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光明之家”点亮盲人的生命之炬

学习使用盲杖进行定向行走
点击查看原图
学习居家无障碍自理课程
点击查看原图
        眼睛是我们接触这个世界的窗口,人从外界接收的信息中,约有80%来自视觉,视力障碍人士则通过剩余的20%来感知这个世界,窥见他们的希望。中途失明的人,因为曾经拥有过、习惯了光明,所以精神上遭受的打击更加沉重,绝大多数人不愿面对现实、封闭自己。为此,山东省残联自2020年起,开展了中途失明人士“光明之家”生活重建康复训练项目,至今已开营7期,免费帮助了158名中途失明人士逐渐实现生活自理、走出家门,重新就学、就业,点亮了他们未来的生命之炬。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荀杨 通讯员 李英杰 李星辉

  “光明之家”康复训练,帮失明人士走出阴霾
  
  “原来还有专门针对我们中途失明人士设置的课程,本来是半信半疑地过来参加,没想到简直是量身打造,太惊喜了。还有这么多技巧和规律帮助生活工作,这些新技能是平时不可能接触到的,对自己帮助非常大。”7月13日,第五期山东省中途失明人士“光明之家”生活重建康复训练圆满结束,学员高延明表达着自己的喜悦之情,他在这次培训中收获很大,他认识到,其实很多人都有障碍,这些障碍都可以解决,真正的残疾是精神的残疾,其他的都不是问题,所以学会如何走出来是关键。

  第五期学员中,48岁的路芳,3年前发现视网膜色素变性,视力逐渐下降,生病后曾经很迷茫,不敢和朋友坦言自己的视力问题。参加本次训练时,对每一项课程都非常感兴趣,尤其喜欢心理和八段锦课程,由于自己是低视力,她在课堂上经常帮助别人,平时还带其他学员去医院的门诊拿药、看病。现在感觉回家以后能够面对视力差这件事,也能面对自己的朋友。今年26岁的王娅楠患有先天性角膜白斑,12岁时出现视力问题,后来失明。现在刚大学毕业,选择了针灸推拿专业。因为双眼无光感,自己不能外出,需要有人陪同,没有学习过盲杖和独行技巧。通过这次训练她不仅结交了许多朋友,对于盲杖的使用也变得更熟练,方向感较开始变好……每一位学员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进步。
  
  据了解,引起后天失明的原因很多,多数是由于眼底病变导致视神经萎缩从而引起视力下降或由于外伤等原因导致视力的突然丧失。绝大多数中途失明人士本是家庭的顶梁柱、主心骨,因伤害、疾病等意外致残,视力急剧下降,心理极度痛苦,面临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障碍,他们不愿面对现实、封闭自己,还存在信息闭塞、走不出来等各种问题。为了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山东省残联开展了“光明之家”项目,为中途失明人士提供心理健康、视觉训练、定向行走、生活自理、社会适应能力训练,以及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服务指导。

  花季少女中途失明,康复圆梦重返校园

  截至目前,山东省针对中途失明人士开展的“光明之家”生活重建康复训练项目已经开营五期,共计帮助了118名山东省户籍的中途失明人士逐渐实现生活自理、走出家门。同时,还针对每位中途失明人士的需求定制相关康复课程,真正让有劳动能力的失明人士重新就学、就业,实现人生价值。
  
  去年9月,在第三期山东省中途失明人士“光明之家”生活重建康复训练结业仪式上,走出阴霾的石亚瑄表演了钢琴独奏《花之舞》,让大家看到了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即便生活受到挫折,也依旧能依靠那股“不顺从”的力量一点点爬出泥泞。
  
  记者了解到,2017年石亚瑄考上了山东某本科院校轮机工程专业,大二期间,发现因为骨纤维异常增殖压迫视交叉神经,经过鼻内镜切除手术解除压迫,但损伤到视神经且不可修复,手术后一只眼睛全盲,另一只眼视力逐渐丧失,目前只剩余光感。一名正值花季活泼开朗的女孩,从小多才多艺,大学还没念完就突然失明,无法继续生活和原来的学业,于是被迫休学在家,她的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很长时间走不出来,但心中总有不甘,在了解到山东省“光明之家”项目后,石亚瑄终于勇敢地走出家门加入到第三期康复训练营中。
  
  培训中,石亚瑄系统地学习了盲文、定向行走、手机读屏、电脑读屏等专业课程,掌握了更多独立生活的技能。同时,省康复研究中心根据石亚瑄的日常生活和休闲需求,除了适配盲杖,还为她适配了盲用听书机、盲文语音药盒、盲文语音电饭煲等辅助器具。虽然出行、阅读方面的困难解决了,但石亚瑄所学的机械制造专业相关课程对视力要求高,画图有一定难度,机械打磨也存在风险。在省残联、省康复研究中心和学校的共同帮助下,她转到更适合视障学习的文科专业,通过听语音、读屏软件等方式学习老师和同学们帮助录制的视频,学了一个学期,石亚瑄已经变得开朗多了,“非常感谢大家的帮助,感觉自己非常喜欢法律这个专业,原来盲人也可以借助一些辅具来完成学业,我在这学习很顺利,并且发现法律真是越学越有意思,趁着过年假期我已经把落下的课程补完了,开学之后我将参加学校组织的模拟法庭活动,以后也想从事法务方面的工作,希望为更多的残疾人服务。”

  训练方式亮点多多,针对问题逐个击破

  康复的目标不是恢复视觉,而是让失明后的生活接近失明前。这不止是身体康复,也包括心理疏导,关键是如何延续以前的工作、学习等。在省残联的指导下,“光明之家”设计了丰富多彩的专业课程,并逐渐更新升级。
  
  培训期间,“光明之家”通过安排破冰活动,让学员们更快地了解彼此;通过助视器的使用指导,根据各学员的视力情况提出合理化的选择建议;通过盲人生活辅助器具的介绍和使用技巧,让学员们能够更安全便捷地进行居家自理;通过心理辅导和音钵疗愈,让学员们走出内心的阴霾,学会放松自己的内心;通过盲人定向行走的方法技巧学习和练习,让学员们从没用过盲杖到可以在相对安全的地方持杖行走,学会了在日常行走中更好地保护自己;从没用过智能手机到学会使用简单的读屏操作技巧;通过中医基础理论和盲人推拿的实践,为他们提供了一项有意义的职业选择。
  
  经过康复训练,学员们从比较封闭、不愿社交的状态到逐渐融入集体,他们学会了利用声音、触觉等技巧来准确定位和行走,学员们从完全不敢独立出行到能自如地在熟悉环境中上下楼、进出宿舍、园区散步,这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变得更加独立和自信。尤其是心理康复方面,让许多初来时孤僻、抑郁等状态的学员找到了问题梳理的出口,在心态上有了极大改变。学员们总是不断地在汲取知识,相互交流谈心,互相切磋技能,共同学习,一起进步。第五期培训中还举办了三次社会融合活动,彩虹湖公园、省博物馆、自由出行、相声表演等。有推拿基础的学员规范提升了一部分盲人推拿职业技能,同时带动新学员交流手法,还可以帮助学员们掌握一技之长,提高生活质量,更好地重返社会。
  
  目前,《山东省中途失明人士者“光明之家”生活重建康复救助服务规范(试行)》已印发全省,给山东各市、县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该项目为山东省残疾人康复事业打造了中途致残品牌样板化项目,见证了中途失明人士的成长和变化,帮助他们打开心扉,锻炼自理和出行能力,拥抱社会。

  记者手记

  当我们在欣赏和享受世界的五彩斑斓时,有些人却一直处于无尽的黑暗之中。中国残联数据显示,我国约有1200万视力障碍者,也就是说,每86个人中,大约就有1名视障人士。视障人数占总人口量如此之高,但我们在生活中很难见到他们的身影,因为对于他们而言,踏出家门的那一刻,可能要面临比身体残障更无力的状况,如被违规占领的盲道、没有提示的红绿灯、缺失的导盲犬或是拒入导盲犬的交通工具和餐厅……这就导致他们更加封闭自己,不敢走出家门。
  
  在记者看来,“光明之家”的意义也是让他们练习好独立出行,走出家庭,让社会更加了解他们的生活,这样,全社会才会知道怎么帮助他们,周围的无障碍环境可能就会因为他们的积极出行得到改善。
  
  愿这个世界没有黑暗,希望全社会都可以用心灵融入盲人的世界,用关怀充当他们的盲杖,用爱心照耀他们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