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区明水街道吕家村
抢抓明水古城机遇 撬动乡村文旅产业

吕家村整合空闲土地建造稻香渔歌生态露营地


露营地设置划船、钓鱼、采摘等项目

“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整片的草地上有帐篷、烧烤炉子、水塘和小河流。游客来到这里,可以烧烤、露营、钓鱼、划船……”稻香渔歌生态露营地的负责人焦玉军说。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了解到,济南市章丘区明水街道吕家村抢抓明水古城发展机遇,积极发展乡村文旅产业,整合空闲土地建造生态露营地,设置划船、钓鱼、采摘等项目,吸引年轻人来此消费,从而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刘佳宁
打造婚庆餐饮基地
记者注意到,吕家村里有许多承办婚礼庆典的专业公司和礼堂。与城市中的专业婚庆酒店一样,礼堂大都富丽堂皇,有以白色和水晶灯为主的西式礼堂,也有以红色和仿古摆件为元素的中式礼堂。每到一处,都有专业的婚庆司仪和销售人员引导介绍。据销售人员介绍,大多数礼堂都被预订到9月份了,现在只能排期等待。
在城郊的村子,为何能孕育出如此规模的专业婚庆市场?吕家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辉给出了答案。吕家村九龙锣鼓队久负盛名,踩高跷、踩芯子、玩龙灯,可上溯到晚清,历史悠久。每逢节假日、迎新春,明水城区内的庆典活动,不见其人便闻其声。吕家村新崛起的民间乐队已经走出章丘,走出济南,为婚庆、寿宴庆典,吕家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文艺村。
基于此种特色婚庆文化,吕家村利用紧邻绣江河、与古城一路之隔的区位优势,全面盘活资源资产,借势打造婚庆餐饮基地,目前已有本地4家品牌服务公司和6家农家乐落户吕家,每年为村集体增收70余万元,帮助110余名村民实现就业。“今年,我们计划打造婚庆产业一条街,引入婚庆行业的上下游产业,从而带动村集体发展,带领村民取得更高的经济收益。”王辉介绍。
引来旅游者达10万人次
除了蒸蒸日上的文旅产业,吕家村基层治理高效,文化生活丰富,环境整洁卫生,精神文明建设也呈现出了新面貌,生活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吕家村创作村歌“幸福吕家”,设计幸福吕家Logo,以歌曲的形式表达村民生活的幸福感,唱响乡村振兴的主旋律,在全村村民中乃至全区广为流传。去年,吕家村进一步加强为民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各类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文体广场)21处,供村民载歌载舞,强身健体。安装20台电脑,供村民上网学习和实现党员远程教育,购置1万多册图书,供村民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文化书屋全天开放,村民可以学政治、学科技,随时为大脑充电。
喜迎新春写春联翰墨飘香、庆“三八”文艺演出有声有色、重阳节敬老演出暖心暖情……吕家村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充分利用春节、端午、中秋、国庆等节日举办文艺晚会、农村戏曲、广场舞等活动,村民化身“民星”登台演出,为村民送上文化大餐,极大满足了农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年初“庆冬奥、冰墩墩、雪容融”网红打卡活动,带火了章丘乡村文化旅游,到章丘来打卡,成为春节假日旅游的最新选择,参与者达10万人次。
产业经营总收入达1500万元以上
记者走进吕家村,道路笔直宽广,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民居错落有致,特色农业大棚整齐有序……近年来,吕家村在发展过程中,变成了收入近千万元,每年给村民分红达到400多万元的美丽幸福村。
王辉介绍,吕家村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村里现有人口5460人,耕地1329亩。2020年,吕家村进行了土地流转,使土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以入股分红形式,筹措资金1100万元,在村北占地70亩,村南占地50亩,建起两处钢结构日温室精品种植园,建筑大棚面积52000平方米,主要用于种植各类反季节精品蔬菜瓜果、绿色植物等。项目总投资1100万元,投入运营后,每年可生产销售新鲜果蔬1.5万吨、绿色植物200万株,产业经营总收入可达到1500万元以上,打造集种植、旅游、采摘、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
据村民介绍,对土地流转的农户,一年按1600斤粮食,折合市场价格,一年一次兑现给农民。如此算来,村民发现土地流转比自种田合算,还极大减轻了劳动负担,无需种地就能定期分钱,还可以外出务工,使村民的收入得到了增加。
吕家村于2021年首次召开了股东分红大会,兑现分红承诺,制定分红方案,决定拿出占股本金8%的红利进行分红,使股东得到了实惠。“三变”改革不但壮大了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也取得了社会效益。精品采摘园给广大市民带来丰盛的果蔬,成为旅游者游完明水古城再游吕家的打卡景点。目前“三变”改革建成的两个精品园已成为明水街道乡村振兴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吸引周边村庄纷纷前来参观学习。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了解到,济南市章丘区明水街道吕家村抢抓明水古城发展机遇,积极发展乡村文旅产业,整合空闲土地建造生态露营地,设置划船、钓鱼、采摘等项目,吸引年轻人来此消费,从而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刘佳宁
打造婚庆餐饮基地
记者注意到,吕家村里有许多承办婚礼庆典的专业公司和礼堂。与城市中的专业婚庆酒店一样,礼堂大都富丽堂皇,有以白色和水晶灯为主的西式礼堂,也有以红色和仿古摆件为元素的中式礼堂。每到一处,都有专业的婚庆司仪和销售人员引导介绍。据销售人员介绍,大多数礼堂都被预订到9月份了,现在只能排期等待。
在城郊的村子,为何能孕育出如此规模的专业婚庆市场?吕家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辉给出了答案。吕家村九龙锣鼓队久负盛名,踩高跷、踩芯子、玩龙灯,可上溯到晚清,历史悠久。每逢节假日、迎新春,明水城区内的庆典活动,不见其人便闻其声。吕家村新崛起的民间乐队已经走出章丘,走出济南,为婚庆、寿宴庆典,吕家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文艺村。
基于此种特色婚庆文化,吕家村利用紧邻绣江河、与古城一路之隔的区位优势,全面盘活资源资产,借势打造婚庆餐饮基地,目前已有本地4家品牌服务公司和6家农家乐落户吕家,每年为村集体增收70余万元,帮助110余名村民实现就业。“今年,我们计划打造婚庆产业一条街,引入婚庆行业的上下游产业,从而带动村集体发展,带领村民取得更高的经济收益。”王辉介绍。
引来旅游者达10万人次
除了蒸蒸日上的文旅产业,吕家村基层治理高效,文化生活丰富,环境整洁卫生,精神文明建设也呈现出了新面貌,生活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吕家村创作村歌“幸福吕家”,设计幸福吕家Logo,以歌曲的形式表达村民生活的幸福感,唱响乡村振兴的主旋律,在全村村民中乃至全区广为流传。去年,吕家村进一步加强为民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各类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文体广场)21处,供村民载歌载舞,强身健体。安装20台电脑,供村民上网学习和实现党员远程教育,购置1万多册图书,供村民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文化书屋全天开放,村民可以学政治、学科技,随时为大脑充电。
喜迎新春写春联翰墨飘香、庆“三八”文艺演出有声有色、重阳节敬老演出暖心暖情……吕家村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充分利用春节、端午、中秋、国庆等节日举办文艺晚会、农村戏曲、广场舞等活动,村民化身“民星”登台演出,为村民送上文化大餐,极大满足了农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年初“庆冬奥、冰墩墩、雪容融”网红打卡活动,带火了章丘乡村文化旅游,到章丘来打卡,成为春节假日旅游的最新选择,参与者达10万人次。
产业经营总收入达1500万元以上
记者走进吕家村,道路笔直宽广,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民居错落有致,特色农业大棚整齐有序……近年来,吕家村在发展过程中,变成了收入近千万元,每年给村民分红达到400多万元的美丽幸福村。
王辉介绍,吕家村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村里现有人口5460人,耕地1329亩。2020年,吕家村进行了土地流转,使土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以入股分红形式,筹措资金1100万元,在村北占地70亩,村南占地50亩,建起两处钢结构日温室精品种植园,建筑大棚面积52000平方米,主要用于种植各类反季节精品蔬菜瓜果、绿色植物等。项目总投资1100万元,投入运营后,每年可生产销售新鲜果蔬1.5万吨、绿色植物200万株,产业经营总收入可达到1500万元以上,打造集种植、旅游、采摘、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
据村民介绍,对土地流转的农户,一年按1600斤粮食,折合市场价格,一年一次兑现给农民。如此算来,村民发现土地流转比自种田合算,还极大减轻了劳动负担,无需种地就能定期分钱,还可以外出务工,使村民的收入得到了增加。
吕家村于2021年首次召开了股东分红大会,兑现分红承诺,制定分红方案,决定拿出占股本金8%的红利进行分红,使股东得到了实惠。“三变”改革不但壮大了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也取得了社会效益。精品采摘园给广大市民带来丰盛的果蔬,成为旅游者游完明水古城再游吕家的打卡景点。目前“三变”改革建成的两个精品园已成为明水街道乡村振兴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吸引周边村庄纷纷前来参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