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首部诗集书法集《三歌行》出版
行走中华大地 书写生命之歌
在诺贝尔奖的荣誉中并未多做留恋,作家莫言的创作之路再次向前延展。近年来,他放缓了小说创作节奏,将更多时间投入诗书创作,展现出了澎湃的激情、非凡的语言驾驭力和文脉气势。近日,莫言首部诗集、书法集《三歌行》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磅推出,揭开了其由小说家向传统文人转变的寻古之旅。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朱德蒙 于洋 实习生 赵静宜
旅行中与诗的美丽邂逅
为了其一段崭新创作经历的见证。谈起新作,莫言曾透露,要追究本书的来由,还要回溯到数年以前。2019年,自己偶然间与友人王振有幸一睹颜真卿行书《祭侄文稿》真迹,感触颇多,并以此创作长歌,此后,便对诗歌创作一发不可收拾。数年间,莫言行走大江南北,怀抱壮志远游,遍访人文盛景,创作大量古体诗词与书法作品,真正打开了与古代先贤对话的大门。
万里长歌,引以成诗,漫长旅途中的点滴感触为莫言诗歌的创作提供了绝佳的催化剂。莫言回忆,自己有过两次“随时坐下来写诗”的经历:一次在东京塔上,自己提笔一泻千里,另一次在烤肉店,因为没有可供誊写的纸,只能用防溅油的“纸兜兜”抄录脑中的文思。“我们大半生当中读或者背了不少唐诗宋词,脑子里已经形成了对这种韵律天然的映射,或者内在的一种呼应。”莫言表示,生命积淀、文脉积累与旅途的见闻触动,这些共同造就了近年来自己丰沛的创作状态。
本次出版的《三歌行》共收录《黄河游》《东瀛长歌行》《鲸海红叶歌》三首长诗,都是莫言的瞬时灵感与几年来习作训练融合的结晶,它们都源于旅行,但也都经过了后期漫长的人生浸润与思考琢磨。如在山西壶口瀑布有感而发、致敬母亲河的长诗《黄河游》,在旅行多年后才真正创作完成。这首诗中,莫言畅谈人生、倾诉情怀,由借神话人物到谈及现实,看似写黄河,实则是借此论天地与沧海,更是在最后发出“两游黄河思绪万千不吐不快”的感慨。
紧随黄河壮阔之后,四游东瀛而成的《东瀛长歌行》则在通过描绘东瀛景致,串起了自己的创作脉络,展现了势如破竹的气势。《鲸海红叶歌》接续《东瀛长歌行》,进一步抒发感想,描写了临别时在十牛庵饯别的场景,又仿《长恨歌》的形式,由实写到虚,入水中见到海王以及青史留名的作家,醒来发现原是一场大梦。
拿起毛笔 访古寻今
“莫言将诗歌与书法置于同一个艺术维度,以语言艺术的生命体验和书法艺术的抽象表达,再塑‘诗书’传统。”《文艺报》评价称。如果说莫言的诗句以磅礴万钧的意向泼洒出一幅辽远壮阔的山河画卷,那么书中莫言自己的书法创作则真正为其赋予了风骨,提供了一种源自文人精神的支撑,自此,三首长诗得以形神兼具、身魂合一。
对于书法的创作,莫言坦言,自己从古人那里所得良多,“我是‘半路出家’,写了大半辈子钢笔字,经验和记忆已经难以去除。若想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向古人学习,临帖的过程就是用别人的规范努力地校正自己的习气。”拿起毛笔写作,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书写,重新按照旧有的诗词格律来填写诗词,是向先贤和传统致敬的一种方式,也是现代人理解古人的一个通道。
当被问及书法和写诗的难易比较,莫言表示:“我觉得这两个都很难,我可以一天写10首诗。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样的诗句可能我一辈子都写不出来。因为这样的佳句、这样的诗眼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朱德蒙 于洋 实习生 赵静宜
旅行中与诗的美丽邂逅
为了其一段崭新创作经历的见证。谈起新作,莫言曾透露,要追究本书的来由,还要回溯到数年以前。2019年,自己偶然间与友人王振有幸一睹颜真卿行书《祭侄文稿》真迹,感触颇多,并以此创作长歌,此后,便对诗歌创作一发不可收拾。数年间,莫言行走大江南北,怀抱壮志远游,遍访人文盛景,创作大量古体诗词与书法作品,真正打开了与古代先贤对话的大门。
万里长歌,引以成诗,漫长旅途中的点滴感触为莫言诗歌的创作提供了绝佳的催化剂。莫言回忆,自己有过两次“随时坐下来写诗”的经历:一次在东京塔上,自己提笔一泻千里,另一次在烤肉店,因为没有可供誊写的纸,只能用防溅油的“纸兜兜”抄录脑中的文思。“我们大半生当中读或者背了不少唐诗宋词,脑子里已经形成了对这种韵律天然的映射,或者内在的一种呼应。”莫言表示,生命积淀、文脉积累与旅途的见闻触动,这些共同造就了近年来自己丰沛的创作状态。
本次出版的《三歌行》共收录《黄河游》《东瀛长歌行》《鲸海红叶歌》三首长诗,都是莫言的瞬时灵感与几年来习作训练融合的结晶,它们都源于旅行,但也都经过了后期漫长的人生浸润与思考琢磨。如在山西壶口瀑布有感而发、致敬母亲河的长诗《黄河游》,在旅行多年后才真正创作完成。这首诗中,莫言畅谈人生、倾诉情怀,由借神话人物到谈及现实,看似写黄河,实则是借此论天地与沧海,更是在最后发出“两游黄河思绪万千不吐不快”的感慨。
紧随黄河壮阔之后,四游东瀛而成的《东瀛长歌行》则在通过描绘东瀛景致,串起了自己的创作脉络,展现了势如破竹的气势。《鲸海红叶歌》接续《东瀛长歌行》,进一步抒发感想,描写了临别时在十牛庵饯别的场景,又仿《长恨歌》的形式,由实写到虚,入水中见到海王以及青史留名的作家,醒来发现原是一场大梦。
拿起毛笔 访古寻今
“莫言将诗歌与书法置于同一个艺术维度,以语言艺术的生命体验和书法艺术的抽象表达,再塑‘诗书’传统。”《文艺报》评价称。如果说莫言的诗句以磅礴万钧的意向泼洒出一幅辽远壮阔的山河画卷,那么书中莫言自己的书法创作则真正为其赋予了风骨,提供了一种源自文人精神的支撑,自此,三首长诗得以形神兼具、身魂合一。
对于书法的创作,莫言坦言,自己从古人那里所得良多,“我是‘半路出家’,写了大半辈子钢笔字,经验和记忆已经难以去除。若想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向古人学习,临帖的过程就是用别人的规范努力地校正自己的习气。”拿起毛笔写作,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书写,重新按照旧有的诗词格律来填写诗词,是向先贤和传统致敬的一种方式,也是现代人理解古人的一个通道。
当被问及书法和写诗的难易比较,莫言表示:“我觉得这两个都很难,我可以一天写10首诗。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样的诗句可能我一辈子都写不出来。因为这样的佳句、这样的诗眼是可遇而不可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