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黄河水里的国脉文脉情脉

        ◎文/张骞
  
  就像一首歌里唱到的:“最爱喝的水呀永远是黄河水,给咱一身太阳色能把那雪融化……”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永远是中华民族一个鲜明的符号。

  黄河孕育我们的国脉

  黄河,是位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大河,属世界长河之一,是我国第二长河。她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一路向东走来,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奔流入渤海,全长约5464公里,其流域总面积达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河流中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在我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多次决口改道,导致地表环境沧海桑田般的产生巨大变化,给中国文明乃至世界文明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现代黄河三角洲在清朝经历一次决口后快速向渤海海域推进,一百五十多年间,黄河造陆面积达三千多平方公里,海岸线最深处已向大海推进了五十多公里。直到现在,黄河每年都会携带十几亿吨泥沙入海,未曾进入大海的泥沙则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广袤的冲积平原,有利于农业种植等农业活动的展开。
  
  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在漫长的人类进化发展史上,黄河因为其适宜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成为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和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在世界各地大都还处在蒙昧状态的时候,我们勤劳、勇敢、智慧的祖先就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代代传承,创造了灿烂夺目的中华文化,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大约在4000多年前,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华夏族”。国人亲切地称其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黄河承载我们的文脉

  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华夏儿女,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同时也是一条亘古不息、奔腾宣泄的文化长河。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黄河文化,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省具有重要意义。作为黄河入海口所在省份,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是山东文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
  
  近年来,山东省作协深挖黄河文化蕴涵的时代价值,通过主题文学创作、“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文化惠民、创作笔会等一系列特色活动,让黄河故事走向全国、传遍世界,让黄河文脉更加绵长,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在黄河文化主题文学创作中,山东作家笔耕不辍,成果累累,仅有代表性的就有数十部叫好又叫座的精品佳作:黄河滩区脱贫迁建,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的重托,也是山东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之战,是关系山东黄河滩区782个村60万人民“安居梦”“致富梦”的重大民生工程、德政工程。逄春阶、朵拉图的长篇报告文学《家住黄河滩——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全景实录》从全省的角度、孟中文的《大河平野——黄河滩区乡村振兴纪实》从菏泽市的角度、解永敏的《大河行地——东明黄河滩区居民迁建纪实》从东明县的角度,描写了黄河滩区大迁建的生动场面,生动鲜活地反映了这一时代壮举。特别是《家住黄河滩——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全景实录》,入选省作协2018年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中国作协2019年定点深入生活项目,在《中国作家》头题发表后引起较大反响,省委宣传部、省作协、《中国作家》杂志社联合在北京举办研讨会,与会领导、专家给予高度评价。
  
  张中海的长篇纪实文学《黄河传》是2015年山东省作家定点深入生活项目和2018年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是作者历时二十年、几易其稿创作完成的。全书共16章,56万字,架构恢宏,内容浩繁,俨然一部文学的、诗意的黄河小百科全书。入选2022年度党建网“党建好书”7月书单。
  
  杨志军的小说《巴颜喀拉山的孩子》讲述了在黄河的源头巴颜喀拉大草原藏区原始自然的生命样貌和社会形态,力图呈现他们在时代大变迁中的淳朴大爱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荣获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陈谨之的《鲁声玉振——吕剧的百年传奇与咏叹》是目前国内首部反映吕剧百年发展史的长篇报告文学,对“驴戏-吕戏-吕剧”的百年发展脉络进行了史诗性书写,用大篇幅对于廷臣、时克远、李同庆等民间老艺人的苦难追求进行了全景式的追忆叙述;对陶钝、刘梅村、张斌、林建华、郎咸芬、杨俊卿、李岱江一大批新文艺工作者的艺术品德和贡献进行了全方位呈现。作品中还再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地方戏的厚爱以及党的文艺政策的春风化雨,以充满深情的笔触完成了吕剧起源、发展、辉煌和困境等阶段的厚重化叙述,对于在新时代探寻重振地方戏的路径,对于发展和传承优良的传统戏曲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陈谨之的另一长篇报告文学《旷野与芳华》则全方位展示了山东生产建设兵团和黄河农场开发建设的历史。郭立泉的散文集《黄河口的庄稼》把黄河口庄稼地里的亲情、乡情和诗情,通过一段段对庄稼地和庄稼人的写实,真情流露出来。与《旷野与芳华》双双荣获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
  
  樊俊利的长篇报告文学《血脉》是中国作家协会2020年度定点深入生活项目,书写从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直到现在,广大石油儿女胸怀祖国、勇于担当、为国找油、为国献油的一系列动人故事,入选中国言实出版社7月好书“鲜”读榜单。
  
  在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主题上,继续推进文学精品创作、筹备主题实践活动,取得扎实成效,也为2023年工作奠定了良好开局。在文学活动方面:1月14日,省作协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迎着瑞雪来到济南市仲宫大集,举办“黄河大集”春节季文化惠民活动——省作协重点扶持的黄河文化主题文学作品展示和文学期刊赠阅活动,向群众免费赠阅《山东文学》《时代文学》《百家评论》等文学杂志百余册,集中展示我省作家创作的《黄河传》《家住黄河滩》《巴颜喀拉山的孩子》《黄河口的庄稼》等几十种黄河文化主题文学精品图书,受到多家媒体的广泛关注。3月份我们又深入黄河沿线的济南市历城区、德州禹城等地,广泛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服务基层活动。在精品创作方面,省作协积极推荐张中海《黄河传》,朵拉图、逄春阶《家住黄河滩》申报第九届徐迟报告文学奖(已进入获奖公示名单),积极支持长篇报告文学《手造幸福——黄河岸边的山东手造》申报中国作家协会作家定点深入生活项目,重点扶持《大运水生》《大河》等优秀传统文化儿童文学作品,扎实推进列入“齐鲁文学高峰计划”的反映明朝潘季驯主持黄河、淮河、运河一体治理历史功绩的长篇纪实文学《河道总督》创作出版。
  
  在下一步工作重心上,省作协积极与中国作协等单位协调对接,全力推进重点文学活动的筹备工作。一是积极联合中国作协,组织1次全国文学名刊名编名翻译家创作笔会,计划邀请10名左右全国文学名刊名编、翻译家,与我省20-30位重点作家一道在烟台、威海等地组织召开山东文化体验廊道创作笔会。二是积极推动沿黄九省(区)作家协会签订“新时代黄河流域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合作协议,围绕“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等主题,通过打造文学精品、开展深扎实践、开设期刊专栏、广泛研讨交流等文学方式深入挖掘阐释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时代价值、全球意义,促进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黄河饱含我们的情脉

  提到中国,就不能不提黄河。前前后后,上上下下数千年间,我们吃着黄河水长大,对这条翻涌不息的河流倾注了太多的心思和厚重情义。
  
  且不说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早在石器时代,这里就形成了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文化,比如蓝田文化、半坡文化出现在黄河支流渭河;龙山文化出现在山东半岛等等。山东地区的先民留下的丰富文化遗存更是数不胜数,周代齐鲁大地便是经济发达区域和礼乐文明的重心,两汉时期产生主导社会主流政治的经学世家,孔孟之道绵延数千年,至今不衰。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依然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这种绵绵的情愫怎么会断绝?
  
  且不说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殷都(当时属黄河流域)遗存的大量甲骨文,开创了中国文字记载的先河。西安(含咸阳),自西周、秦、汉至隋、唐,先后有13个朝代建都,历史长达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东周迁都洛阳以后,东汉、魏、隋、唐、后梁、后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阳建都,历时也有900多年,被誉为“九朝古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这种民族的豪情怎么会淡化?
  
  也且不说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最早的地区。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内已出现青铜器,到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开始出现铁器冶炼,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洛阳出土的经过系列处理的铁锛、铁斧,表明中国开发铸铁柔化技术的时间要比欧洲各国早2000多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大量文学经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产生在这里。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但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及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这种先进的激情怎么会消退?
  
  黄河,现如今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一条大河,不再是地图上单纯呈“几”字形的一个符号,从我们每个人一出生就深深刻上了一种黄河的情缘,这是基因密码里携带的,她从历史深处款款走来,也将多情地走向未来……(原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