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不止烧烤

去年拍摄的稷下学宫遗址考古现场 本专题摄影记者 赵天羿


出土的齐大刀钱范


考古工作人员在进行发掘

◎文/曹其鹏
近段时间,淄博烧烤凭借其“量大、价廉、服务好”的优势,迅速破圈,火遍全网。全国各地食客纷纷慕名而来,都想一尝独立小炉纯炭烧烤的美味。
这个山东中部的城市一跃成为现象级网红,是如此猝不及防。2000多年前,同样有一批人不远千里来到淄博,只是与现在不同,那时的人们风尘仆仆筚路蓝缕,踏着泥泞的古道,背着重重的行囊,一行便是数年,所求的不是舌尖上的美味,他们要寻的是在一个礼崩乐坏、哀鸿遍野的战国时代兼济天下的道,他们要去的是天下读书人的梦中家园,那个梦中家园叫做稷下学宫,它在齐国的故都临淄城。
一
1943年,一场饶有趣味的考古正在临淄进行,依稀旧日轮廓的断壁残垣中出土了一块刻有“稷下”字样的石碑,随之出土的还有不少战国时期的瓦当、石砖。这个只存在于茫茫典籍的神秘学宫,历2300余年的文化圣地,正式向世人撩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东汉班固所著《白虎通·社稷》提到:“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故封土立社,示有士也;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古代生产力低下,吃饱肚子是天大的事情,稷作为五谷之长,分量自然不言而喻。“社稷”一词,就是指的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亦为国家之代称。
如今的淄博市临淄区西南方向有一座稷山,齐国古称稷下,齐古城有稷门,门外的稷下学宫,皆因此山而起。公元前376年,正是在这座稷山的见证下,田齐的第三代国君齐桓公田午,决心改变齐国人才凋敝的现状,立稷下之宫,开大夫之号,广纳贤才,广开言路,稷下学宫由此诞生。
同一时期,公元前356年,远在西陲的秦国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开启富国强兵之路。公元前341年,齐国、魏国、韩国在马陵交战,魏国战败,国势由强转弱,一蹶不振。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实行军事改革“胡服骑射”,开启古代军事史的一次大变革。
短短不到百年,各国竞相变法改革,那是一个何等惊才绝艳的时代,数不尽的文臣、武将、名士在历史这个大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留下无数传奇,也驱动着大时代由多元走向融合、由分化走向统一。
自公元前376年到公元前221年,稷下学宫存世150余年,历六世帝王,自桓公初创至宣王大盛,至闵王衰落,至襄王中兴,但最终也难逃历史统一大势,最终在国力衰颓、政局混乱的风雨飘摇中,齐国为秦国所灭,学宫也宣告终结,消散在历史的故纸堆中。
二
如果我们列出曾在稷下学宫著书立说、讲学授业过的人物,你会在其中发现许多熟悉的身影:儒家的孟子、荀子、鲁仲连;道家的田骈、慎到;墨家的宋钘;法家的管仲;阴阳家的邹衍,还有曾在历史上与齐威王留下经典对话“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淳于髡。
诸子百家的几乎所有代表性人物都曾到过稷下学宫,他们在这里谈说言事、相互争辩、诘难、吸收,官方也给予稷下先生们较高的社会政治地位,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以及充分的学术言论自由,稷下先生们得以“不治而议论”。
宽松的政治空气和自由的思想学风,催生了《孟子》《荀子》《晏子春秋》《黄帝内经》等诸多的思想文化名著,也促进了诸子百家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古今之辩、人性善恶、王霸之争等种种问题被不断地讨论提及,一时间,战国学术,皆出于齐,百家争鸣的时代来临了!
对于“士”这个阶层而言,稷下学宫所带来的百家争鸣,真正给予了他们施展才华与抱负的舞台。无论是议政与咨询,还是培养人才、举荐官员,抑或出使别国,在战国诸雄之间纵横捭阖、搅动风云、制造舆论,总少不了稷下先生们的身影。
《史记》记载,齐宣王时,“是以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这其中,名士自不必言,孟子曾两次来到齐国,并被齐宣王加封为卿,满心期待向齐宣王推行儒家学说,只是奈何那时黄老独盛,孟子不受重视,只能无奈离去。荀子更是“三为祭酒”,成为稷下学宫的大师级人物。
在这里,不为世俗理解的怪才依然有着存在的空间,《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出身卑贱的淳于髡身材矮小,社会地位不高,但凭借真才实学得到齐国几代君主的器重与信任,如今,我们依然可以从《史记》中读到他讽谏齐威王的聪慧机敏,读到他出使别国的能言善辩,这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文化氛围,在2300多年后,依然闪耀着自信的文化光芒。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和目标》一书中,提出了“轴心时代”的命题,他将影响人类文明走向的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定义为“轴心时代”,并精确标注地理位置在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
与稷下学宫遥相呼应,西方文明发源地希腊此时也出现了文化交流研究团体:柏拉图学院。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毕达哥达斯的学说都曾在其中引发思索,关于优生学、自由恋爱、妇女解放、计划生育、道德规范、财产问题、公有制制度等种种问题的讨论与思考,更是成为西方现代文明的文化源头。
而中国自秦以后的各种文化思潮,大多都能在稷下寻到源头,如“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家思想,金、木、水、火、土的阴阳五行学说,“大道无形,称器有名”的形名之辩,“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伦理法则……这些文化思想也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积累量变,并最终质变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精神内核。
梁启超先生用八个字来概括稷下学宫这一“历史绝唱”
“前空往劫,后绝来尘。”
三
2022年,位于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小徐村西的齐故城小城西门外建筑基址群,正式被专家认定为稷下学宫的遗址。近4万平方米的建筑布局,14个单体建筑遗址,大量的齐刀币钱范残块,都显示着这里曾是上千学者和弟子读书、生活、讨论、研究的场所,也是2300多年后,古人能留给现代人仅存的物质生活痕迹。
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加强“山东文脉”工程建设,高水平建设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片区,加快齐长城、大运河、黄河国家公园山东段建设,加强文化保护等内容。如何激活传统文化的现代活力,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时代命题。
以烧烤为契机,借助移动互联网和短视频的神奇魔力,淄博烧烤迅速引发全网讨论,在餐饮江湖中打响了口碑,契合了公众“说走就走”的情绪认同,人们也在不断与城市互动中感受并爱上淄博热情、朴实的城市性格。
在反复提及“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当下,稷下学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仍有待进一步挖掘,任重而道远。它或许不能像烧烤般提供即时的美食享受,但背后所蕴藏的文化价值对于现代人来说却是更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期待稷下学宫蕴藏的思想文化宝藏真正在大众生活中复兴,浸润进每个人的心灵世界。
【参考文献】
1、《稷下学研究:中国古代的思想自由和百家争鸣》,白奚
2、《千古斯文道场:稷下学宫的流与变》,李舫
3、《瞭望丨探寻稷下学宫》,栗建昌 王阳 孙晓辉
近段时间,淄博烧烤凭借其“量大、价廉、服务好”的优势,迅速破圈,火遍全网。全国各地食客纷纷慕名而来,都想一尝独立小炉纯炭烧烤的美味。
这个山东中部的城市一跃成为现象级网红,是如此猝不及防。2000多年前,同样有一批人不远千里来到淄博,只是与现在不同,那时的人们风尘仆仆筚路蓝缕,踏着泥泞的古道,背着重重的行囊,一行便是数年,所求的不是舌尖上的美味,他们要寻的是在一个礼崩乐坏、哀鸿遍野的战国时代兼济天下的道,他们要去的是天下读书人的梦中家园,那个梦中家园叫做稷下学宫,它在齐国的故都临淄城。
一
1943年,一场饶有趣味的考古正在临淄进行,依稀旧日轮廓的断壁残垣中出土了一块刻有“稷下”字样的石碑,随之出土的还有不少战国时期的瓦当、石砖。这个只存在于茫茫典籍的神秘学宫,历2300余年的文化圣地,正式向世人撩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东汉班固所著《白虎通·社稷》提到:“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故封土立社,示有士也;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古代生产力低下,吃饱肚子是天大的事情,稷作为五谷之长,分量自然不言而喻。“社稷”一词,就是指的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亦为国家之代称。
如今的淄博市临淄区西南方向有一座稷山,齐国古称稷下,齐古城有稷门,门外的稷下学宫,皆因此山而起。公元前376年,正是在这座稷山的见证下,田齐的第三代国君齐桓公田午,决心改变齐国人才凋敝的现状,立稷下之宫,开大夫之号,广纳贤才,广开言路,稷下学宫由此诞生。
同一时期,公元前356年,远在西陲的秦国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开启富国强兵之路。公元前341年,齐国、魏国、韩国在马陵交战,魏国战败,国势由强转弱,一蹶不振。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实行军事改革“胡服骑射”,开启古代军事史的一次大变革。
短短不到百年,各国竞相变法改革,那是一个何等惊才绝艳的时代,数不尽的文臣、武将、名士在历史这个大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留下无数传奇,也驱动着大时代由多元走向融合、由分化走向统一。
自公元前376年到公元前221年,稷下学宫存世150余年,历六世帝王,自桓公初创至宣王大盛,至闵王衰落,至襄王中兴,但最终也难逃历史统一大势,最终在国力衰颓、政局混乱的风雨飘摇中,齐国为秦国所灭,学宫也宣告终结,消散在历史的故纸堆中。
二
如果我们列出曾在稷下学宫著书立说、讲学授业过的人物,你会在其中发现许多熟悉的身影:儒家的孟子、荀子、鲁仲连;道家的田骈、慎到;墨家的宋钘;法家的管仲;阴阳家的邹衍,还有曾在历史上与齐威王留下经典对话“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淳于髡。
诸子百家的几乎所有代表性人物都曾到过稷下学宫,他们在这里谈说言事、相互争辩、诘难、吸收,官方也给予稷下先生们较高的社会政治地位,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以及充分的学术言论自由,稷下先生们得以“不治而议论”。
宽松的政治空气和自由的思想学风,催生了《孟子》《荀子》《晏子春秋》《黄帝内经》等诸多的思想文化名著,也促进了诸子百家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古今之辩、人性善恶、王霸之争等种种问题被不断地讨论提及,一时间,战国学术,皆出于齐,百家争鸣的时代来临了!
对于“士”这个阶层而言,稷下学宫所带来的百家争鸣,真正给予了他们施展才华与抱负的舞台。无论是议政与咨询,还是培养人才、举荐官员,抑或出使别国,在战国诸雄之间纵横捭阖、搅动风云、制造舆论,总少不了稷下先生们的身影。
《史记》记载,齐宣王时,“是以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这其中,名士自不必言,孟子曾两次来到齐国,并被齐宣王加封为卿,满心期待向齐宣王推行儒家学说,只是奈何那时黄老独盛,孟子不受重视,只能无奈离去。荀子更是“三为祭酒”,成为稷下学宫的大师级人物。
在这里,不为世俗理解的怪才依然有着存在的空间,《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出身卑贱的淳于髡身材矮小,社会地位不高,但凭借真才实学得到齐国几代君主的器重与信任,如今,我们依然可以从《史记》中读到他讽谏齐威王的聪慧机敏,读到他出使别国的能言善辩,这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文化氛围,在2300多年后,依然闪耀着自信的文化光芒。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和目标》一书中,提出了“轴心时代”的命题,他将影响人类文明走向的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定义为“轴心时代”,并精确标注地理位置在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
与稷下学宫遥相呼应,西方文明发源地希腊此时也出现了文化交流研究团体:柏拉图学院。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毕达哥达斯的学说都曾在其中引发思索,关于优生学、自由恋爱、妇女解放、计划生育、道德规范、财产问题、公有制制度等种种问题的讨论与思考,更是成为西方现代文明的文化源头。
而中国自秦以后的各种文化思潮,大多都能在稷下寻到源头,如“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家思想,金、木、水、火、土的阴阳五行学说,“大道无形,称器有名”的形名之辩,“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伦理法则……这些文化思想也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积累量变,并最终质变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精神内核。
梁启超先生用八个字来概括稷下学宫这一“历史绝唱”
“前空往劫,后绝来尘。”
三
2022年,位于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小徐村西的齐故城小城西门外建筑基址群,正式被专家认定为稷下学宫的遗址。近4万平方米的建筑布局,14个单体建筑遗址,大量的齐刀币钱范残块,都显示着这里曾是上千学者和弟子读书、生活、讨论、研究的场所,也是2300多年后,古人能留给现代人仅存的物质生活痕迹。
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加强“山东文脉”工程建设,高水平建设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片区,加快齐长城、大运河、黄河国家公园山东段建设,加强文化保护等内容。如何激活传统文化的现代活力,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时代命题。
以烧烤为契机,借助移动互联网和短视频的神奇魔力,淄博烧烤迅速引发全网讨论,在餐饮江湖中打响了口碑,契合了公众“说走就走”的情绪认同,人们也在不断与城市互动中感受并爱上淄博热情、朴实的城市性格。
在反复提及“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当下,稷下学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仍有待进一步挖掘,任重而道远。它或许不能像烧烤般提供即时的美食享受,但背后所蕴藏的文化价值对于现代人来说却是更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期待稷下学宫蕴藏的思想文化宝藏真正在大众生活中复兴,浸润进每个人的心灵世界。
【参考文献】
1、《稷下学研究:中国古代的思想自由和百家争鸣》,白奚
2、《千古斯文道场:稷下学宫的流与变》,李舫
3、《瞭望丨探寻稷下学宫》,栗建昌 王阳 孙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