但总体而言,儒家观念是一种整体性上的理念,它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所以在快节奏的当下,更应当用儒家思想使自己平和下来,由此而形成和谐的社会。
提问:书中有一节讲儒家的核心概念,包括崇礼、正名、依仁、孝悌、忠恕、贵和等。其中,关于孝悌中的孝,您认为,我们学习儒家的孝,其中最重要的规则是什么?或者说我们如何从儒家著作中学习孝,进而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韦力:孝道对中国人的行为影响至深,可以说孝乃是维系中国人家族观的最重要的思想,尽管这种思想有偏颇之处,就如二十四孝中所提倡的那些行为一样,但是,孝道却是中国社会的稳定剂。它使中国人具有尊老爱幼的良好品质,现代社会孝道仍不过时。对于历史的一些观念,应当采取批判的吸收态度,汲取其精华,扬弃其糟粕,这才是社会继承传统正确的态度。
提问:您新作中,为我们重新梳理了以孔子为源头的中国儒家思想发展史,阅读这本书可以使我们详细了解中国的儒家思想,您认为当代人如何点燃学习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热情?
韦力:其实,现代新思潮很多,许多名家都从不同维度来解读历史。如今,各种思潮流行,但在我看来,中国人的主体思想仍然要继承儒家的优秀思想。如果能意识到儒家优秀思想的重要价值,我想会有更多的人热爱上它。
表达当下对于儒家流派的理解
提问:与其他同类书相比,您觉得《儒脉:中国儒家学派史》这部作品最大的特点和不同之处是什么?
韦力:我这本拙作只是粗线条地梳理了中国儒家流派史,以举例的方式选取每一派的代表人物来讲述相应的观念。从这个角度来说,乃是效仿孔子的述而不作,因为本书中并没有作者过多地挑出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也就是几十年前所流行的以论代史。
如前所言,研究儒学史的著作很多,有些研究著作的深度与广度远超拙作,只是没有拈出学派史一词,而我写此书也拜读了许多名家大家之作,由此形成自己的观念,写出了这本书。
提问:那么,您在写作这本书时,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韦力:这些年写的书确实不少,但此书的确是我比较看重的一部,因为这部书更多的是观念的阐述。以往,我所写的书大致分为两个系统:一是觅系列,乃是我到各地寻访历史遗迹的过程以及我为什么寻找每位历史名人的原因;二是书系列,也就是对古籍版本的研究、藏书家、藏书楼的讲述。而这部《儒脉》与那两个系列都不同,可以说这部书乃是我领会儒家思想的结果,尽管这种理解还很幼稚,但是这就是此刻的我。
也正因为如此,写这部书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史料及文献,从阅读量来说,这是我的吸收与产出最不成正比的一本书。我在写本书的过程中,考虑最多的问题是哪些人创造了哪些流派,这些流派能不能称之为一个独特的派别,我如何来概括这个派别的学术宗旨。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我的写作过程中构成了不小的压力,古语说“丑媳妇早晚要见公婆”,尽管这本书有很多的不成熟,但是它却是我在此时此刻对于儒家流派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