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老兵荒山植树二十年 石头山如今花开满山

绿了荒山 白了头发

经过孙明月二十载的耕耘付出,昔日的“石头山”已是生机盎然
点击查看原图
        孙明月今年73岁,在朱马山待了20年,不为别的,就是种树。为了种树,他挖石移土,把漏斗般的山填满了;为了种树,他开车调水,打了九眼井,修了一座上千立方米的蓄水池;为了种树,他双膝磨损严重,年年打七八回封闭针,为了种树,他负债百余万仍乐此不疲。
  
  如今,这里一年常绿,四季开花,成了莱州市沙河镇第一座被绿化的荒山。望着人来人往的朱马山,孙明月笑了,“这座山终于被我养‘活’了。”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郑芷南 张淑婷 发自烟台莱州

  “想让山变回去”

  沿朱马村主干道一直向东,路边绿油油的麦苗逐渐变成松柏,水泥路被山路替代。人越来越少,再往上走,只剩大片大片的杏花向阳开放。孙明月住在松树环绕的半山腰,门前有两只狗,还有大片鲜红的海棠。
  
  自从退休,他就从城里搬到这儿来了。“老家的山成了荒山,看了让人心疼。”孙明月出生于1950年,从小在朱马村长大,一家人普普通通,靠务农种地为生。“那时候朱马山还不荒芜,大家在山上种地瓜、花生,隔不远也有几棵树,一到夏天绿油油的,很喜人。”回想起小时候,孙明月眼里带笑,“我们去山上玩,捉蚂蚱、蟋蟀,有时候也玩捉迷藏,到了饭点,再捡一堆干草回家生火做饭。在我眼里,山是朋友,是依靠,是家的象征。”
  
  1969年,孙明月应征入伍,成了一名海军。回家的机会不多,他每次都去登山望远。“站在那就觉得亲切,往下看是大片大片的麦田,风一吹就像海浪一样,特别美。”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他总喜欢往山上跑,一待就是一个小时。
  
  后来,孙明月从部队转业到莱州市地税局工作。年中放假的时候,孙明月偶尔也会带妻子孩子回老家,但他发现,小时候的山变了——种粮食的地荒了,山路没了,杂草丛生,少有人来。“那时候我就想来种树。”孙明月说,“不为别的,就想让山变回去,让它绿起来,活起来。”

  “种树真难”

  退休的时候,孙明月不顾众人反对,一个人搬来山下住。

  “他们都觉得我疯了,战友跟我说,‘你想想,当年我们入伍以后就再也没干过农活,农林队来这里种树都没种活,你一个外行能行?现在你有退休金,在家享福多好啊,如果跑到山上去,谁照顾你?’”孙明月却说,“我当过兵,不用别人照顾。”
  
  他一个人找来拖拉机,一个人买树苗,一个人去山上挖坑种树……夏天38度的高温,几乎让他中暑。“种树太难了,我本来以为浇水、施肥、驱虫就能把树种好,但我还是低估了难度。”孙明月说,“莱州春季干旱严重,很少下雨,而树苗恰好在这时候发芽,如果浇水晚了,树苗很快就会旱死。”第一年种树,因为没有经验,树苗死了将近一半,孙明月蹲在山顶,心疼地直流眼泪。

  “后来我雇了几个人开着拖拉机运水浇树,但效果也不好。朱马山就像个盖布的漏斗,表面是土,下面全是石头,即使浇了水,也会漏下去,树苗还是会干死。”孙明月说,“这时我才明白想把荒山种‘活’有多难。”
  
  接连几次打击,孙明月有点想打退堂鼓。“一直投钱,却看不见效果,感觉像个无底洞。”孙明月想起那段艰难时光,眼里噙满眼泪,“幸亏我的战友、朋友和家人站出来支持我。他们借给我钱,相继凑了上百万元。他们还帮我找专家,前后联系了好几个地质队。他们给我买补品、风湿药、止疼药送来……就这样走到了现在。”
  
  孙明月告诉记者,这些年,他为了解决漏水,挖石移土,花了十多年才把山“填满”。为了解决缺水,孙明月在山上打了9眼井,最深的到了280米。但由于当地干旱,只有两眼井的出水量达到了10立方米。为此,孙明月又自费在山顶建了一个上千立方米的蓄水池。孙明月说,仅此一项就花费六十余万元。

  朱马山绿起来了

  孙明月站在山顶,一手扶着槐树,一手叉着腰。“像这样一棵树,从插苗到长大,至少要十七八年。”他说,“种上以后还要浇水、施肥、防虫,成本不高,但花费的精力却是无限的。”
  
  如今春暖花开,朱马山西边四十多亩的杏花全开了,香气弥漫,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去打卡。孙明月告诉记者,“现在一到周末,山上游人如织,大家都来拍照打卡,到处都是欢声笑语,可热闹了!”

  “因为种树,他们还给我颁过奖。”说到这里,孙明月有些不好意思,他指着桌子上的奖杯说,“2016年,我被评为莱州市道德之星,2017年,我又被评为了烟台好人。”
  
  然而,少有人知道,这几年孙明月的身体越来越不好,他双膝的半月板严重磨损,每年都要打七八次封闭针,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做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了。孙明月说,“为了种树,我到现在还欠着朋友七十多万元。不过没关系,只要朱马山绿起来,就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