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堵神器潮汐作业“拉链车”上岗
“吐”出一条车道只用三四分钟

长约900米的潮汐车道共设置千余个“水马”,“拉链车”仅用时三四分钟就完工了。

4月21日早高峰,在经十路奥体西路与转山西路之间路段,济南交警的“潮汐作业拉链车”正在“吞吐”潮汐车道隔离墩。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了解到,这段约900米长的潮汐车道共设置了千余个“水马”,仅用时三四分钟就可“瞬移”增加一排车道。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舒
解密“拉链车”
21日早高峰期间,济南市经十路(奥体西路—转山路段)车道中心护栏位置,放置了千余个水马隔离墩。与此同时,一台“拉链车”开到水马起点处正式开工。随着“拉链车”连续“吞吐”水马隔离墩,隔离墩呈“S”形位移,西向东方向随即增加出一排车道。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在现场看到,拉链车的主体是一辆30座左右的中巴车,车身蓝白相间,车内设备也和中巴车无异。不同的是,拉链车顶装有警灯,两侧车身写有“潮汐作业”字样,底部两侧各有一排齿轮,左前轮和右后轮之间安装有吞吐水马隔离墩的装置。在经十路(奥体西路—转山路段),千余个隔离墩连成一排,靠在道路中央的隔离护栏下方。水马隔离墩颜色为明黄色,长和高约50厘米,宽约35厘米,内部填充有黑色的粉状颗粒物。“别看它看上去很轻,其实每个重一百多斤。”历下区大队交通科民警贺庆康介绍,水马隔离墩这种规格,既能用于分隔道路,又能和拉链车完美协调。
作业时,拉链车顺着水马的位置向前开,一边机械手臂咬住水马,吞进去;到另一边机械手臂吐出来,刚好间隔出拉链车车身和车道的宽度。拉链车慢慢向前开,吞吐水马有序进行,一边的水马一个个消失,另一边的水马一个个成型,像贪食蛇,又像是拉链闭合,非常有意思。
很多市民可能会感到疑惑,这种路面上的水马看着重量不轻,搬动一两个还好,要是搬动绵延几百米长的隔离带,会不会是费时费力的大工程,并且在车流如梭的马路上作业,安全性也值得思索。实际上,这种疑惑根本不需要担心,“驾驶拉链车其实非常简单,平移隔离墩这项工作都是自动完成。”贺庆康表示,根据拉链车的速度,这一段约900米长度的潮汐车道完全迁移一次,仅需三四分钟,效率高到让人咋舌。
“可移动”的潮汐车道
潮汐车道为何设置在经十路段?对此,济南市交警支队交通处设施工程队队长刘国表示,“经十路奥体西路路口是济南市区重要交通枢纽路口,日均过车量超过8万辆,因前期规划中没有分流道路和支路街巷支撑,无法形成路网,且该路口潮汐现象明显,早高峰西进口、南进口交通流量集中,西向北左转压车超100米,南口压车至龙奥北路,成为核心城区的主要交通堵点。”
为了解决该路段的高峰拥堵难题,历下交警在转山西至奥体西设置了潮汐车道“拉链车”,早高峰期间(7:00-9:00)采用拉链车设置护栏增加一排西向北左转车道。“潮汐车道‘拉链车’的变道作业速度可达5-10公里/小时,行驶速度和成年人小跑差不多。整段潮汐车道长度为880米,使用水马隔离墩1000多个。早高峰期间,拉链车可像调整‘拉链’一般,按照车流量随时‘吞吐’为潮汐车道专门研制的水马组合体,动态调整车道宽度。”刘国说,“拉链车”几分钟就可完成作业,且不影响其他车辆通行。为了方便车主辨认,交警部门在这段潮汐车道西口预留了18米长的变道口,并设置了多块提示牌。
通过测算,增设潮汐车道后,早高峰西向北左转压车距离减少一半,路口溢流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与此同时,交警部门将西向北左转节约出的9秒放行时间调配至南向北信号。调整后,该路口停车延误指数环比下降40.5%,停车次数环比下降25.3%,南口和西口通行效率分别提升38.7%和35.9%,市民出行体验明显改善。
【聚焦】
城市管理需“创新驱动”
事实上,在济南,潮汐车道并不是新鲜事儿。但在“拉链车”、特制水马等加入下,省城的潮汐车道开始进入自动化的“3.0时代”。“第一代就是单行通行,定向左转;第二代设置在路中,双向通行,这两代基本都要人手工操作。”济南市交警支队交通处设施工程队队长刘国说,自动化的潮汐车道,是交通发展和城市管理的新探索,“自动化是潮汐车道‘升级’的必然选择。”记者了解到,“拉链车”通过普通中巴车嵌入液压传动履带技术改造形成,特制水马隔离墩灌入黑沙、每个重100余斤。千余个连接在一起,自重达五百吨。水马稳且重,有利于潮汐车道的稳定。
近期,为提升道路通行效率,提升市民出行体验,保障道路安全平稳畅通,历下交警采取灵活车道布局、优化车道功能、“人工+智能”信号调优等有效措施,对龙奥东路龙奥北路、龙鼎大道、经十奥体西等重点拥堵点段进行优化提升,实现道路交通环境持续改善,群众交通出行体验明显提升。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舒
解密“拉链车”
21日早高峰期间,济南市经十路(奥体西路—转山路段)车道中心护栏位置,放置了千余个水马隔离墩。与此同时,一台“拉链车”开到水马起点处正式开工。随着“拉链车”连续“吞吐”水马隔离墩,隔离墩呈“S”形位移,西向东方向随即增加出一排车道。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在现场看到,拉链车的主体是一辆30座左右的中巴车,车身蓝白相间,车内设备也和中巴车无异。不同的是,拉链车顶装有警灯,两侧车身写有“潮汐作业”字样,底部两侧各有一排齿轮,左前轮和右后轮之间安装有吞吐水马隔离墩的装置。在经十路(奥体西路—转山路段),千余个隔离墩连成一排,靠在道路中央的隔离护栏下方。水马隔离墩颜色为明黄色,长和高约50厘米,宽约35厘米,内部填充有黑色的粉状颗粒物。“别看它看上去很轻,其实每个重一百多斤。”历下区大队交通科民警贺庆康介绍,水马隔离墩这种规格,既能用于分隔道路,又能和拉链车完美协调。
作业时,拉链车顺着水马的位置向前开,一边机械手臂咬住水马,吞进去;到另一边机械手臂吐出来,刚好间隔出拉链车车身和车道的宽度。拉链车慢慢向前开,吞吐水马有序进行,一边的水马一个个消失,另一边的水马一个个成型,像贪食蛇,又像是拉链闭合,非常有意思。
很多市民可能会感到疑惑,这种路面上的水马看着重量不轻,搬动一两个还好,要是搬动绵延几百米长的隔离带,会不会是费时费力的大工程,并且在车流如梭的马路上作业,安全性也值得思索。实际上,这种疑惑根本不需要担心,“驾驶拉链车其实非常简单,平移隔离墩这项工作都是自动完成。”贺庆康表示,根据拉链车的速度,这一段约900米长度的潮汐车道完全迁移一次,仅需三四分钟,效率高到让人咋舌。
“可移动”的潮汐车道
潮汐车道为何设置在经十路段?对此,济南市交警支队交通处设施工程队队长刘国表示,“经十路奥体西路路口是济南市区重要交通枢纽路口,日均过车量超过8万辆,因前期规划中没有分流道路和支路街巷支撑,无法形成路网,且该路口潮汐现象明显,早高峰西进口、南进口交通流量集中,西向北左转压车超100米,南口压车至龙奥北路,成为核心城区的主要交通堵点。”
为了解决该路段的高峰拥堵难题,历下交警在转山西至奥体西设置了潮汐车道“拉链车”,早高峰期间(7:00-9:00)采用拉链车设置护栏增加一排西向北左转车道。“潮汐车道‘拉链车’的变道作业速度可达5-10公里/小时,行驶速度和成年人小跑差不多。整段潮汐车道长度为880米,使用水马隔离墩1000多个。早高峰期间,拉链车可像调整‘拉链’一般,按照车流量随时‘吞吐’为潮汐车道专门研制的水马组合体,动态调整车道宽度。”刘国说,“拉链车”几分钟就可完成作业,且不影响其他车辆通行。为了方便车主辨认,交警部门在这段潮汐车道西口预留了18米长的变道口,并设置了多块提示牌。
通过测算,增设潮汐车道后,早高峰西向北左转压车距离减少一半,路口溢流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与此同时,交警部门将西向北左转节约出的9秒放行时间调配至南向北信号。调整后,该路口停车延误指数环比下降40.5%,停车次数环比下降25.3%,南口和西口通行效率分别提升38.7%和35.9%,市民出行体验明显改善。
【聚焦】
城市管理需“创新驱动”
事实上,在济南,潮汐车道并不是新鲜事儿。但在“拉链车”、特制水马等加入下,省城的潮汐车道开始进入自动化的“3.0时代”。“第一代就是单行通行,定向左转;第二代设置在路中,双向通行,这两代基本都要人手工操作。”济南市交警支队交通处设施工程队队长刘国说,自动化的潮汐车道,是交通发展和城市管理的新探索,“自动化是潮汐车道‘升级’的必然选择。”记者了解到,“拉链车”通过普通中巴车嵌入液压传动履带技术改造形成,特制水马隔离墩灌入黑沙、每个重100余斤。千余个连接在一起,自重达五百吨。水马稳且重,有利于潮汐车道的稳定。
近期,为提升道路通行效率,提升市民出行体验,保障道路安全平稳畅通,历下交警采取灵活车道布局、优化车道功能、“人工+智能”信号调优等有效措施,对龙奥东路龙奥北路、龙鼎大道、经十奥体西等重点拥堵点段进行优化提升,实现道路交通环境持续改善,群众交通出行体验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