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标志事件

战略重器背后的奋斗精神
《全海深》作者:许晨臧 思佳
点击查看原图
        此时,已经从“向阳红09”船转到“探索一号”上来的深海所所长、航次领队刘心成、首席科学家包更生等人,与“海斗”号小组人员紧急会商,全面分析情况,一致认为:

  “决不能放弃宝贵的深渊试验机会!ARV小组要有信心,想办法,如果光纤模块不行,那就采取自治式潜水器(AUV)模式继续下潜,考验装备挺进万米深渊的能力。这正是体现‘宁冒风险,不当逃兵’的精神!”
  
  一番话如同万能钥匙,打开了ARV小组人员的心结。唐元贵他们鼓起了勇气,信心也上来了。连夜在甲板上精心准备测试,做好各种预案,在接下来的下潜中稳扎稳打、步步深入,依次达到8201米、9740米和9827米。最终,潜深突破了10310米和10767米,并且悬停了50多分钟,进行科学探测作业。

  “太好了!我们的海斗号突破一万米了!”

  “挑战者深渊,第一次有了中国元素!”
  
  人们一阵阵欢呼,互相击掌祝贺,特别是亲身研制自主式水下机器人的唐元贵团队成员,情不自禁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这次深渊考察历时52天,航行12000多公里,科考队通过自主遥控水下机器人、万米测深仪、水下滑翔机、着陆器、生物诱捕器和地震探测系统等多种设备,共有5次下潜深度达到了万米以上,海底地震仪布放深度超过7000米,箱式取样器采样深度超过9000米,获取了大量物理海洋、地球物理数据,以及水体、生物和沉积物样品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紧接着,在2017年1月至3月份,中科院深海所又组织了第二次深渊综合科考队,继续秉持“宁冒风险,不当逃兵”的深渊科考精神,把首次深渊科考中确立的“做实七千,挺进一万”的工作方针调整为“精打七千,实做一万”。一鼓作气,将“海斗”号水下机器人和“天涯”“万泉”“原位试验”号深渊着陆器等两类四型装备20次下潜万米以下深度,海底地震仪投放深度也超过万米并成功回收。
  
  这些潜次在世界的最深处附近获得了1200多升水样、120升经过原位化学实验培养的水样、330多个海底大生物样品、近4升海底沉积物样品、12小时高清视频和40小时的标清视频资料。利用自主研发的地震仪完成了两条万米级人工地震剖面测线,测线长度669公里,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成功获取万米级海洋人工地震剖面数据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