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让“烂梗”远离校园

        网络信息时代飞速发展,人们接触网络信息的渠道也在持续增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孩子们也无法“独善其身”,从小就要面对来自网络的各种信息。然而网络中也充斥着许多“糟粕”,如“老六”“完了,芭比Q”之类的“网络烂梗”。由于孩子们的是非观念还未完全建立,加上对于新事物的好奇心,许多“网络烂梗”就成了孩子之间传播的“时尚流量”。这种现象确实会对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产生影响,如何引导孩子分清网络与现实的语言运用,就成了亟待解决的一项课题。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邹通

  烂梗成孩子“流行语”

  最近,一场引导小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烂梗”的班会火了。跟这场班会一起火的,还有老师的一个灵魂比喻:她把跟风说烂梗的小朋友比喻成气球,把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判断的小朋友比作蝴蝶,“气球是空心的,风一吹,气球就飞走了,而如果做一只蝴蝶,风吹过来,蝴蝶在花蕊上,悠闲自得、随风飘扬。”视频一发出,迅速引发了网友共鸣。

  之所以引起共鸣,正是许多家长都深有感触,孩子们经常“语出惊人”,说出一些家长都不太懂的话。“我真的会谢”“栓Q”“你这个老6”“鸡你太美”,孩子们张口就来,家长则一头雾水。必须认识到,无聊的烂梗,已经不知不觉成了孩子们语言系统的一部分。甚至有小学生在作文中明晃晃地写着“心里慌得一批”,老师评价:有些离谱,网络用语对小学生有点不好。

  现如今,很多家长会注意到,小朋友使用“网络烂梗”时,往往比成年人更有热情。有分析指出,这是因为孩子本身就是处在学习阶段,对一切都好奇,喜欢模仿一切,而且往往会以一种夸张的方式。使用“网络烂梗”,其实也是一种童真的表现。尽管那些“梗”本身,没有丝毫天真可言。

  也有分析认为,小学的孩子还处在“同龄认同期”,他们为了获取小伙伴的认可,会快速学习同龄人感兴趣的东西。试想一下,如果孩子周围都是这样说话的同龄人,他怎能不被影响。

  正是这种现状,让家长即便不希望孩子使用“网络烂梗”,却也无从下手。对此,网络上也泛起担忧的声音,有网友调侃说,以后的孩子想说赣水之滨的秋色,再也说不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只会喊“绝绝子”;听到动听的琵琶声,再也想不起“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而只会铺天盖地的喊“YYDS”。

  在此背景之下,引导小学生理解“网络烂梗”的班会火了,一点也不意外。

  培养语感不容“掺沙子”

  有分析认为,梗,其实也有好坏之分。有的网络梗本身有智趣,给人带来愉悦;有的“梗”本身就是恶俗的,让人反感。而“烂梗”的另一个含义是,使用的人实在太多了。

  使用“网络烂梗”,对青少年会有怎样的影响?曾经有专家指出,首先,烂梗常常被用于歧视和侮辱他人,使得青少年的价值观受到影响。例如,“贝儿这个绿茶,哪有本公主漂亮?”这种语言不仅带有贬低女性的性别歧视,而且还把人分为高低贵贱,引导孩子们在评价他人时产生偏见和刻板印象;其次,烂梗往往鼓励青少年追求低俗、恶趣味的东西,导致他们逐渐失去对高雅文化的兴趣和认同。例如,“鸡你太美”这一烂梗,让青少年的口头表达变得粗俗,也让社会文明的退步趋势更加显著;最后,烂梗还容易引发青少年的焦虑和不安。在学校中,孩子们常常因为不了解某个烂梗而被同学嘲笑和排挤,这会让他们感到羞愧和不自信。而在网络上,一些烂梗常常含有诈骗、谣言等信息,让青少年产生不必要的恐慌和困惑。

  不过也有声音认为,一个网络流行词,开始传播时让人觉得有趣,但是当大多数人都知道这个词的时候,它的新鲜感就没了,进入衰减期。例如前些年90后使用的“火星文”,当时媒体报道这个新闻,担心“火星文”会冲击到汉语,现在看来,“火星文”只是一个时代印记而已,很快就被淘汰了。因此就有声音认为,对小学生大量使用“网络梗”,家长不用过于担忧。

  引导孩子“好好说话”

  引导小学生理解“网络烂梗”的班会上,老师收获全网点赞,她的可贵之处在于,对这些所谓的“烂梗”没有一禁了之,而是和同学们好好交流,进行引导,让孩子学会判断。这位老师能捕捉到“网络烂梗”对孩子语言系统、思维系统的侵蚀,并将这个现象当作一个教育者需要去解决和面对的问题。她用打比方的方法,化用了冯骥才的那句“大风可以吹起一张白纸,却无法吹走一只蝴蝶”,将问题可视化、形象化,气球和蝴蝶的不同,一目了然。老师教给孩子们语言独特和思想独立的重要性,将让他们受用终生。

  如今的教育环境中,此类精神含量极高的课堂,颇为难得。要知道,儿童良好表达习惯、思维能力、正确三观的养成,也有着“耽误不起”的黄金期。“中小学生处于语言学习期,学校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应尽量制止学生传播烂梗,教育、引导他们规范用语。诸如引导学生加强经典阅读,学习和训练优美的表达方式,培养良好的语感,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观。”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语文教师李熹说。

  除了学校和老师之外,家长也应言传身教。先讲明为什么,再禁止做什么;先管好自己的言行,再要求孩子的言行。家校形成合力,共同建立一个健康、积极、有益的语言环境。

  此外,社交平台也要阻止低俗语言。许多烂梗出自于劣迹“网红”,各大网络平台除了要封禁劣迹“网红”,还应利用科技手段阻止烂梗的传播。有专家建议,专门为青少年设置的平台模式应对一些网络语言加强审核,避免孩子们接触低俗的烂梗;对于一些利用低俗“梗”博取流量的“网红”群体,及时加以惩戒与限制播放。当然,广大网友也应自觉提高语言修养,增强鉴别能力,而非盲目跟风,把低俗当流行,“带坏”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