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那些消失的球队

        日前,中超准入名单公布,三级联赛共有8支球队未能获得准入资格,作为中国职业联赛的元老球队之一,广州城的停止运营,更是让人唏嘘。
  
  自联赛实行赛会制以来,观众远离球场,赛事关注度急转直下,近四年,球队退出早已不是稀罕事,没有运营压力的球队,简直屈指可数。陷入如此窘境,也侧面反映出中国足球目前职业化基础的薄弱,仅靠情怀活着,势必不是长久之计。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李伟强

  剧终的元老球队

  广州城队退出,中国足球无疑又少了一支元老球队。对于很多年轻球迷而言,对于广州城队的认知,印象大多停留在广州富力时代,与老牌豪门球队名号,似乎并无关联。
  
  不过,翻看历史,这支球队的前身,竟是中国职业联赛的发起者之一,实打实的元老球队。这支球队最早还要追溯到1994年,当时名为沈阳东北六药队,曾是甲A元年的参赛球队之一。2001年,金德集团入主,我们所熟知的沈阳金德足球俱乐部成立。六年之后,沈阳金德改为长沙金德,主场也顺势迁移至长沙。2011年,这支球队再度股权变更,外资收购球队,主场迁移深圳,更名为深圳凤凰足球俱乐部。
  
  好景不长,新东家运营不到半年,就因财政压力被迫转手,地产大鳄富力集团接手,广州富力队就此诞生。中超季军、挺进亚冠联赛、造就广州德比神话……这支球队的富力时代,无疑是辉煌的。期间不管怎样,仅从时间上来看,11年的运营,在诸多老东家之中,也能够拔得头筹。
  
  新赛季第一批清欠名单公布,广州城未能上榜,关于这支球队的未来,着实让人捏一把汗。随着广州城在第二批清欠名单中浮出水面,球迷紧绷的心,得到暂时放松。不过,准入名单的公布,也彻底

  解开谜团,宣判了这支球队的命运。3月29日,广州城队官宣,球队停止运营。
  
  至此,甲A元年的12支球队,现如今也仅存活山东泰山、北京国安、上海申花、广州队4支球队。
  
  打造一支百年俱乐部,相信是大多数俱乐部的建队初衷,甚至连最后交不出水电费,狼狈离场的河北队最初也是这么想的。殊不知,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差距,老牌球队的逐年减少,更是不断蚕食着中国足球的底蕴。或许,我们并不奢望中国职业足球短期能够像欧洲那样三辈相传,但不得不说,拥有一支稳定长久发展的球队,这不应成为一份奢望。

  远去的地产足球

  纵观中国足坛,以恒大集团为主的地产大鳄相继入主足球曾一度让人看到中国足球崛起的希望,而当金主们一哄而散之际,才彻底揭开这场虚假繁荣的面纱。
  
  进入2000年,随着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地产这一资本开始瞄准足球领域。众所周知,大连万达曾是最早进军足球领域的房企之一,但受当时不佳的大环境所致,大连万达并未支撑太长时间。直到2006年,杭州绿城和河南建业携手冲超成功,中国地产足球的格局才逐渐开始形成。彼时,具备房企背景的俱乐部还是少数,在不具备竞争力的情况下,各项投入还趋于相对稳定的局面。此后,随着恒大、富力、华夏幸福等房产大鳄入主足球,中国足球才彻底进入到了地产时代。据了解,鼎盛时期,中超16支球队中,仅两家俱乐部没有涉及地产行业。
  
  地产足球的兴起,中国足球的“金元时代”随之而来。广州恒大尤为典型,以一年7亿元人民币的巨额投入冠绝中超。要知道,广州恒大前身广州太阳神在甲A时代,一年500万元的开支,就足够俱乐部的正常运营。高昂的投入,大牌外援的加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职业足球的影响力,但同时,投入只进不出,久而久之,也就成为了吹弹可破的“泡沫”。
  
  从曾经的中超八冠王,到如今跌落神坛,降级中甲的悲惨命运,广州队的大起大落,无疑是地产足球发展的典型写照。当时投资力度与恒大比肩的富力、华夏幸福,终究没能逃过这场终极审判,退出职业足坛的命运,也让人唏嘘不已。
  
  从新赛季准入名单来看,曾经占据中国职业足球半壁江山的地产企业已陆续退场,转入国企化,或是一个新趋势。就拿新晋冠军武汉三镇来看,据了解,其背后的东家的构成,是由武汉国资委下属的多家国企所赞助,并且由武汉市体育局直接管辖。再者,上海申花,曾在上赛季因运营压力,闹出过风波,但目前随着绿地集团的退出,久事集团的入主,也让这支老牌强队注入了国企基因。此外,像山东泰山、上海海港、长春亚泰、天津津门虎、沧州雄狮、浙江队等,其背后的投资商,都具备国企背景。

  打破重来,未必坏事

  风浪越大,鱼越贵。近些年,中国足球无疑身处惊涛骇浪之中。当我们回头思考,在如此的环境之下,是否也是一次筛选真正符合联赛标准球队的一次机会?
  
  关于中国足球,我们似乎总在抱怨,为何一年不如一年,总是在变化,却始终在原地踏步。就像近些年,在大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足协先是出台中性名政策,之后又在上赛季中超联赛实行扩军政策,这些政策的初衷是为了让中国足球打破束缚,走向一个良性的、可循环之路。但是,政策的实施毕竟还是要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实效。
  
  新赛季,扩军政策暂告一段落,三级联赛重回16队时代。联赛规模的缩减,看似是与国际扩军大环境背道而驰,但或许,这才是中国足球走向务实的一次开始。就像破产的地产足球,这些队伍几乎都是在鼎盛时期疯狂投入,签约大牌外援、教练员,目的仅为当时所需,眼光并未向长远考虑,入不敷出,背后金主一旦“断粮”,球队薄弱的运营能力,也就不堪一击。往好的一面来看,经过这些年联赛的波折,一定程度上做出筛选,从而检验了现有球队的生存能力。
  
  陕西长安竞技解散,曾经的中乙上座率之冠,就算推出了套票预售的方式自救,也无济于事,球迷最终也只能用泪光送别球队……悲伤的情绪涌上心头,或许,我们是时候开始反省,中国足球不能再只靠情怀而活,如何蹚出一条职业化之路,已不能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