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60余载
让泰山皮影戏有了“国际表达”
范正安表演泰山皮影戏《石敢当大战饿狼精》
点击查看原图
日前,“齐鲁最美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者”评选结果揭晓,泰安市泰山皮影艺术研究院院长、泰山皮影戏代表性传人范正安入选。年逾古稀的范正安从艺60余年,一辈子活跃在舞台之上,不仅让泰山皮影戏走进千家万户,也让中国非遗被更多人关注。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宇琦 实习生 孟知艺
皮影戏中的绝活儿
一块白幕布,几尺平舞台。灯光照射之下,灵动的皮影上线翻飞,一边是节奏器乐叮当响,一边是艺人演唱出的故事情节。在电影、电视剧还未普及的年代,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皮影戏可谓是最受欢迎、最接地气的文娱形式。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在皮影戏表演中,极具特色的要数十不闲。这种表演形式难度极高,表演者需要“脑子想着词儿,口中唱着曲儿,手里舞着人儿,脚下踩着锤儿”。表演者需要把全身都调动起来,一人身兼数职,演奏8样器乐,再加上操纵影人和演唱,此为“十不闲”,也被称为“皮影独角戏”。
“在演出中,表演、操纵、伴奏、演唱、道白均由我一个人独立完成,五官和四肢乃至大脑都不闲着。别看我快80岁了,只要我能演得动,就要一直演下去。我特别希望年轻人能喜欢热爱传统文化。”范正安说道。如今,他依然活跃在泰山皮影戏的表演舞台上。
明代白话长篇历史小说《梼杌闲评》中就有关于泰山皮影的记载,其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泰山皮影传统表演技艺、皮影雕刻方法和口传剧本等经过代代传承保留至今。“我8岁拜泰山皮影大师刘玉峰为师学艺,泰山皮影中《石敢当战独角》等经典剧目便是由师父创作的。”范正安介绍。泰山皮影第五代传承人刘玉峰把主要的工作放在《泰山石敢当》系列剧的创作上,为推动泰山皮影戏地域文化品格和风格形成,确立其在泰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作出突出贡献。
在原有基础上,泰山皮影第六代传承人范正安广泛吸收西河大鼓、山东四板书等表演技艺,改进了表演所用的伴奏器乐,实现一人完成十不闲表演。这种形式成为皮影戏中的独门绝技。
传播泰山文化
“登泰山不看泰山皮影戏不成游也,不看影戏不知礼义。”泰山皮影戏历史悠久,根植于泰山的文化土壤,融美术、音乐、戏曲为一体。它是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山东极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被誉为“泰山文化活化石”。
皮影戏既称为“戏”,便是一种戏剧形式,演出时要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艺人操纵的影人是一位位演员,通过流行曲调唱出的便是一个个充满趣味的故事。幕前的观众看到的是翻飞的影人,幕后是范正安一人的舞台。在他的手下,各类人物角色惟妙惟肖地活动在光影舞台上,一人竟能演出千军万马的气魄。
在范正安的演出中,《泰山石敢当》系列颇具特色。其内容多取材自泰山故事和民间传说,描绘泰山石敢当降妖除魔,守护一方平安的事迹。石敢当不畏艰险,敢于担当,其精神特质充满魅力,如今依然广受欢迎。
“过去,表演皮影就是艺人混口饭吃的谋生手段,表演技巧、制作技艺都秘不外传。现在,我欢迎年轻人来看皮影,学皮影,看到大家喜欢泰山皮影,我就高兴。”范正安表示。为了将泰山皮影戏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2009年,已过花甲之年的范正安召回在中央美院毕业准备留京的儿子,自筹资金40余万元,在泰安市老县衙内创办泰山皮影艺术研究院、弄影轩小剧场。小剧场中,泰山皮影戏不断上演,当地百姓和各方游客均可以在此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与时代同频共振
在泰安当地,泰山皮影艺术研究院也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范正安的带领下,泰山皮影艺术研究院突破皮影演、研、制、学的产业环节,构建起完整产业链条,实现文化产业化。泰山皮影戏不仅融合影视表演和时尚元素推出一系列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主题宣传体验活动,还推出吸收时下流行语言的新剧目,通过积极创新和实践,成为讲好泰山故事、山东故事、中国故事的生动样本。
“酒香不怕巷子深”,范正安凭借高超的技艺,不仅征服了来小剧场看戏的观众,还让泰山皮影走上了世界的舞台。2010年,范正安受邀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出,“一个人就是一个剧团震撼了观众。2011年,泰山皮影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5年,当时苦练英语为美国观众演出一场英文版的《泰山石敢当》。两年后,我受邀访问德国,半个月时间走访10余个城市,当地观众也十分喜欢皮影戏,我不得不数次加场。”范正安回忆起曾经的演出经历,这项中国传统技艺正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
在范正安的带领下,泰山皮影艺术研究院不断探索新业态、新模式,走出了量变到质变的道路。2017年,泰山皮影戏馆在北京前门大街挂牌营业,同时还成为国内唯一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汇报工作的重点民营非遗项目。
近年来,泰山皮影体验馆在全国多地开花,百姓可以来这里看皮影戏,了解其发展历史,还能体验亲子皮影DIY制作。此外,利用泰山皮影元素,做出的美观又具有教育意义的皮影产品也广受喜爱。“我们也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做出年轻人喜欢的产品。”范正安表示。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宇琦 实习生 孟知艺
皮影戏中的绝活儿
一块白幕布,几尺平舞台。灯光照射之下,灵动的皮影上线翻飞,一边是节奏器乐叮当响,一边是艺人演唱出的故事情节。在电影、电视剧还未普及的年代,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皮影戏可谓是最受欢迎、最接地气的文娱形式。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在皮影戏表演中,极具特色的要数十不闲。这种表演形式难度极高,表演者需要“脑子想着词儿,口中唱着曲儿,手里舞着人儿,脚下踩着锤儿”。表演者需要把全身都调动起来,一人身兼数职,演奏8样器乐,再加上操纵影人和演唱,此为“十不闲”,也被称为“皮影独角戏”。
“在演出中,表演、操纵、伴奏、演唱、道白均由我一个人独立完成,五官和四肢乃至大脑都不闲着。别看我快80岁了,只要我能演得动,就要一直演下去。我特别希望年轻人能喜欢热爱传统文化。”范正安说道。如今,他依然活跃在泰山皮影戏的表演舞台上。
明代白话长篇历史小说《梼杌闲评》中就有关于泰山皮影的记载,其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泰山皮影传统表演技艺、皮影雕刻方法和口传剧本等经过代代传承保留至今。“我8岁拜泰山皮影大师刘玉峰为师学艺,泰山皮影中《石敢当战独角》等经典剧目便是由师父创作的。”范正安介绍。泰山皮影第五代传承人刘玉峰把主要的工作放在《泰山石敢当》系列剧的创作上,为推动泰山皮影戏地域文化品格和风格形成,确立其在泰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作出突出贡献。
在原有基础上,泰山皮影第六代传承人范正安广泛吸收西河大鼓、山东四板书等表演技艺,改进了表演所用的伴奏器乐,实现一人完成十不闲表演。这种形式成为皮影戏中的独门绝技。
传播泰山文化
“登泰山不看泰山皮影戏不成游也,不看影戏不知礼义。”泰山皮影戏历史悠久,根植于泰山的文化土壤,融美术、音乐、戏曲为一体。它是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山东极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被誉为“泰山文化活化石”。
皮影戏既称为“戏”,便是一种戏剧形式,演出时要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艺人操纵的影人是一位位演员,通过流行曲调唱出的便是一个个充满趣味的故事。幕前的观众看到的是翻飞的影人,幕后是范正安一人的舞台。在他的手下,各类人物角色惟妙惟肖地活动在光影舞台上,一人竟能演出千军万马的气魄。
在范正安的演出中,《泰山石敢当》系列颇具特色。其内容多取材自泰山故事和民间传说,描绘泰山石敢当降妖除魔,守护一方平安的事迹。石敢当不畏艰险,敢于担当,其精神特质充满魅力,如今依然广受欢迎。
“过去,表演皮影就是艺人混口饭吃的谋生手段,表演技巧、制作技艺都秘不外传。现在,我欢迎年轻人来看皮影,学皮影,看到大家喜欢泰山皮影,我就高兴。”范正安表示。为了将泰山皮影戏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2009年,已过花甲之年的范正安召回在中央美院毕业准备留京的儿子,自筹资金40余万元,在泰安市老县衙内创办泰山皮影艺术研究院、弄影轩小剧场。小剧场中,泰山皮影戏不断上演,当地百姓和各方游客均可以在此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与时代同频共振
在泰安当地,泰山皮影艺术研究院也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范正安的带领下,泰山皮影艺术研究院突破皮影演、研、制、学的产业环节,构建起完整产业链条,实现文化产业化。泰山皮影戏不仅融合影视表演和时尚元素推出一系列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主题宣传体验活动,还推出吸收时下流行语言的新剧目,通过积极创新和实践,成为讲好泰山故事、山东故事、中国故事的生动样本。
“酒香不怕巷子深”,范正安凭借高超的技艺,不仅征服了来小剧场看戏的观众,还让泰山皮影走上了世界的舞台。2010年,范正安受邀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出,“一个人就是一个剧团震撼了观众。2011年,泰山皮影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5年,当时苦练英语为美国观众演出一场英文版的《泰山石敢当》。两年后,我受邀访问德国,半个月时间走访10余个城市,当地观众也十分喜欢皮影戏,我不得不数次加场。”范正安回忆起曾经的演出经历,这项中国传统技艺正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
在范正安的带领下,泰山皮影艺术研究院不断探索新业态、新模式,走出了量变到质变的道路。2017年,泰山皮影戏馆在北京前门大街挂牌营业,同时还成为国内唯一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汇报工作的重点民营非遗项目。
近年来,泰山皮影体验馆在全国多地开花,百姓可以来这里看皮影戏,了解其发展历史,还能体验亲子皮影DIY制作。此外,利用泰山皮影元素,做出的美观又具有教育意义的皮影产品也广受喜爱。“我们也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做出年轻人喜欢的产品。”范正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