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初心和使命

——奋斗先驱的海洋精神
点击查看原图
        公元590年,隋朝将庐陵郡改称吉州,隋朝大运河开通后,大运河—长江—赣江—北江成为连接中国南北的交通要道。
  唐宋时期,吉州城名列全国32个中心城市之一,苏轼曾赞誉道:“巍巍城郭阔,庐陵半苏州。”
  赣江是一条黄金水道,也是江西的交通大动脉,滋润着吉安这颗江畔明珠,造就了吉安的造船业。江西省以出产瓷器闻名于世,吉安辖区内的磁窑灿若珍珠,散落在黄金水道两旁。
  水上交通便利发达,孕育了造船业。宋代,吉州每年造船约600艘,约占全国1/6,可以称得上当时的“国家级重工业基地”。
  地处赣江与禾水河交汇处的永和镇,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最集中的窑址群,也是吉州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所在地。早在1000多年前,吉州窑烧制的瓷器,便搭乘海上丝绸之路的船只远销海外。
  永和镇作为“船舶大小总相宜”的天然良港,曾出现“民物繁庶,舟车辐辏”的繁荣景象,永和镇因此被誉为“天下三镇”之一。
  经济的繁荣带动着庐陵文化的快速崛起,培育出了一大批状元宰辅、仕子精英。据不完全统计,唐至清末,吉安先后建有吉水皇寮书院、泰和匡山书院、青原阳明书院等269所书院,约占 江 西 全 省1/4。其中,始建于南宋淳祐元年(1241)的白鹭洲书院(位于赣江江心的白鹭洲上),为宋时江西四大书院之一。
  正是这条神奇的赣江的润泽,让吉安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的人文奇观。千百年间,吉安崇文重教,人才辈出,文风代代传承,结出累累硕果,名冠华夏。螺子山顶的文星塔,是吉安人文兴盛的象征。
  隋唐开科取士至清末废止科举的一千多年间,从吉安走出了近3000名进士,居全国州府之首;走出了17位状元,居全国第二,仅次于苏州。
  欧阳修、杨万里、文天祥、解缙等一大批吉安才子,在历史的长河中光耀千秋。画荻教子的欧阳修之母郑氏,是吉安永丰县人。如今,永丰县欧阳修纪念馆内有“画荻教子”塑像。
  如果说水与火的交融,催生了古色古香的庐陵文化;那么,血与火的碰撞,则铸就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烙印了淬火成钢的红色基因,承载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初心和使命。
  唐世凤的家乡泰和县与井冈山毗邻。泰和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县有开国将军18位,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5749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