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娘家”

战略重器背后的奋斗精神
《全海深》作者:许晨臧思佳
点击查看原图
        这是每一次“蛟龙”出征都要例行的程序。因为她的“娘家”就在702所的水下工程实验车间里,从最初划在图纸上的一点一线,到一个个零配件组装到框架里,都是由总设计师徐芑南领导下的工程技术人员一步步“立”起来的。就像一个小小的胚胎,在母亲的怀抱里,依赖点滴心血孕育成形、茁壮成长。每一次出海试验之后,再回到这里休整补充,等待下一次远航。
  
  按照大洋协会的安排,我早就计划专程前来无锡702所参观采访。是啊,要想写好“蛟龙”号,不亲眼看一看她的诞生地,不亲身体味一下“娘家”的气息,怎么行呢?正好接“蛟龙”号回家的车队来了,我立即决定跟随他们前往702所。总指挥刘峰和临时党委书记刘心成得知了我的想法,面露赞许之意:“许老师太敬业了!在海上熬了这么多天,不先回家歇息一下,马上就进入新的采访啊?”
  
  “呵呵,主要是你们的敬业精神感动了我,抓紧时间多了解些情况。要不然,回到青岛还得再返回无锡,那就多跑一趟,没必要。”
  
  在他们的细心安排下,我提前整理好行李箱,跟随前来迎接“蛟龙”号的副总设计师胡震,乘车来到了当年“7000米载人潜水器”项目的大本营。现任702所水下工程室主任的胡震,也是一位培育“蛟龙”成长的功臣之一。本年度试验性应用航次,他指导出来的学生完全胜任了,就不再随同出海。可“蛟龙”号的出征与返航,他都是要在第一时间送行与迎接,亲自指挥着装卸工人小心翼翼地吊装潜水器。
  
  当天下午,我们的车驶进了702研究所的大门。一排长方形的灰白色建筑群赫然矗立,中间一条长长的镶嵌着浅蓝色玻璃窗的走廊连接,宛如巨大的轮船造型,墙体上标记有中船重工图标和“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字样,背后是一道青翠欲滴的山峦。胡震主任告诉我:“这是我们所无锡滨湖区的新址,依山而建的。总装‘蛟龙’号的车间就在办公楼后边。”
  
  “好啊,那我先去看看吧!”作为一名报告文学作家,我来到心仪已久的现场,如同探矿者发现了矿苗一样,十分兴奋,恨不得马上亲临其境。
  
  “用不着那么急,所里安排了。明天派人陪同你参观,联系采访。今天王飞局长也来所里视察工作了,晚上翁所长请你们一起吃饭。”

  “太好了!我正好都采访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