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莒南,高乡

点击查看原图
百草权舆,春光融融,最美是家乡
点击查看原图
今年早春,高乡书院落成本版图片均由高乡书院提供
点击查看原图
        ◎文/赵德发

  山东莒南县城,过去叫十字路,我七岁那年第一次去。爷爷要看望在县城工作的二儿子,把他的大孙子带上了。他赶着一头驴,驮篮的一头装着我,另一头装着刚收下的地瓜和花生。四十里路走完,县城到了。我这看那看,眼睛一亮,指着路边的建筑物大喊:“楼!楼!”我早听大人讲过,屋上还有屋,那就是楼。我看到的那间大屋,屋顶上就有一间小屋。爷爷哈哈大笑:“那不是楼,是伙房的透气窗户。十字路没有楼,临沂才有。”自作聪明的我,往驮篮里缩了又缩,羞窘不堪。

  到二叔家住下,爷爷带我逛街,逛着逛着,他说去看看戏楼。我问爷爷,你不是说十字路没有楼吗?他说,那是唱戏的楼,不能住人。我随他走进一所小学,果然看见一个高台,台上只有一堵墙和几根大柱子。戏楼虽然破旧,但楼顶很好看,四个檐角垂下来又翘上去,都挂着铃铛,风一吹叮当响。爷爷说,过去到了关公老爷过生日那天,这里都要唱大戏。我问:“关公坐在下边听?”爷爷把头一摇:“他能跟老百姓坐在一块?他在北边的大殿里,那个大殿已经拆了。”

  祖孙俩站在戏楼上,居高临下看县城。爷爷指指点点,说这里叫十字路,因为城里有一横一竖两条大路,还因为从这里东去安东卫,西去临沂,南去青口(江苏赣榆县城),北去莒县城,都是一百一十里。爷爷早年赶着骡子做生意,走过许多地方。我不知道一百一十里有多远,但我想到十字路竟然是很大一块地方的中心,自豪感油然而生。

  过了十年,我在老戏楼旁边的一间教室里扯开嗓子高唱。那时我已当上民办教师,在县师范音乐班参加培训,结业前到这所小学实习。我用脚踏风琴伴奏,把刚刚流行的《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歌教给学生。那些学生多是城镇户口,高我一等,所以我上课时有自卑心理,十分紧张。上完这堂课没几天,我回到本村小学继续担任民办教师,但我一直想着十字路,忘不了在那里见识的一切。

  又过了十年,我被调到县委办公室担任秘书,在十字路安下户口。这时的莒南县城已经繁华多了,有好多楼房出现。我住在县招待所的一间平房里,发现大院东南角有一座二层小楼,幽静宜人。听别人讲,这是1976年建的。因为莒南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有厉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沟三个村被毛主席批示过,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新西兰进步作家、记者路易·艾黎先生也要来考察。外宾将至,县里准备隆重接待,突击建造了这座小楼。

  招待所旁边是电影院、“一零”(县百货公司第一零售店)、图书馆、新华书店等等,每天都是车水马龙。有一天我出门左拐,到了电影院门前小广场,突然看到一个零食摊位上打出了一条红布横幅,上写一行大字:“这里虽然比不上北京王府井大街但也差不了多少”。我很吃惊,觉得这个摊主的自豪感有点过头,但我人微言轻,不好意思上前劝阻。两天后,横幅不见了,不知是谁出面,让摊主明白了县城与首都的真正差距。

  我上班是在楼上,三年后宿舍也搬到楼上,那是在县委大院东边建起的一座四层宿舍楼。我分到两室一厅,使用面积43平方米。有意思的是,负责建设宿舍楼的领导,在楼下为各家各户建起了鸡窝,大家每天凌晨听雄鸡高唱,白天有空就去喂鸡、拾鸡蛋。现在想想,1985年前后,县城干部宿舍还保留着农家生活传统,耐人寻味。

  1988年春天,早已迷上文学创作的我决定转行,报考山东大学作家班。领导很支持,让我考前一个月不再上班,专心备考。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骑着自行车,到县城东面的赤眉山上看书。休息时,我瞅瞅身边的春花,望望山下的县城,既深深留恋我从小向往的十字路,又期冀我的文学梦想早日开花。终于,我在夏天等来通知,在秋天离开了这里的工作岗位。

  我在山大学习两年,毕业后去了海边的日照市,把家也搬到那里。但我每次回老家都经过十字路,而且经常到那里走亲访友,看到了县城的种种变化。三十年下去,原来繁华的地方继续繁华,而且随着县城像摊煎饼一样不断外扩,新的繁华区域陆续出现。尤其是北城新区,鸡龙河两岸风景如画,高楼林立。而过去通往四个方向各是一百一十里的大路,早已成为高等级公路,但是车与人大多被分流到县境内的高铁与高速公路上了。

  北城新区东边五公里有座娘娘山,山前建起一处田园综合体,董事长杜凤海和总经理李东邀我过去看看。我徜徉其中,只见满目葱绿,处处生机,一些文化设施初具规模。他们指点着不远处的河边平地,说那里曾经出土一尊西汉时期的青铜鼎,是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我立即想起,西汉时此地为高乡县治,历史悠久。他们还说,想建一座书院,请我当院长。我早想为家乡的文化建设做点事情,就答应下来,并为书院起名为“高乡书院”。随后,我请中国作协副主席张炜先生和莒南籍著名作家厉彦林先生担任名誉院长,请王立胜、何中华、郭晓东等一批莒南籍文化名人担任顾问,他们都欣然应允。莒南县的领导们得知此事,也大力支持,提供了各种方便。

  2023年的早春二月,高乡书院举行落成典礼,几百人聚集于娘娘山前,共襄盛事。在随后举办的第一届高乡论坛上,张炜先生以他创办万松浦书院的历程与经验,讲了建设现代书院的重要意义,借用屈原讲的“内美”二字,希望高乡书院守住“内美”,努力传承中华文化,办出成果,办出特色。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黄发有先生和其他专家,也对办好书院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

  听着他们的殷切叮嘱,我想,家乡建起这座书院,接续高乡千年文脉,助力莒南文化事业,这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我虽不才,亦须勉力为之。

  此时,外面百草权舆,春光融融。

  [作家简介]

  赵德发,1955年生,莒南人,山东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日照市文联原主席,高乡书院院长。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君子梦》《青烟或白雾》《双手合十》《乾道坤道》《人类世》《经山海》 和长篇纪实文学《白老虎》《1970年代,我的乡村教师生涯》《学海之鲸》《黄海传》等,出版有12卷《赵德发文集》。曾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人民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奖·优秀作家贡献奖、齐鲁文学奖、泰山文艺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