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做强做优做大先进制造业

突破提升年,我省“施工图”来了
        商报济南消息 6日下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实施先进制造业“2023突破提升年”工作方案》。据悉,今年,我省将把做强做优做大先进制造业作为现代化强省建设的重中之重,立足国家所需、发挥山东所能,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计划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以新型工业化新成效服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在新时代制造强国建设大局中贡献山东力量、展现山东担当。
  
  据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张海波介绍,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把工业经济作为“头号工程”来抓,为深入推动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省政府将今年确定为先进制造业“突破提升年”。根据《实施先进制造业“2023突破提升年”工作方案》,我省聚焦“强创新、强产业、强企业、强平台、强融合、强投资”6个方面,谋划提出22项重点任务,作为实施“2023突破提升年”的主要抓手。
  
  张海波表示,强创新是第一动力。我省将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持续做强创新平台、创新人才两大载体,积极参与产业基础再造、重大技术装备攻关两大工程,争取年内攻克10项左右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实施100项左右重大技术攻关项目。

  ◎本版撰文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杨芳

  6大方面擘画蓝图
  
  1.强产业是核心领域
  
  我省将统筹抓好6大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8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6大未来产业前瞻谋划,持续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标志性产业链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强企业是主体力量
  
  我省将充分发挥大企业主力军和中小企业生力军作用,加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推动大中小企业互促共生,激发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微观主体活力和动力,全年新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0家以上,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00家左右。

  3.强平台是重要载体
  
  我省将突出开发区制造业主体地位,确保工业类开发区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工业投资增速高于全省平均3-5个百分点。大力培育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积极争创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高能级平台。

  4.强融合是发展方向
  
  我省将全面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低碳技术、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年内新培育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10个左右,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5家左右,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00家左右。

  5.强投资是关键支撑
  
  我省将积极扩大和优化制造业有效投资,加大重点项目推进力度;精准引导项目储备,每季度梳理200项左右制造业重点项目谋划清单;完善先进制造业招商图谱,靶向对接促进项目招引,有力支撑先进制造业发展。

  【聚焦】
  
  年内建设智能工厂1000家左右
  
  “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是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的重要一环,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在6日下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焉杰这样说道。据悉,我省将坚持智能制造主攻方向,年内建设智能工厂1000家左右;到2025年,我省将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共享制造平台,建设一批能够提供分时、计件等灵活服务的共享工厂。
  
  焉杰表示,近期,我省研究制定了《山东省传统产业技改升级行动计划》,聚焦冶金、化工、轻工、建材、纺织服装、机械等六大传统优势产业,明确提出到2025年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工作路径、保障措施。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了解到,我省传统产业技改升级行动计划的具体举措简单来说就是“五抓五促”。首先是“抓高端化提升促结构升级”。焉杰表示,我省将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建设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50家左右,为产业改造升级提供强力技术支撑。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编制产业基础创新发展目录和产业链技术发展路线图,承担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项目30个左右,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标志性重大战略产品。聚焦“三品”战略,每年遴选、推介100项左右“山东制造·齐鲁精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国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山东制造”品牌。
  
  在“抓智能化改造促数实融合”方面,我省将坚持以数字变革引领全面转型,统筹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拓展传统产业发展新空间。深化数字赋能增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率超过70%,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90%。“我们将坚持智能制造主攻方向,实施以先进生产线为主的迭代改造,建设智能工厂1000家左右,不断提高生产装备和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水平。”

  持续开展“万名数字专员”进企业
  
  作为全国第2个工业互联网示范区,我省工业互联网发展已经形成一定先发优势,并且探索打造了“工赋山东”这一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撑品牌。昨天,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焉杰表示,我省将持续开展“万名数字专员”进企业行动,年底前累计培育6000名左右数字专员,为50万家以上中小企业提供“顾问+雇员”式服务。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抢先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深入开展‘工赋山东’专项行动,加快建网络、搭平台、拓应用、育生态,在全国形成一定先发优势,不少指标持续领跑全国。”焉杰表示,截至目前,我省已培育卡奥斯、云洲、橙色云、蓝海4个国家级“双跨”平台,占全国总数1/7;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平台29个、平台创新领航应用案例31个、“数字领航”企业4个,均居全国第一;两化融合发展指数117.1、工业云平台应用率63.3%、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率70.4%等指标,均列全国前三,工业互联网示范区正从“试验田”迈向“丰产田”。
  
  据悉,下一步,我省将从服务供给侧和企业需求侧两端发力,坚持“建平台、用平台”双轮驱动,以开放合作机制激发市场活力,以强力推进手段狠抓工作落实,加快工业互联网“先发优势”转化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胜势”,为聚力抓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赋能制造经济、数字经济、民营经济“三个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焉杰表示,我省将瞄准11条标志性产业链,“一业一策”逐行业分析数字化转型需求,开展工业互联网建设应用免费诊断,为企业量身定制解决方案。建设省级平台培育库,制定分类分级培优办法,年底前新培育省级平台50家以上、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平台10个左右,再新增至少1家国家“双跨”平台。推动平台联合应用企业打造100个以上“平台+新技术、+新模式、+新场景”解决方案。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监测体系,探索测算平台发展指数。组织平台积极参加“平台赋能深度行”活动,合力输出解决方案、提升发展规模。

  打造一批“链主”企业
  
  开发区是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主阵地和主战场。据悉,下一步我省将支持开发区与行政事业单位之间人才流动,调动和激发开发区人员干事创业活力。在发展实体经济方面,将实施标志性产业链突破工程,打造一批“链主”企业。
  
  据省商务厅二级巡视员臧耀刚介绍,目前,我省共有省级以上开发区160家,其中国家级开发区29家,省级开发区131家。经过近40年的发展,开发区已成为工业经济的主战场、高端产业集聚地、外贸外资主阵地和科技创新主引擎,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臧耀刚表示,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我省将坚持发展实体经济为主的功能定位,具备条件的开发区逐步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将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符合开发区功能定位的经济管理权限,依法下放给开发区。支持开发区与行政事业单位之间人才流动,调动和激发开发区人员干事创业活力。
  
  在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方面,我省将实施标志性产业链突破工程,打造一批“链主”企业。健全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推动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支持开发区大力发展数字核心产业。培育一批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积极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修订全省开发区主导产业指导目录,加快培育主导产业明确、错位发展、分工协作的产业集群体系。
  
  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优先在开发区布局各类重点创新平台,鼓励开发区创新主体参与重大科技项目和攻关任务。优先在开发区布局科技成果转化联合体,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率先建设一批中试基地、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统筹发挥创投类基金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向开发区科技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