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臼齿

——一部绚烂的大熊猫文明史
《大熊猫之路》作者:考拉看看
点击查看原图
        到了中新世晚期,也就是始熊猫活动的时期,南极冰流规模扩大,全球普遍降温,巴拿马地峡封闭,东特提斯海消失,东西洋流随之消失。当温度持续下降,海面上的冰层越来越厚,范围越来越广,大量的水由液体变为固体,使海平面渐渐降低。
  
  到了上新世时期,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之间的白令陆桥露出海面,阻断了北冰洋与太平洋之间的洋流循环,使北冰洋处于半封闭状态,北极迅速变冷,形成大范围的冰盖。积雪和冰层覆盖范围不断增加,反射的太阳辐射能也在增加,导致大量的热量散失,地球气候进一步变冷。
  
  进入第四纪,这种大范围不断变冷的环境成了生物生存、繁衍必须面对的一大难关。为了应对越来越恶劣的环境,生物不断进化,或离开原来生活的地方,向更温暖的地方迁徙。
  
  第四纪初期,我国南方地区还没有被寒意侵袭,在湿润而温暖的气候作用下,森林茂盛生长,覆盖了大范围的地区,一些喜好在热带地区生活的生物从其他地方迁徙而来,始熊猫原有的生活领地竞争日渐激烈,情况对它们来说变得更加不利。

  一些经常出没于竹林的始熊猫存活了下来,其他始熊猫则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熊猫到小种大熊猫存在着长达几百万年的化石缺失,因此我们无法通过化石来判断在这段漫长的光阴中,大熊猫的祖先究竟在哪个节点上压抑了作为食肉动物的天性,而将竹子变成主要食物。总之,通过对现有小种大熊猫化石的分析,科学家判断,200万年前,大熊猫的祖先完全向食竹方向进化了。
  
  这里所说的工具,并非仅指人类进行生产劳动时使用的器具,而涉及广泛意义上的能够使生物达到目的的事物,比如小种大熊猫的牙齿及其伪拇指等。
  
  始熊猫的臼齿嚼面上有少量釉质凸起出现,这种釉质凸起有助于始熊猫将坚硬的竹竿咬碎,但还远远达不到长时间、高强度碾压竹子的程度。这些证据表明,始熊猫所吃的大多数食物质地仍是较软的,而科学家通过对小种大熊猫牙齿化石的研究,发现它们食用竹子的工具之一牙齿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了进化。
  
  小种大熊猫的“前臼齿前附尖发达,上第3前臼齿前内尖粗壮,第4前臼齿有臼齿化趋势,臼齿的宽度略大于长度”,这些变化使小种大熊猫牙齿压碎、研磨竹子的功能更加强大,更适宜大量进食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