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转折点

——奋斗先驱的海洋精神
点击查看原图
        这穿越千山万水的来信,带着恩师深厚的情谊,落在唐世凤的书桌上。读罢这封邀请函,他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望着窗外的青山。夕阳的余晖染红了天空,晚霞在天空中静静地燃烧,铅色的云块被红色晕染。风在万顷竹林中起伏,发出簌簌的声浪。鸟儿在空中盘旋,飞入密林深处。光线逐渐暗淡了,天空变得幽蓝,暮色降临,如同水墨在宣纸上氤氲开来。夜晚来临了,黑暗笼罩了休宁县城,宁静如太古,偶尔传来几声犬吠。不知谁家的孩子哭了,最后哭声消弭于静谧之中。
  唐世凤的心情平复了,他的书窗前,一灯如豆,照亮了书桌。唐世凤伏案写信,他的脸上浮现着淡淡的笑意,眼睛里跳跃着光芒,心中有一团憧憬未来的火苗。他给恩师伍献文写信,写下人间绵长悠远的师生情谊,写下一位年轻人从事生物学研究的梦想与渴望。
  很快,唐世凤走出休宁的大山,抵达安庆后,乘舟东去。在长江的航船上,他才真正体会到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感受。唐世凤在轻舟之上,心随着长江的滚滚东流水奔向南京。江风浩荡,他伫立在甲板上,看着客轮劈波斩浪,浪花在轮船两侧散开。他抬起头,看着两岸起伏的山峦,似乎看到一幅未来的画卷徐徐打开。
  南京城在远方的烟云之中慢慢显现出来。唐世凤望着前方的石头城,心里发出响亮的欢呼:前度唐郎今又来!
  这是唐世凤人生中又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当他回到熟悉的成贤街,再次看到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牌子,他禁不住流下热泪。他笑着擦掉眼泪,坚定地走进去。他已经进入中国生物学研究的中心,并即将进入海洋调查与海洋生物研究这神秘的领域。
  唐世凤见到恩师后,两人秉烛夜谈,他由此了解到国际生物学发展的动态,多个学科的交叉地带——海洋学——逐渐成为一门显学。海洋生物研究成为当时生物学的前沿。从此,他就与中国海洋科学调查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唐世凤在1955年《自传》中写道:“我进中央研究院工作是我一生职业走向学术工作的开始,伍先生是我在中央研究院服务期间的导师,给我的教育很多。”
  因为伍献文先生的举荐,唐世凤开始服务于中央研究院,在中央研究院具有一席之位。据唐世凤先生四子唐乐永提供的资料,唐世凤珍藏着一枚1934年国立中央研究院徽章,圆形,铜质,正面为镶嵌珐琅工艺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