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济南市甸柳第一小学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高阶思维 深度学习赋能思维生长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你上过这样的一节课吗?课堂的开始,老师没有直接开始本节课的知识讲授,而是先带领同学们玩起了“游戏”:5位同学每人抽取1张扑克牌,寻找其中的花色规律。当孩子们玩得兴趣正浓时,顺势引出富有挑战性的《鸽巢问题》数学研究课题。这是济南市甸柳第一小学对《促进深度学习的小学思维生长课堂建构实践研究》课题的生动实践,通过优化教学行为和策略,重点构建指向学生深度学习的思维生长课堂操作体系,以学生思维能力的可持续生长为路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杨芳 王思羽

  挑战型问题链

  推动高阶思维真实产生

  2022年1月,济南市甸柳第一小学正式立项了山东省“十四五”规划课题《促进深度学习的小学思维生长课堂建构实践研究》。该课题研究以“思维生长即人的成长,体验即生长,经历即成长”为教学主张,依据各学科2022最新版《课程标准》,以各学科核心知识学习目标为载体,努力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促进核心素养提升。《鸽巢问题》数学研究课就是今年5月5日班泓老师在该课题中期评估中的一节展示课。

  “4只鸽子飞进3个鸽巢,我认为有这样几个情况”“根据‘鸽巢原理’,我认为,在13名教师中,一定有两位老师的属相相同”……在《鸽巢问题》数学研究课上,对于数学老师班泓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孩子们都会迅速展开思考,进行各种可能答案的探讨。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注意到,班泓正是通过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循循善诱,通过对课题的质疑探究、模型建构、延伸拓展等,指向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完成了学生思维的由浅入深、由低阶到高阶,从而打造出了深度学习的思维生长课堂,推动学生高阶思维真实产生。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思维的生长过程,观察、实验、操作、建模、应用贯穿下来,体现思维完整发展过程。”山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傅海伦对班泓老师的课给予高度评价,他表示,课例非常契合课题研究的主旨,体现了数学学习的本质。
  
  说起《促进深度学习的小学思维生长课堂建构实践研究》课题的设立,校长杨兴永表示,学校事先经过了充分的调查研究。“我们重点分析了课堂教学高阶思维能力培养质量不高的原因,明确了课堂教学中呈现的新问题,包括学生主动运用思维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学生的思维训练缺少过程、教师对思维训练可视化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等。”杨兴永谈道,为此,学校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优化教学行为和策略,重点构建指向学生深度学习的思维生长课堂操作体系,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可持续生长。
  
  根据深度学习理论,学校总结出学生的思维层次呈现出观察、记忆、理解、建构、迁移、应用、质疑、评价、创造等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其中,‘理解’是学生由浅度学习向深度学习发展的标志,也是培养思维能力重点要关注的环节。”杨兴永介绍说,学校以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为重点,梳理制定了低、中、高三个学段的高阶思维生长目标体系,各年龄段的思维能力发展目标体现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单因素到多因素,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由低阶向高阶,再上升到更高水平的发展趋势,全面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发展。

  尝试、生成、迁移

  真实情境中“体验思维”教学

  通过调查研究,学校优化完善了促进深度学习的“体验思维”教学模式,即通过“尝试——生成——迁移”三个阶段的学习,让学生体验完整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从而实现思维的螺旋上升、不断生长。
  
  在“尝试”环节,安全激励型的课堂氛围、课堂留白让学生能够尝试、敢于尝试。以语文学科为例,对于《父亲、树林和鸟》一课中“谈谈对父亲曾经是个猎人的看法”,要求教师需对学生的个性化见解给予充分肯定;对于理解《司马光》一文中“众”与“群儿”的意思,要求教师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一开始也有学生说‘众’和‘群儿’是一个意思,但慢慢地,随着思考的深入,孩子们的认知一层一层逐步清晰,最终体会到其实不是一个意思。”四年级一班语文教师勾永阔说。

  “在讲解罗娜加入新班级感到不开心时,我会引导孩子们观察图片,了解课本中老师如何帮助罗娜融入新班级,同时设置问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层层递进触发理解。”三年级英语教师李继恩谈道,“生成”环节重在解决问题、得出答案。六年级英语教师张紫嫣则谈道,在讲解《Smell and taste》一课时,自己创设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校园果汁吧,带动学生综合运用五官进行学习,同时延伸到生活中的雨水、泉水、花香等,让孩子们感受世界的美好。
  
  从中可以看出,为了能够更好地变“强调答案”为“强调答案的生成过程”,变“依靠感性经验答题”为“运用理性思考解决问题”,在“生成”环节,学校将“看不见的”思维的过程和方法清晰地呈现出来,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建构和运用。而营造更加生动且具有真实性的情景,成为促进学生思维生长的重要基础。
  
  最后一环节的“迁移”则主要培养学生的演绎思维能力,对生成进行检验、巩固、质疑,使深度学习走向更深处,高阶思维发展水平逐步提升。

  研究五维教学策略

  创新教学方式激活内驱力

  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刘中说,深度学习更加注重学生“深层次理解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学校同时致力于“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生长”的教学策略研究,并总结出了主动思考、理解建构、迁移应用、质疑反思、评价创造五个维度教学策略。

  其中,理解建构即学生在观察、记忆知识的前提下,在思维过程中把学习对象的整体分解为若干部分进行研究、认识,然后再进行整体认识与把握的思维过程,是深度学习最重要的学习形式。刘中表示,学校在进行课题研究时,会在各学科备课中,突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真实发生的教学策略研究,通过教学策略使用,促进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经历深度学习的过程,促进思维生长真实发生。高质量的教学策略使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使学生思维进阶,让学生的思维力由表到里、由浅入深、由难到易,从而把握知识点的本质,为知识的迁移应用打下基础。
  
  迁移应用是学生思维、学习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在课题研究中,学校既关注课堂教学,也注重作业设计,打造课堂内外的“双迁移”。通过设计真实情景,检验学生是否能够有效关联所学知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思维,联系生活实际从而自主解决问题,这是高阶思维发展的体现,是深度学习到达一定阶段所反映的学习力。此外,学校还在课题研究中注意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打破定势,多方向、多角度考虑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

  “思维工具是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习者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其本身具有直观性、逻辑性和整合性,可以实现隐性思维显性化,零散知识结构化以及新旧知识的整合化,并有效培养学习者的核心素养。”刘中告诉记者,课题组深挖教材,不断尝试与积累,以圈画批注、思维导图和概念图等为代表的思维可视化工具受到了学校师生的广泛欢迎,并逐渐成为推动思维生长课堂发展、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抓手。

  探索教与学评价方式

  积累过程性研究成果

  依托思维生长课堂,学校设计了深度学习下衡量高阶思维的评价方式。学生学习课堂表现下设五个评价维度,分别是主动思考、分析理解、迁移应用、质疑反思、评价创造;教师教学行为下设五个评价维度,分别是学科核心素养、思维生长点确立、工具设计运用、思维策略使用、生成效果反馈。杨兴永认为,深度学习下度量高阶思维的评价方式是衡量学生思维水平的重要尺度,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必要手段,也是优化教师教学行为的关键方法,在教与学的活动中起着极大的导向作用。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曾继耘重点从课题研究的角度展开指导,对本课题取得的进展给予高度肯定,“‘三阶段六环节’的提炼有了巨大进步,为整个课题的逻辑性、语言表述的精准性点赞。”山东省教科院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黄海涛评价课题做得非常扎实,具备前沿性探索,体现了时代性:自新课标发布后,全国掀起育人方式变革的热潮,怎样教素养是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本课题就是在研究素养培养科学的实践路径,体现了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
  
  经过多年的研究积淀,学校在促进深度学习的思维生长课堂方面也取得了系列成果:《小学思维生长课堂建构实践研究》获济南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课题成果“智能化+思维生长”智能案例,亮相2022年度全国智能研修交流推进会。经过思维课堂的实践,孩子们不仅更乐于思考问题,而且更善于思考问题,高级思维能力得以不断发展;教师们则在引导孩子们深度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了驾驭思维课堂的能力,围绕思维生长课堂研究的学科子课题先后成功立项并高质量完成结题,成果得以推广……
  
  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加大课题研究投入力度,注重研究实效,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在实践中探索、优化、完善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方法策略、评价以及工具。“相信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持续优化,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让深度学习得以真实发生,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杨兴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