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齐聚泉城 谈古论今

多场学术研讨会助力 “海岱考古”事业再创新高
多场研讨会议呈现在考古工作者面前
点击查看原图
        商报济南消息 7月10日,为配合全国考古工作会,经过前期精心筹备,四场精彩的研讨会议正式呈现在来自各地的考古工作者面前。聚焦“考古中国”区域文明研究项目考古发现与研究,持续推进水下考古、科技考古、城市考古等考古领域多学科交叉融合与理论创新,在一众学术大咖的深入研讨中,本次活动将为“海岱考古”助力提气,推动考古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是近年来考古学界的热点话题,在本次召开的“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学术研讨会”中,围绕“考古中国”区域文明研究项目的具体工作,40多位国内考古专家学者和考古项目负责人聚焦文明研究理论的方法创新与“中国方案”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讨。
  
  会上,6位考古项目负责人先后介绍和分享了“考古中国”区域文明研究项目的工作进展与研究成果。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波介绍了海岱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的阶段性进展和研究认识。据了解,目前相关工作进展已大体勾勒出本地区文明起源进程的阶段性路径,实证了海岱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此外,河套地区、中原地区、燕辽地区、长江中游地区、长江下游地区多个项目的最新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同样陆续登场。

  北京大学教授张弛认为,这次研讨会中涉及的项目“每一个都很关键”,他表示,中华文明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通过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整合优势资源,对已取得的成果及时进行梳理与汇总,将为后期工作更好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在随后的环节中,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考古中国”主题、相关考古新发现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认识展开了座谈研讨,对既有工作及研究给予充分肯定,并对今后工作提出了改进意见。依托此类研讨会,“逐步地、逐层次地凝练出有关中国历史进程的理论,这是我们的长期目标。”北京大学教授赵辉表示,“目前来看,一些成果已经超出预期。”
  
  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价值巨大,是我国海洋文化遗产的突出特征。在水下考古论坛上,围绕海洋考古、运河考古主题,来自各省市考古科研院所、高校等21家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从水下考古物探技术、沉积物古DNA探索生物谱系、港口码头历史地位变迁、沉船遗址、涉海建设工程考古、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政策研究,再到各省大运河考古和保护研究成果,进行了13场精彩汇报。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唐炜表示,要科学规划水下考古近期和中长期研究方向、重点项目,有条不紊地推进下一步工作。今年,《水下考古工作规程》将颁布实施,为水下考古工作提供科学的标准规范。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朱德蒙 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