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端午闲话“槲叶粽”

        ◎文/郭晓琳

  每当节日来临,许多人就会有一种探索的冲动,要弄明白这个节日的由来、演变,包括习俗传承和美食特色。甚至还有人会挖掘一下有关节日的文化特性,特别是诗词经典,抄抄转转,以增加节庆的风雅高古。如今的信息化时代,为这种探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这是当代人难得的福分。尽管通过百度、搜狗等快餐式的“考证”,往往以众说纷纭无果而终,但年复一年,节后又节,莫衷一是的还在争,疲惫无果后也总是乐此不疲。这过程本身也是一道风景,一种文化的独特表达。端午节也是一样!

  有人考证“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因此,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

  其实,除了专家们讲究义理考据需要一丝不苟,作为普通人的我们的所谓探究,是大可不必太过认真的。比如端午,记住粽子、艾叶、屈原、龙舟这些关键要素,大致就足够了。至于华夏大地有多少种粽子,异国他乡谁家还吃粽子,南咸北甜孰优孰劣,抑或端午粽子在前还是屈原投江在前,这些差不多像学术般的课题,还是交给学者们探究为好。不管怎样,现如今过端午,能放节假,留足闲暇让人们插艾草、吃粽子、想屈原,当然南方还有赛龙舟,这实在是陶冶性情的好事!

  端午的粽子五花八门,什么糯米黄米,肉粽蛋黄粽,蜂蜜粽水果粽,特别是如今还流行巧克力粽冰激凌粽,品种之多大概没人能统计清楚。尽管如此,寻常人们大多食用的还是米粽。不管是南咸还是北甜,只是掺和的配料不同,大致都要由米(黄米或者糯米)打底,而且多数是以苇叶或竹叶包裹,形状多样,却也以三角形状的居多。

  在诸城南部山区吃过一种大粽子,长长的,像是一个略扁的长方体。打开宽厚的粽叶,一股清香扑鼻而来。细看内容,有的是白白的糯米点缀着花生、红豆,有的是金色的黏黄米搭配着红枣。软糯香甜的味道,一经品尝,自是难忘。在济南过端午,每次去超市买粽子,总感觉它欠缺一点味道,禁不住就会想起“大粽子”,那模样,那味道,那感觉……

  多亏诸城的亲人会时常带给我惊喜,每年端午节前后,“诸城大粽子”会如约而至,让我一饱口福,大快朵颐。其实,这种大粽子也是正经粽子家族中列入名册的一员,名字叫槲叶粽。在陕西东南部商洛地区、河南豫西地区槲叶粽十分普遍。百度搜索还会告诉你,在山东东南部的山区也有这种粽子。槲叶粽算得上黄河流域中原美食文化的一种类型,只不过由于使用槲叶受限,在范围上渐渐被苇叶、箬叶粽压过了势头。

  槲叶粽子所用槲叶,出自槲树,这是一种特有的树种。主要产自陕西东南商洛一带蟒岭以及河南豫西伏牛山一带,晚唐诗人温庭筠那首著名的《商山早行》中曾有“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的描述,是对商洛地区盛产槲树的一个佐证。山东半岛的许多山区也有生长。端午节前,在山东诸城、五莲一带山区,人们上山采摘的“粽叶”就是槲树叶。其实在中国古代,槲叶多次出现在文人雅士的诗词里,仅南宋诗人陆游的诗词里面就曾经十八次提到槲叶。槲树全身都是宝,树叶、树皮、树种都有药用价值。成熟后的槲叶散发着浓郁而独特的香气,用槲叶包的粽子比普通的箬竹叶、芦苇叶等香很多。

  山上采摘回来的槲叶,要先放锅里煮一下,使其变得柔韧,煮完后捞出来,对叶子进行刷洗,然后才可以包粽子。将浸泡好的糯米或黏黄米加上自己爱吃的红枣、花生、红豆等放在槲叶上,先将一头包好,里面淋上水(吃起来更糯软),再整个包好、扎紧。既可以做成单个的粽子,称作“槲包”。还可以两个摞在一起捆绑,外形为双枕形,河南伏牛山等地称其为“槲对”。粽子包好后,在大锅里倒入山泉水,点火蒸煮三四个小时,整个厨房都散发着天然叶子特有的迷香。煮熟的热腾腾的槲叶粽子,剥去槲叶,撒上白糖或蘸些蜂蜜,吃上一口,香甜软糯可口的特殊香味,顿时让人胃口大开,回味无穷。还有一事不能忽略,那就是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些鸡蛋。据说吃了粽子锅里煮的鸡蛋,夏天不生疮,不头疼。现在还不清楚我们山东食用这种粽子的范围究竟有多大,但知道诸城、五莲、胶州以及曾经的胶南一带,端午节的粽子以此种类型的粽子为主,很少其他种类。现在,当地的大型商超常年有售大粽子,口味地道,价钱也不高,随时可以解馋。有时带回济南请亲友品尝,广受好评。

  不管端午节源起于春秋还是屈原投江后的战国,距今都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二千多年的历史演进,自然会留下无数的故事传奇和美妙的诗篇佳作。但当我们仔细搜寻就会发现,虽所涉名家很多,数量也不少,名篇却十分稀缺。杜甫写过五言律诗《端午日赐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苏轼写过《浣溪沙·端午》“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文天祥《端午感兴》“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汨罗”。历代的文人墨客有关端午节的古诗,能达到韩翃之《寒食》杜牧之《清明》王安石之《元日》苏东坡之《中秋》者,兼具意蕴隽永、词句清丽、脍炙人口特点的,还是很难寻得。陆游《乙卯重五诗》实为难得的佳作:“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这首诗具有艾、粽、屈原先生、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等端午的多重要素,携着娇艳的石榴花,伴着艾草的芬芳,穿越数千年的风雨沧桑,一路走来。推开岁月的门楣,今天的我们传承端午风俗,粽香四溢的氛围里,尽显满满的仪式感。(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