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花样非遗 红色盛宴

黄杨木雕制作精美,每个步骤都满含匠心
点击查看原图
        历史厚重,人文璀璨,莒南县在文化历史上留下诸多珍贵的痕迹,诞生一幕幕动人的故事。其中,莒南县非遗资源丰富,红色文化厚重,富含人文魅力。目前,“红色沂蒙多彩非遗”庆“七一”临沂莒南非遗保护成果展正在山东省文化馆展出,呈现莒南非遗丰富多彩面貌。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宇琦

  沉浸式体验

  莒南县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文化和自然遗产丰富。历史前进的步伐在莒南留下深刻的痕迹。这里不仅有数量庞大的历史文物遗迹,也是沂蒙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旧石器时期,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据悉,莒南县有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革命文物点等不可移动文物442处,其中旧石器点8处,新石器遗址24处,商周以来的文化遗址50处,将历史长河中的点滴定格于此。此外,莒南县也是沂蒙精神的重要发源地,红色文化在这里孕育发展,乡乡有烈士、村村有红嫂、家家有红色故事。
  
  莒南县非遗资源丰富,非遗项目众多,其中省级2项、市级17项、县级130项,内容丰富多彩。其中,莒南剪纸、莒南手绣、割绒绣等非遗项目技艺精湛,广为熟知。这些项目带有浓厚的百姓生活痕迹,是群众生产生活艺术化的表现,也凝结着劳动人民智慧与心血。
  
  本次展览内容涉及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等多个类别,涵盖各级非遗项目,集中展示了薛家窑泥陶、葛氏正骨法、高榆木梳、黄杨木雕、葫芦雕刻、莒南手绣、莒南剪纸等13项非遗300余件精品力作,将红色文化之美、非遗之韵和工匠精神汇集一堂,多角度呈现丰富的非遗保护发展成果,为赋能非遗传承创新和乡村振兴汇聚智慧力量。此外,传承人现场展示非遗技艺,并邀请市民参与沉浸式体验,让展览充满了乐趣与活力,推动非遗更加紧密地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
  
  “本次展览自今年4月开始策划,5月获得省文化馆批准,开始具体筹备。期间,我们多次召开专题会进行研究部署,获得省市领导的大力支持,最终促成了此次展览。展览自6月28日开启,将持续至7月25日,欢迎广大群众前来参观,感受莒南非遗魅力。展览对进一步挖掘好、保护好、利用好非遗资源,着力打造在全省有影响力的‘红色沂蒙多彩非遗’品牌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莒南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孙增利介绍道。

  创新中传承

  坚韧细密的黄杨木在匠人双手之中,也可变得灵动飘逸,栩栩如生。展览现场,黄杨木雕传承人彭翔学现场雕刻作品,所雕之物皆在心中,无需画样打稿,“头脑中有形,下手不乱。”
  
  清代李渔《闲情偶寄》 中记载:“黄杨每岁长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木也。”他将黄杨木称为“木中君子”。黄杨木生长极为缓慢,木质极其细腻,肉眼看不到毛孔,也难有大料。生长四五十年的黄杨木通常直径也只有十几厘米。“千年难长黄杨木,百年难遇天然枝。”民间流传的俗语也道出了黄杨木的珍贵。彭翔学介绍,古时,黄杨木与紫檀木、金丝楠木三者是极为珍贵的木材,通常身居高位者才可使用。
  
  “因黄杨木自古珍贵,且对使用人群有所限制。以这种木材为原料的作品对雕刻技艺要求颇高,故技艺单独形成一派。黄杨木极为油润细腻,雕刻后触感极佳,丝毫没有粗糙之感,因此,它也非常善于表现雕刻形态的细腻之处。”彭翔学介绍。
  
  现场,彭翔学带着还未完成的黄杨木雕作品雕刻,“这件作品想通过黄杨木呈现枯叶的形态,雕刻过程也是构思创作的过程,每一步都在想如何将主题表达得更好。”黄杨木生长缓慢,木质密度大,质地较为坚硬,普通工具很难在木材表面形成流畅纹路,因此,彭翔学所使用的刻刀也是找传统铁匠特别打制而成,“工具是特意找师傅定制的,所用到的打铁技艺本身也是一项传承多年的非遗。”
  
  彭翔学诞生于雕刻世家,其技艺既有从族中长辈处继承的部分,也有从海派、乐清两个黄杨木雕流派处习得的技巧。与如今常见的表现人物的黄杨木雕不同,彭翔学以表现田园生活为主要方向进行创作,丝瓜、螳螂、生姜、玉米等都可以成为他雕刻的主题,形成独特的鲁派田园风格。

  非遗“花”样多

  莒南县历史悠久,积累下诸多民间手工艺。其中,莒南手绣群众基础广泛,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布老虎是莒南县最常见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手绣形式,其色彩明快、对比强烈、敦厚而朴实、富有地方特色。

  “在我们当地,刚出生的孩子必须要有布老虎,亲朋好友可以赠送,手巧的亲近长辈要亲自缝上一只送给孩子,这个习俗至今仍然广泛存在。传统的莒南布老虎用黄色布做身体,代表老虎原本毛发颜色,虎肚子必须选用红色布,取民间流传的避邪之意。此外,虎身上还要绣上寓意吉祥的牡丹花。这样一只布老虎便可以‘保护’刚出生的孩子健康成长。”莒南手绣传承人季桂琴向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介绍。
  
  布老虎不仅陪伴孩子长大,也承载着长辈对孩子健康成长的祝福。此外,虎头鞋、虎头帽、五毒肚兜、布娃娃、迎春鸡等也是莒南手绣中常见的物品。
  
  刺绣不仅可以通过平面方式来表现,在莒南割绒绣技艺下,绣品可以有柔软绒毛一样的触感。割绒绣是广泛流传于沂蒙山区的刺绣方式,常见于鞋垫、挂饰等物品之上。“割绒绣鞋垫制作工艺复杂,内层用的是棉麻衬,外面用纯棉布手工绷面。制作时,鞋垫左右两片相对,用塑料纱网相隔,根据图案一针一针上下绗纳,最后在两片鞋垫中间将绣线割断,就形成了割绒绣,左右两片图案对称。常见的有牡丹、龙凤等传统图案,承载着吉祥寓意,同时,棉绣花线吸湿,极具实用性。”莒南割绒绣传承人王彩红介绍。
  
  剪纸在莒南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莒南剪纸风格淳朴、明快,题材广泛,花样繁多,人物、花鸟鱼虫、吉禽瑞兽等皆可成为所剪之物。“莒南剪纸既有北方剪纸粗犷、质朴的特性,又有南方剪纸细腻、秀丽的风格,色彩浓艳,对比强烈。近年来,创新也被不断融入剪纸作品创作,与植物染等技艺相结合开发出的文创产品也很受欢迎。”莒南剪纸传承人史艳霞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