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抱着国徽去开庭

        穿过蜿蜒的乡村小路,济南市钢城区法院颜庄法庭的法官怀抱国徽,将庭审现场搬到当事人的家门口,对一起赡养案件进行调解,并于当天成功化解父子俩的矛盾。颜庄法庭庭长马蕾,也是这起赡养案件的承办法官,她最先提议采用“巡回审判”的方式,在当事人家中开庭审理该案。“巡回审判是人民法院的第一线,我们法官到田间地头,来到诉讼发生地,用他们听得懂、看得清、信得过的方式解决纠纷,才能真正做到服判息诉。”马蕾说。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晓迪

  有一种赡养,叫常回家看看

  赡养案件,有时不都是为了钱。现如今,老人已经不再要求子女“父母在,不远游”,只是希望子女每月甚至每年能拿出时间来表表孝心,当这种需求不能被满足时,老人们无奈之下只能诉诸法律,于是,关于“精神赡养”的诉讼接连出现。
  
  前不久颜庄法庭来了一位老人,他表示,自己和老伴均年近80岁,老两口膝下有两个孩子,但是家中老大自从两年前与自己闹了矛盾,就再也不上门了。“他不露面,我们一直见不着他,我老伴心里闷。她又常年卧床,也不能去大儿子家。我实在没办法,来法院告他,这样开庭的时候,我们就能见着他了。”老人表示,因为大儿子常年在外打工,本来见面机会就少,加之父子俩闹了矛盾,两年来大儿子再也没登过门。了解情况后,马蕾立刻联系了老人的大儿子,从大儿子的口中得知,自己的确也想家,但这两年工作忙碌,加之闹了矛盾感觉自己没脸再回家。考虑到老两口年事已高,行动不便,马蕾决定将庭审现场搬到老两口的家中,这样也能给大儿子回家创造一次机会。经过与双方当事人的沟通,老两口和大儿子均赞同这一做法。
  
  马蕾认为,基层法庭,最重要的就是服务基层人民群众,新时代人民法庭的工作要求就是要便于当事人诉讼;便于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高效地行使审判权;便于人民群众及时感受到公平正义。“我们要当面见见当事人,听听他们的想法。如果能到家中开庭,老人和孩子面对面解决问题是最好的。我们既要解决赡养问题,还要化解多年的积怨,让双发把各自的想法都说一说,吐露衷肠。”马蕾说。
  
  父子俩倾诉着各自心中多年的心结,让承办法官及现场的每个人探寻到了双方层层矛盾掩盖下的浓浓亲情。说到这起案子,马蕾团队的每一个人都非常动容,庭审从当天早上九点开始一直持续到下午一点多才结束。当大儿子看到卧床的母亲时,当即跪在母亲床前,老母亲一直紧握大儿子的双手,而一直到庭审结束,老母亲都没有撒手。老父亲对儿子这些年不露面的不满全部倒了出来,老两口要求,平时工作不忙的时候要勤往家跑,常回家看看。一次家门口的庭审,化解了父子俩的矛盾。结案后,马蕾会定期跟老两口联系,从老两口的口中得知,现在大儿子的工作换到了离家近的地方,现在每个月都能抽空回家看望他们。

  有一种执着,叫案结事了
  
  “不是每一起案子都适合巡回庭审,但是为了能够更多地了解案情,清楚当事人的诉求,真正做到案结事了,我们会有选择性地对特殊人群进行‘上门服务’。”马蕾表示,前不久自己团队接到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出借方是一对聋哑夫妇,但由于出借的这笔钱涉及“赌资”,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双方订立的民间借贷合同因违法而无效,而且出借人的这种民事权益系非法债务,无法受到法律的保护。
  
  钱要不回来,这对聋哑人夫妻又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一家人生活非常拮据,出借的这笔钱更是两人这些年的积蓄。为了能够解决现实问题,法官尝试从这个特殊的家庭入手,为聋哑人夫妻的孩子申请特殊保障。马蕾先是联系了当地民政部门,对方回复:由于这对夫妇都是聋哑人,属于一级残疾,因此他们的孩子属于事实无人抚养子女。根据相关规定,民政部门一个月可以给予夫妻俩的孩子一定补助。“而且每年过年以及孩子今后升入大学、考上研究生国家每年每月也会提供相应补助”。随后马蕾与民政部门沟通并亲自跑手续,把这个孩子成功划入事实无人抚养子女的行列,保障了这对聋哑人夫妇及其子女的生活问题。

  “民事案件不同于刑事案件,它需要法官多思维考虑,只需要那么点执着劲儿,就有可能给当事人解决很多问题。”马蕾表示,作为一名法官,首先保证自己有公平心、有良心,她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点。“随着年龄见长要守住自己的良心,才能在办案子的时候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去共情,而不是站在一个法官的角度居高临下,脑子里只想怎么快速结案。”马蕾说。

  案结相对简单,但要真正做到位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与当事人沟通,为他们疏解情绪。因此,马蕾团队的每一个人,都具备这样的能力:通晓熟读所有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实时跟进最新法律修正、修订,会沟通、善表达,调解群众纠纷,缓和家庭矛盾……“在我们眼里,它也许只是一件普通的案子,但在老百姓那里可能就是天大的事。所以,案结事了在我看来并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对待每一起案子都要做到全力以赴。”马蕾说。

  有一种庭审,叫家务事家里断
  
  “宁可法官多走路,不让百姓多跑腿”。有一种庭审,叫家务事家里断。变“坐堂审案”为“送法上门”,变的是审判地点,不变的是司法为民的初心。
  
  马蕾自2009年到钢城区法院,一直从事审判工作14年,相比之前的刑事审判工作,她认为民事审判更能得到锻炼,一桩桩民事案件背后都藏着一个个审判故事,有了这些“故事”傍身的她,给今后的审判工作增添了不少底气。“民事案件案由相对复杂,每个案子即便是案由相同,背后也有着不一样的故事。有些民事案件很难从法条中找到明确答案,这就要求法官要具备各方面能力,比如司法能力、社会人情的能力,总之经验丰富了,案子办起来也得心应手得多。”马蕾认为,有的民事案件虽小,但花费的时间却一点不少,不管什么样的民事案件,小到一个民间借贷或者是离婚案件,都需要团队中的每个人尽全力,需要与当事人共情,充分考虑当事人可能遇到什么情况或困难。因此,巡回庭审的方式会在接下来的审判工作中得到充分展现。据了解,下一步,钢城区法院将根据案件实际情况,灵活采取“巡回法庭”“上门办案”等新型审判方式,竭力减轻当事人诉累,及时有效化解纠纷,打通司法为民的“最后一公里”,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以实际行动展现新时代人民法院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