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省属高校服务地方创新路径

点击查看原图
        高校在服务国家和社会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高校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国家重大的教育决策,是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意义重大而深远。山东是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探索和创新亟须高校发挥应用科技研发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山东省省属高校面临着加快转型发展、提升高校社会服务质量的重要任务,这又进一步提出了优化大学治理能力、创新社会服务机制改革的要求。

  《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机制创新研究》以区域创新理论为研究视角,采用连续选取三年社会服务重要数据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并以经济学上的供给——需求理论为依据,对山东省省属高校进行社会服务能力簇群分类,大体上可以划分为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为社会服务供给主导型高校;济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山东建筑大学等为社会服务供给——需求型高校;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工商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等为社会服务需求主导型高校。不同簇群、不同类型高校在相应的区域、行业和功能范畴内发挥社会服务价值,表现出多样化趋势。但总体上来说,高校社会服务能力还较弱,不能适应全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进而更好服务区域创新发展的要求。

  究其原因,高校办学模式尚未适应应用型服务型发展定位,知识生产模式转变迟缓,导致其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等不能有效契合地方产业发展结构;从应用型高校办学特征的角度而言,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学校封闭办学和低效服务现象较为突出;从其发展环境来说,政府在高校转型发展中还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治理作用,甚至有时束缚着高校面向社会和市场自主办学的自主权和活力。

  概言之,省属高校在社会服务机制上还需要持续深化改革,探索建立现代化的体制机制,增强现代化治理能力,进而优化社会服务能力。《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机制创新研究》提高了山东省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水平,关键是从构建区域创新系统的角度,协同各个创新主体,进行机制创新,包括驱动机制创新、协调机制创新、约束机制创新和保障机制创新。

  研究认定,只有全方位推进机制创新,才能整合各种创新资源,才能调动各个利益主体的积极性,才能形成政府、高校与企事业单位之间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文/卢旺济南大学副教授、教育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