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智慧”农业尽显“科技范”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泰安实践

泰安全面推进农业机械现代化
点击查看原图
        从农耕时代走向现代社会,农业的现代化离不开机械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平安农机”创建越有成效,粮食安全生产的基础就夯得越实。“全市连续多年未发生农机安全生产事故,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为粮食丰产稳产提供了稳定的现代装备支撑。”泰安市农业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主任王民说。

  近年来,泰安市依托全市719家农机合作社,高标准建成综合农事服务中心85家,服务面积达120余万亩,服务总收入达3.6亿元,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搭建全新载体。

  截至目前,泰安市农机总动力达569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1.07%,大中型拖拉机2.66万台,谷物联合收割机1.29万台,玉米联合收割机8799台,植保无人机572台。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吴绍博

  窗口前移打通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

  在泰安肥城市永兴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内,各种农业机械一字排开,排队待检。工作人员一边引导农机手有序登记、核查,一边对农机的转向、制动、照明、信号和反光标识等进行严格检查。

  春耕备耕,农机先行。肥城市创新“农机直通车下乡”工作模式,深入各镇(街道)集中为农民办理农机购置补贴、农机年检年审、农机质量宣传等业务,采取“送检上门”“送考上门”“上门挂牌”等多种形式,让服务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不跑路,打通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使农机手自觉接受牌证管理,保证了农机安全形势持续稳定。2023年以来,肥城市核发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证586人,增驾82人,注册登记联合收割机、拖拉机600余台。

  农业机械数量大,进城不便,为最大限度方便农机年检年审,泰安新泰市将检审点搬到了合作社,让合作社的农机手们在“家门口”就能快捷办好农机年检手续,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忙于当前农业生产。新泰市同步推出单位或农机手预约就近年检、电话预约上门年检等便民举措。

  科技赋能绘就农业春耕图

  农机的运用,不仅是春耕有序进行的保障,也是科技助力农业生产的体现。在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的小麦地里,泰安市汶登丰农机专业合作社“飞手”李健敏正在把勾兑好的农药倒入无人机药箱。随着机器的轰鸣,一架植保无人机应声而起,在空中来回穿梭,雾状的农药均匀地洒落在田间地头。

  “现在种地和以前不一样了,既要会开地上跑的,也要会管天上飞的。”李健敏说。“我自己也种地,人工打药费时费力。现在无人机打药,1000亩地两天就完成了,既省力又省时间,这就是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近年来,无人机已经逐渐加入泰安市农业生产的行列中,又快又省劲,减少人工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效率。

  科技力量让农民心中有数。在新泰市润都农业专业合作社内,新泰市果都镇段孟李村网格员林交正在对农机安全生产进行监管排查,排查中发现一辆玉米收割机没有粘贴反光标识,网格员立即拍照上传到“果都安防”小程序中。

  “有了这个小程序,我们发现隐患可以随时上报,做到心中有数,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增强了我们的安全意识。”网格员林交说。近年来,泰安市农机安全生产实行网格化管理,大大提高了农机安全监管力度,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率。

  泰安市农业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充分发挥“互联网+”和农机信息网的作用,开展农机安全宣传教育,每年发布网络信息300余条。开展农机“三合一”工作试点,以试点机具的卫星定位终端数据为支撑,实现对机具状况的实时监测。实时提醒机具进行年审、保养,方便农户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并对机具进行维护,进一步提高了全市农机挂牌率、检审率,智能化管理为农机作业安全提供了保障。

  集体增收乡村振兴添活力

  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全程机械化加速推进。肥城市永兴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兆勇,是肥城市远近闻名的收储大户,为了确保粮食成熟后能够及时收获进仓,他2022年投入23.5万元添置了1台烘干机,并享受到6.9万元的农机购置优惠补贴。“使用烘干机虽然一次性投入较大,但长期受益,还能享受市里的财政补贴。”王兆勇介绍,他的大型烘干机每天能烘干玉米120吨左右,假如换作人工晾晒,不仅费时费力,遇到阴雨天气,粮食还会霉变,那损失就大了。

  “受阴雨天气影响,收获回来的玉米大多湿度较高,如不能及时晾晒、烘干,很容易发生霉变。下一步,我们将加大烘干机的推广力度,多措并举保障广大农民收得了、烘得干,力争粮食收获少损失,群众收益不降低。”肥城市农业机械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陈位生说。

  为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产业,岱岳区大汶口镇依托高标准试验基地建设,抢抓机遇期,多方筹资,购买了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等大型农机设备,用于服务大汶口镇及周边镇、村的农业生产,极大地解决了农民的生产难题。

  “我们在大汶口镇12个村建立小麦良种繁育基地1.5万亩,实现了‘一村一品’,年生产销售小麦良种1000多万斤,带动辐射农户1.2万余户,户均年增收2000余元,带动农户节本增收300多万元。”泰安市汶登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经理庞慧说。

  借力入网安全监管网格化

  “我们村共有3个网格,我负责的第一网格有3个合作社,40名农机手。我平时的工作就是经常对网格里的农机手进行安全宣传,并认真检查安全隐患。”日前,网格员林交说,自从成为村里的农机安全监管网格员,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想到能通过自己的工作,让每一台农机安全作业,也很值。

  新泰市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借助“党建+互联网+乡村公共服务”综治平台,顺势而为借力入网,探索农机安全监管网络融合新路径,叠加织密农机安全防护网。衔接匹配新泰市网格化治理,农机安全生产监管网格化。以新泰市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为主体,建立1个县级网格;以各乡镇、街道为主体,建立20个乡级网格;以村为主体,建立864个村级网格,每级网格设置一个协管员,把网格化管理涵盖到每个机手、每台农业机械,形成“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无死角”的三级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乡呼县应”运行机制,构建权责一致、上下联动、运行高效的监管体制;以网络融合各责任主体,推进部门、镇、村、合作社一体,监管、执法、守法“线上+线下”联动,农机安全生产监管由“跑现场”变“掌上办”,实现网格化服务管理特别是乡村疑难事项随时化解处置。

  “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新泰市是全省粮油、蔬菜、肉类、瓜果重要产区,离不开农业的机械化,更离不开农机安全监管。将农机安全纳入社会治理综合网格,推行农机安全网格化监管,这是一个创新举措。”谈起农机安全监管网格化监管,新泰市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王玉海如数家珍。

  如今在乡村,巡查安全生产、守护农机平安的不仅有专业网格员、专职协管员,还有24小时运转的巡查“智能眼”。通过推行电子巡查、智能防护,农机重点单位、场所部位视频监控覆盖率、联网率、使用率分别达到了100%、96%和97%。短短半年时间,新泰市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已受理、解决群众诉求69件,受益农机手177人次,群众满意率达100%。

  获评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泰安市将聚力粮食安全,扎实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全面提高粮油作物生产机械化作业质量,全力做好粮食生产机收减损工作,积极推进粮食烘干减损作业,力争3年实现粮食烘干全覆盖,促进粮食增产丰收。聚力补短板强弱项,加快绿色高效农机化技术装备示范推广,积极推进智慧农机应用,加快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步伐,提高农业机械智能化、精准化、信息化水平。聚力服务能力,精心组织重要农时机械化生产,保障农业生产高质量、高效率进行,加快推进“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设,推动农业全程机械化作业“一条龙”服务,拓展农机社会化服务领域,全面提高农机服务水平,推动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量发展,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有力现代装备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