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王跃文长篇力作出版

无双毕竟是“家山”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从描写中国乡村社会进而打开一幅山水人情的历史画卷,在自然物象与人物演绎中提炼出百姓生活日常的精髓,王跃文长篇小说《家山》自上市以来引发广泛关注与好评。此前,《家山》研讨会在北京举办,诸位专家学者与作者共同分享新书创作及背后的情怀与意蕴。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宇琦 实习生 孙瑜

  中国人的故乡情结

  对许多中国人来说,终其一生也难以割舍故乡情结。故乡,连接的不仅是一片土地和环境,也连接着在这里成长生活的亲朋家人。距离上部作品面世将近10年,王跃文长篇新作《家山》于去年底出版。故事发生地是一个名为沙湾的南方乡村,其原型则是王跃文的故乡漫水村——湖南省怀化市下设的一个村庄。作品描写了沙湾在20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结构、风俗民情、时代变迁,将历史大事件融于村民日常生活琐碎之中,以一个村庄、数个家庭的故事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兴替变化。经过大量的历史文献、方志、户籍田亩制度的搜集整理,无数次往返乡间田园、闾里野巷的实地勘查采访,王跃文在书中写出他对时代和故乡的思考和情感。

  王跃文在书中塑造了沙湾这样一个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山村,他把其作为中国文化和乡土环境的缩影,书写中华民族迎着强烈的时代飓风时依然能够保存最根本特性的文化特质。“《家山》是一种让理想照进历史的叙事,写家乡也写中国,写历史也是写理想,写儿女情长也写家国情怀。作品既有书卷气又有鲜明的民间性,既讲究书面语言又大量使用方言俚语。这是王跃文在以往创作总和基础上的一次再出发,他将自己蓄积已久的创作力来了一次总爆发。”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评价。

  “家乡有山,即是家山。家山就是故园、就是故土。龚自珍诗里写到‘踏遍中华窥两戎,无双毕竟是家山’,意思说天下好地方很多,但家乡是最好的。”关于《家山》,王跃文表示。他认为,文学是打量世界的另外一双“天眼”,“当我重新审视乡村的春种秋收、四季物候、儿女情长、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烟火日常的时候,一切琐碎都呈现出新的意义,一切凡俗无奇都变得诗意盎然,传统、文明、进步等等也不再是概念或口号。”

  中国乡土社会的缩影

  在王跃文的创作中,乡土叙事终是其作品的核心。在《家山》中,王跃文对中国乡土进行新的审视和重建,探讨了中国近现代以来乡土社会经历的巨变以及社会巨变背后的文化原因和精神本源。“作品将历史大事件融于村民日常生活琐碎之中,以一个村庄、数个家庭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兴替变化。诸多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体现的是能够让族群凝聚起来的精神纽带。王跃文写出了一个族群甚而是整个民族繁衍生息的蓬勃生命力量。”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表示。

  同样,在《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看来,王跃文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美学精神有非常自觉的追求,“他探讨的是中国近现代以来乡土经历了哪些巨变以及社会巨变背后的文化原因和精神本源。在叙事上,《家山》避免了单一叙事性模式,而是在一种静水深流的状态下,以生活的法则、历史的法则、深入的规律来写乡村。”

  《家山》中的沙湾乡村虽然是虚构的,但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却无比真切,叙述着乡土中国的身影。“从这部书里,我们首先看到湖南作家浓烈的乡土情感,这是一种传统,甚至是一种文脉。沙湾乡民家族的发展也在被近现代大事件影响,沙湾子弟把大历史与具体生活交杂为民族的命运史,他们集中了乡土社会中可能出现的各个类型的人物,而每一人物都血肉丰满。”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表示。

  在书写中展开温情回望

  王跃文书写了时代变动下常态化、普遍化的沙湾村,它不在历史舞台中心,但始终与大时代的变革一脉相连。在体现乡土文化的同时,《家山》也是一部温情回望中国传统事物的作品。王跃文用湘西家乡话写“家山”,原生性的汉语表达为读者提供了进入湘西的语言载体。臧永清认为:“王跃文精准地展现了其对生活的观察和对历史的观照。这是可贵且成功的语言尝试,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而且扩展了汉语写作的宽度。”

  在乡村文化当中,盘根错节的血缘、亲情、友情等关系是百姓生活和历史事件之间的张力结构的黏合剂。在中国社科院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大先看来,《家山》树立了很好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是黏合剂,维护了不同人之间生活层面的稳定性,维护了幅员辽阔、地域构成极为复杂、语言习俗差异巨大的国家完整性。《家山》就写出了这种文化的根脉。”

  书中的温情还从其他地方有所呈现,作品中曾这样书写,“家乡瑞雪,河山安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认为,《家山》让读者重新回到传统之中,感受其中美好,呈现出安稳感,“王跃文用方言的声音性将地理性、文学性的雅致和审美集中体现出来。他选择方言的时候也代表着他站在乡村内部、民间立场去书写并理解乡村。”

  此外,谈起小说对民间风俗风物的细致描写时,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表示,在历史的维度上,《家山》是写乡村中宗法制度之间的互动运作和大历史之间的联系,“王跃文从家看山,从山看国,也是在村落当中、在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组织结构内部去看待历史。《家山》避免了概念化的书写,没有模式化地呈现新和旧的对抗,而是写了新和旧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这种视角下书写中国现代百年过程中乡村社会的生态。”

  谈起新作,王跃文最后表示,写这部《家山》 固然是自己心目中的家山,“但我相信每一个中国人心目当中都有一座家山,我写的也是所有中国人的家山。如果用今天研讨会的主题来说,我认为是比较贴切的,它就是一部生生不息的民族史诗。”

  【作家简介】

  王跃文

  1962年10月生,湖南溆浦人。一九八九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出版有长篇小说《朝夕之间》《苍黄》《大清相国》《爱历元年》等。中篇小说《漫水》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