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王方晨《大地之上》《凤栖梧》《不凡之境》暨杨小凡《太平道》新书首发式举办

在“大地之上”写“天空下的人们”

新书首发式现场
点击查看原图
        日前,“天空下的人们”王方晨《大地之上》《凤栖梧》《不凡之境》暨杨小凡《太平道》新书首发式在济南举行。山东省作协副主席王方晨、作家杨小凡携其新作来到活动现场,与广大读者分享创作中的思考,多名专家学者来到现场共同探讨文学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深意。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朱德蒙 王宇琦 实习生 孙瑜

  通过作品表达人文关怀

  本次活动以“天空下的人们”为主题,围绕王方晨和杨小凡新作展开。在王方晨长达35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他写下近千万字作品,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作家杨小凡,则著有《酒殇》《窄门》《天命》等长篇小说,多次参与电影编剧及改编,社会影响力广泛。

  首发式上,山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赵艺丁谈起两位作家时表示:“王方晨是当代优秀小说家,他在35年的文学生涯中,勤恳努力,心无旁骛,写下了大量优秀的小说作品。他把自己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融入文字中,寄托了自己对人生和生命的深刻体悟,以及对人民和时代的深刻思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品格,为文学界和广大读者所广泛认可。远道而来的杨小凡,也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他以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对社会各个层面的深入了解,构造自己的文学世界,为读者展示多姿多彩的时代生活。他是一位侦探一样的社会观察者,他所描写的生活因而具有强烈的现实感,也有对人生和未来的启迪意义。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文学的热情和真诚。”

  “这次新书发布会是杨小凡和我两个人共同的新书发布活动。我们人生和写作经历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曾为了写作离开了教职岗位,也在同一年加入了中国作协。除了文学方面,我们也在生活中结缘。在前往安徽亳州拜访杨小凡后,我邀请他来到山东一起做我们今天的新书发布活动。”王方晨在谈起本次活动发起的渊源时说道。

  《大地之上》《凤栖梧》《不凡之镜》是王方晨最新作品。长篇小说《大地之上》聚焦农业农村发展,写出了当代农村的沧桑巨变。时代发展中,农民离别故园,现代农业组织闯入了祖辈耕种的土地,农民的生产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该书描绘了广大农民的生存状态,颂扬了劳动者的勤劳智慧,捕捉当代农民的优秀品质和精神成长,展现其生活新面貌。短篇小说集《凤栖梧》 由发表在国内文学名刊的12篇短篇小说组成。这些作品展现了生活中的人情世故,塑造了一个个丰满的艺术形象。中篇小说集《不凡之境》由发表在国内文学刊物的5部中篇小说组成,呈现纷纭变化事态下人心的变化和其中的温情与炎凉。

  王方晨作品描绘的许多人物与故事让读者倍感真实,对此他表示:“从平常的东西入手,描写平常生活里真实的生活情境,进而呈现作家对生活的体验。这也是当代人追寻自己的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

  文学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

  杨小凡从安徽远道而来,他的作品为读者展示多姿多彩的时代生活,构造出独特的文学世界。《太平道》是他的中篇小说作品集,收录了6篇作品。该书延续了作家一以贯之的现实主义风格和特色,涉及题材广泛,内容生动鲜活。作品立足于当下,以独特的视角、新颖的角度展现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描写了他们的欢喜悲愁。

  值得一提的是,杨小凡从他曾从事的各行各业工作经历中提取创作思路,取材于现实生活,描写时代故事,“一个作家关注现实,贴近时代是他的使命。真正的小说家应该对人性和命运背后的东西进行追问,积极探索,并从中找到使命感。”比如,《太平道》中一篇名为《大学》的作品,讲述了一位初中没有毕业的企业家创办大学的故事。这个作品的灵感同样来源于现实中发生的真实故事,“一些运用资本建立的独立学院、二级学院在运行中引发一系列的反应,我想通过这个作品引起大家对大学教育市场化的反思。”

  “小说恰恰是写象征而不是要论证。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小说家就要去生活中诚心寻找原型,用感受代替理性的认识分析,用心去体验生活。我觉得这对于作家来讲是格外重要的。”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孙书文表示。

  活动现场,杨小凡作为客人来到山东,他表示,山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非常高兴来到山东。在我的创作中,作为小说发展转折时期重要标志的《老残游记》对我产生了深刻影响。”

  作家要肩负历史使命

  活动现场,各位专家学者的研讨呈现了精彩的思维碰撞,展现出对于文学情怀不同的理解。“文学创作的使命就是写出历史的必然,历史必然性需要作家用心来体会并加以酝酿,然后用形象、用情感、用作家的印象把它表现出来。这是当代作家一个非常重要的责任。”孙书文表示。在他看来,中国当代小说家要肩负历史使命,“小说家并不仅仅是讲述一个故事,还要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表现人文关怀与时代精神。创作出的作品穿越历史时空后仍然能够让读者收获感动并理解当时的时代,这个对小说家来讲十分重要。”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艳梅评价两位作家的作品,能够从实际出发,描绘现实世界中真实发生的点滴,“今天的几部作品细节场景具有写实性、代入感和先锋性,关注现实,贴近时代。两位作家都写出了对生活诚恳的态度,对文学诚挚的情怀。作品真实地贴近我们的时代,走进人们的生活,并用文学的方式阐释作家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世界的认识,以及对时代的评判。”

  同样,在山东政法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张建波看来,两位作家擅长在细节中描绘读者熟悉的中国,“我们是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以食为天的国家。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能让我们‘看到’自己的生活、过往,乃至将来。”对于两位作家将作品结合时代的意识,他认为“他们奉献出了富有个性特质和丰富内涵的优秀的作品,十分令人佩服。他们以自己的敏感的艺术特质和忧患之心为世人建构一个独具一格的能够自由呼吸和尽情思索的精神天地。”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文化的基因的一部分。小说里传统文化的书写是非常深刻并丰富的。作家创造了许多非常有鲜明时代主体性的人物。与此同时,他们的作品还体现了齐风鲁韵中儒道互补的文化特点。”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许玉庆则对作品中呈现的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