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卢城洼”里寻卢国

坟台村的古柏(文物照片由济南市长清区博物馆提供,其余为记者拍摄)
点击查看原图
长清卢故城纪念馆
点击查看原图
双乳山汉墓出土青铜鼎
点击查看原图
双乳山汉墓出土金饼
点击查看原图
双乳山汉墓出土错金银铜环
点击查看原图
双乳山汉墓出土玉覆面
点击查看原图
马光仁讲述卢国历史
点击查看原图
        济南市长清区归德街道,有一处南北、东西各长2000米的洼地,当地人称“卢城洼”。这里西去黄河仅1公里左右,南面不远处是南大沙河。据说,这片洼地的成因是宋代黄河洪水泛滥造成的地面塌陷。如今,“狮子红眼淹卢城”“丈八佛丈九佛搬家”的民间传说还在当地流传,这片洼地早已垦为粮田。正处小满时节,眼前的麦田也已开始泛黄。

  若不是地头的两块文保碑,这里或许与其他北方平原的农田并无二致。石碑上的文字清楚地写着,这片洼地曾先后是周代卢国、汉代济北国的都城旧址。20世纪90年代,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任相宏曾进行过实地考察,认为今天的“卢城洼”就是古代的卢故城所在地。对于这段历史,年过七旬的长清文史资料撰稿员马光仁再熟悉不过。5月25日,探访卢国故城遗址的脚步,是从“卢城洼”东南方约5公里处的坟台村开始的。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畅

  “食采于卢”

  归德街道西北部,有一村庄名为坟台村。村中植有一株古柏,树干近一米粗,略向西倾斜,枝叶繁茂,树根露出地面如伞盖。

  此树位于民居之间的一处开阔台地,高出周围地面两个台阶,柏树四周数米地面铺砖,外侧由水泥矮墙圈起来。树的西边建有一座凉亭,东侧立有一座石碑。当地人说,柏树旁原有一块石碑,后遭到毁坏,村民重立此碑。据碑文记载,此树“长于汉朝年间,名曰龙爪柏。”据树干上的“保护牌”显示,此柏现为济南市二级保护古树,树龄约400年。

  站在古柏前,马光仁向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讲述着这棵古树奇特的造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枝干上并排长出的数个树瘤,外型神似我国传统古建筑屋顶上的脊兽。马光仁说,“这里位于卢故城东边,距离有六七里,因为地势比较高,是古人选定的墓葬区。”

  从古柏所在区域继续向北行,记者在村口位置见到一块1988年所立的村志碑,碑后文字记载了坟台村的由来。“据传,本村址原是周朝卢王之墓地,被盗后垦为良田,留祭坟台一座。唐代间,人们来此立村,以祭坟台命名坟台。”

  跟随马光仁的指引,记者来到坟台村北约1公里处。在一片广阔的麦田间,当地俗称卢王墓的卢国国君墓便坐落于此。时值小满,泛黄的麦穗没过了文保碑的基座,连接成片在风中摇晃着。沿田垄走近石碑,也走向一段遥远的历史。史书记载,因辅佐齐桓公功勋卓著,德高望重的齐国重臣高傒受封于卢地(位于今济南市长清区归德街道)。

  据石碑刻文,“(高傒)食采于卢,因以为卢氏,并择此为墓地”。世人皆知一代名相管仲,却不熟悉齐国上卿高傒,殊不知高傒也是当时深受齐桓公倚重、地位显赫的贤臣之一。

  “齐之属国”

  从卢国国君墓西行,至归德街道国街村以西、褚集村以南,一处乡间十字路口的东南角,并排立有两座文保碑,分别是立于1991年的“卢国故城遗址”碑和立于2007年的“卢故城”碑。如今这片为小麦覆盖的土地,当地人称作“卢城洼”,东西、南北各约长2000米。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见到,耕作区域目测低于路面约半米至1米,周围地面之上已难觅古国遗迹的踪影。

  这片寻常的田野里,无声的历史在蔓延。据“卢国故城遗址”石碑后文字可知,卢故城始建于西周,“周代为高(卢)傒(敬仲)采邑之都城,两汉时期为济北国都城。”

  《左传》记载,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冬天,齐国与郑国重修旧好,“齐、郑盟于石门,寻卢之盟也”。晋代杜预注:“卢盟在春秋前。卢,齐地,今济北卢县故城。”由此可知,卢国在周代作为齐国的属国,卢故城是卢国以及后来汉代济北国都城,晋代时属济北郡。

  公元前555年,鲁襄公与“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等十余国联军进攻齐国,齐灵公遣军队在平阴“堑防门而守之”。这里的“防门”,便是位于今济南市长清区孝里街道广里村东北的齐长城最西端,这里正是齐国边境要塞。在那场被称作齐晋平阴之战的战斗中,联军分路出击,齐军大败。其中,“魏绛、栾盈以下军克邿”,“邿”即当时齐国的属国邿国。另一边,“赵武、韩起以上军围卢,弗克”,卢国并未陷落。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任相宏曾就卢故城的地望与历史进行过考证。根据《水经注》等史书记载,至晋代,济北国(郡)治已由长清区归德街道一带的卢城迁到了平阴县西南的东阿镇一带,即史书中提到的“卢子城”。“整个(卢)故城除局部城墙之外以及所见窑址都在现地表以下4米左右,其上都被厚厚的纯净的黄河淤土所覆盖,而且晋代及其以后的遗存几乎没有发现。”任相宏推断,由于邻近黄河与南大沙河,“致使卢城一带开始大量落淤遂导致这里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变化显然已不适宜继续作为县、郡或是国都的治所。”

  迁卢之后,归德的卢城逐渐荒芜,后为泥沙所掩。后来,这里成了人们口中的卢故城。又因低洼的地势,有了“卢城洼”一名。就这样,曾被称作“五里之城”的卢故城,共历时1200余年。

  在汉代史籍中,有多处提到神医扁鹊为“卢人”的文字。近年来,也有学者撰文分析指出,扁鹊故里应在卢邑。据记载,扁鹊原名秦越人,号卢医。在坟台村与卢国故城遗址之间,还有一个唐李村。当地人说,“村里有卢故城的东城门遗存”。5月25日,记者在唐里村见到了一座由三块巨石组成的石门,包括两根立柱和一根横梁。其中一根立柱上有“泰定四年三月吉日奉立石门”的落款时间。查询得知,元朝有“泰定”年号,“泰定四年”即为公元1327年。

  记者注意到,该段落款中的多个人名,均为卢氏,旁边还刻有“祭祖”“明堂”等字眼。石横梁的表面所刻图案装饰,在汉代画像石中有着较多呈现。唐李村党支部书记唐友喜对记者说,该石门原埋于地下,2015年8月,村里修建村委办公楼和幸福院时,经村民建议后将石门挖出。在石门一旁,还立有两块清朝乾隆、光绪年间的石碑和一块民国时期的石碑。当年,这三块石碑与石门同时被发掘出来,如今同陈列在村里精心打造的一座小院里。

  “卢城洼”下

  当地人透露,早年间,“卢城洼”周围的村庄曾分别以卢城东门、卢城西门、卢城南门、卢城北门命名。据任相宏考证,“周代卢邑当即就是汉代卢城之地”,便是今天长清区归德街道的卢故城,即当地人口中的“卢城洼”。“汉代置城,尤其是重要之城大多是选择其前周代时期的故邑、故城之地,不仅如此,而且还往往部分借助周代故城城墙建筑而成,同时其名称也多是延用其前之称谓,如齐故城、鲁故城等无不都是如此。”

  《汉书》记载,“卢,都尉治,济北王都也。”公元前178年,汉文帝置济北国,封齐悼惠王刘肥之子刘兴居为济北王。次年,刘兴居因叛乱国除为郡。《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汉置卢县,初属齐国。(西汉)文帝分置济北国,都卢,后属泰山郡,郡都尉治焉……(东汉)和帝永元二年,复分泰山置济北国治此。”由此可知,卢故城曾是两汉时期县、郡治所与济北国都城。

  西汉济北国历经五位济北王,国名与济水密切相关。《水经注》记载,“济水又经卢县故城北,济北郡治也,汉和帝永元二年,分泰山置,盖以济水在北故也”,“其水又经卢县故城东,而北流入济(水),俗谓之为沙沟水。”

  通过史料记载与实地调查,任相宏认为,“卢故城的具体地望特征与《水经注》 的记载完全相吻合”,“济水即大清河,亦即今黄河;沙沟水即南沙河,亦即今南大沙河。由此观之,卢县故城当在济水与沙沟水之间,即今黄河与南大沙河之间。与卢城洼的地理方位基本相符。”

  1995年10月至1996年7月,任相宏作为领队参与了长清区双乳山一号汉墓的考古发掘,此次考古发掘后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经考古发掘,双乳山一号汉墓铜器、漆器、铁器、金饼等随葬品十分丰富,车马器均鎏金或错金银,根据墓葬年代、规格、地望、葬制等,任相宏推断此墓主当为西汉济北国最后一位济北王刘宽,二号墓墓主则为其后墓。在双乳山东北约2公里车程的福禄山上,也建有规模较大的王陵,考古人员初步推断其为刘宽之父、西汉第四代济北王刘胡之墓。

  在双乳山汉墓发掘期间,任相宏曾专程前往“卢城洼”进行考察。在“卢城洼”北侧、褚集村西南的鱼塘底部,发现有一处汉代大型窑址群。据了解,“这是一处以制瓦、壁面砖等建筑材料为主的专业性大型手工业作坊。”马光仁也对记者说,过去在卢故城遗址附近也曾发现有一些陶器残片。在“卢城洼”南面,任相宏还考察了7座东汉济北王陵,这与史书中记载的东汉济北国历经7王数目吻合。由此,曾作为周代卢国都城的“卢城洼”,与两汉济北国以及双乳山汉墓的联系进一步被摸清。

  站在“卢城洼”北侧的文保碑前,马光仁告诉记者,“我们现在脚下的位置,就属于卢故城的北城墙。宋太宗至道二年(公元996年),因黄河决口洪水侵袭,导致卢故城城内地面塌陷,形成一个大洼地。但城墙没有下陷,现在向下挖能看到夯实的灰土。”据说,20世纪60年代,还能够依稀辨认出卢故城城郭的轮廓。而今,记者凝视着脚下的土地,一时并未察觉其与别处田垄的区别。

  卢氏发源地

  “傒公(高傒)是姜太公第11世孙”,长清区卢故城文化研究会会长卢守富对记者说。记者得知,高傒获封卢地后,后代遂以封地为氏,因而有“卢氏出自姜姓”之说。《新唐书》记载:“卢氏出自姜姓,齐文公子高,高孙傒,为齐国正卿,谥曰敬仲,食采于卢,济北卢县是也,其后因以为氏。”

  公元前672年,陈厉公之子陈完避乱来到齐国,受到齐桓公的赏识,后改陈姓为田。自此,田氏家族在齐国扎根,不断发展壮大。公元前386年,大权在握的田氏家族放逐齐康公,田氏取代姜姓成为齐侯,后世称之为“田氏代齐”。自那时起,身为姜姓后裔,为避祸乱,卢氏后人开始从卢地向外迁移,这便是史书中记载的“田和篡齐,卢氏散居燕秦之间。”

  2015年,卢故城纪念馆在济南国际园博园落成。记者见到,在风景秀丽的长清湖畔,这个仿古建筑群建于园博园西南方,邻近淄博园。卢守富说,该馆为世界各地的卢氏后裔共同捐资修建,近年来,一直定期举行祭祖活动。站在大门前的小广场上,大门上方“卢故城纪念馆”几个金色大字分外醒目,走近细看,可知题字者为卢泰愚。

  在卢故城纪念馆,卢守富介绍,2000年6月18日,韩国前总统卢泰愚与夫人金玉淑一行,曾到长清来寻根问祖,拜访了“卢城洼”,并在坟台村北的卢国国君墓遗址进行了鞠躬祭奠。卢故城纪念馆落成后,卢泰愚欣然题字。

  “狮子红眼淹卢城”

  千年沧海桑田,为泥沙掩埋的卢国故城周围,诸多颇具奇异色彩的民间传说至今仍为人所熟知。走在卢国故城遗址,眺望着辽阔的田野,马光仁向记者讲起了“狮子红眼淹卢城”这个有关卢城塌陷的故事。

  相传,古时村里有一个小伙,平日以打柴为生,家中有一位老母亲。有一天,他打柴归来途中,看到一位卖油翁,正在卖香油。只见卖油翁边卖油边吆喝,“一葫芦半斤,四葫芦斤半”,吸引众人纷纷前来买香油。打柴小伙走上前,对卖油翁说,“一葫芦半斤,四葫芦应该是二斤,你这样卖香油岂不是赔本?”卖油翁回答道,“我卖了这么长时间香油,除了你没有人告诉我算错了,你这个人很实在。”

  等到众人散去,小伙告诉卖油翁,他想打半斤香油,给家里患有痨病的母亲补补身体。卖油翁给小伙打了油,没有收钱,并对着油罐子吹了口气。临走时,卖油翁告诉小伙,“等到庙前边的石狮子红了眼,扁担开了花,卢城就会被水淹。你要提前做好准备,用秫秸做成筏子,到时坐上筏子就能脱险。”

  小伙把香油带回家,给母亲服下,没想到母亲多年的痨病立刻就好了,再也不咳嗽。小伙把遇见卖油翁的经过告诉了母亲,母亲告诉他,“这是神仙在点化咱,抓紧扎筏子吧。”小伙赶忙抱来秫秸,提前用绳子绑好做成筏子,放在天井里。然后,他每天都跑去庙前看一眼石狮子,但过了很久也没见到石狮子红眼。

  附近卖猪肉的张屠夫见打柴小伙每天都跑来看石狮子,上前询问缘由。当他听到石狮子红眼卢城就要被淹的回答后,心里觉得好笑,便想着戏弄一下小伙。第二天一早,张屠夫把手上的猪血在石狮子的眼睛上抹了抹,然后躲到一旁看热闹。等到打柴小伙过来,被自己眼前的一幕吓了一跳。说巧不巧,旁边刚好有一位赶集的人,给家里小孩子买了一朵纸花,因为没地方搁,就随手插在了扁担上。“这不就是狮子红眼、扁担开花?”想到这,他赶紧往家跑。

  小伙把卢城要被淹的消息告诉了周围的人们,而等到娘俩收拾好坐上秫秸筏子,平地上忽然开始冒水,房子开始往下陷。不出半天工夫,河堤开始决口,整个卢城一片汪洋。小伙和母亲坐着筏子漂到一座山上,他把母亲安顿好,自己则乘着筏子回去救落水的乡亲们。

  卢城被淹一事,惊扰了庙里的三尊石佛,分别是高一丈八尺的丈八佛、高一丈九尺的丈九佛和两丈高的两丈佛。丈八佛说,不走的话会被大水淹没。另两尊石佛表示,自己身躯高大,不必害怕。眼看水位上涨,丈八佛向东面的李庄而去。后来,丈九佛见水位越来越高,也随即朝陈庄而去。自恃身躯高大的两丈佛,依然不愿离去。最后,大水淹没了整个卢城,两丈佛则被泥沙掩埋。

  从卢城出来的丈八佛,不知在何时没了踪迹。如今,从卢国故城遗址往东约10公里车程,在长清区文昌街道陈庄村龙兴寺,尚保存有一尊被当地人称作丈九佛的石佛。资料显示,该尊石佛像建造年代为唐代。2013年,陈庄村龙兴寺丈九佛被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