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简妙解“三棵树” 陵城标新“枫桥花”

社区服务站


走访中的网格员

从“信访大厅建在县委大院”到“大厅在大院、干群面对面、问题不出县”,再到“为民服务不止步、全域治理不缺位、问题风险不外溢”,十多年来,德州市陵城区探索了一条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枫桥经验“陵县模式”。
2022年,在陵城区,由村(社区)上行至乡镇(街道)矛盾纠纷数量同比下降28%,由乡镇(街道)上行至区的矛盾数量同比下降40%,大量矛盾就地得到解决。2022年,陵城区荣获“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区”称号。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远 实习生 陈子航
纠纷
从村民被伐了三棵树说起
“因为多伐了三棵树,邻里之间有了矛盾,找谁说理去?”德州市陵城区安德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邓从新给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讲了这样一个小纠纷。
来龙去脉是这样的:去年秋天,就在安德街道下辖的一个村庄,一位村民打算卖树,喊了伐树的商贩来看。“这一片是我的树,就这些。”点了数,交待完,村民就回家了。在农村,林地都挨着,有些地边界并不是特别直。不知怎的,伐树的人就把邻居家的三棵树也伐了。邻居骑车经过,看到自家树少了三棵,就去找卖树的村民讨要说法。卖树村民一听,就说不是自己的责任,他已经给伐树的交代清楚了。伐树的就说,自己是按照卖树人的要求干的。
“被伐了三棵树,反而找不到人来担责任。因为这个事,邻里之间很不和谐。村里将问题反映给我们,我们就派调解员去了,讲情讲理讲法,首先明确了卖树村民负有赔偿责任。此后,又让卖树的和伐树人进行了协商。”邓从新说,这个事情就这样解决了。
邓从新对这件事记忆犹新,因为这是2022年9月,安德街道“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成立之初就碰到的事情。
邓从新拥有多年基层工作经验,在他眼里,邻里纠纷、财产分割、征地补偿等方方面面的很多社会小问题不解决好,就可能会对社会的安全稳定造成危害,“我们成立‘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就是将社会上的种种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
缩影
让老百姓身心舒畅
走进安德街道“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就像走进一家医院。
中心门口是一个总服务台,像是医院大厅里的护士站。台子上方悬挂着的牌子上写着“信访接待”“网格管理”“市民投诉”“司法行政站”等字样。服务台一侧有一个个办公室,上面挂着“综治办”“法律服务室”等牌子,像是医院里的各个科室,甚至一处科室的牌子上写着“老孙说理办公室”。
“按照县里一镇一街一品牌的要求,我们也打造了自己的品牌。我们的品牌叫‘安德家’,咱山东方言就是‘俺的家’嘛。”邓从新说,“干部群众都是一家人。群众来了可以畅所欲言,不用顾忌。”
据邓从新介绍,安德街道“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设有综治办、网格办、司法所、信访办等6个常驻部门,还有物业办、国土所等3个轮驻部门,形成了基层矛盾纠纷化解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一体化联动的全链条服务。
“群众来了,可以到相应窗口反映诉求。”邓从新说,他们创新一个名为“三三制”的工作模式,“群众反映问题,能够解答或解决的立即办理,不能立即处理的,三个小时之内一定转办到与问题相关的部门。合理的诉求,三天之内必须解决。不合理的诉求要给反映诉求的群众做出合理解释。”
登记、受理、解决、反馈,就这样,安德街道“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形成了“首问负责”“协调联动”“闭环管理”的机制。
据邓从新介绍,如果群众反映的问题,单个部门解决不了,街道就会有相关负责人召集联席会议,联合办公,形成合力,“如果我们街道这个层面解决不了的,我们就会给区里反映。”
历程
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走访发现,安德街道“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只是陵城区乃至德州市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缩影。
据德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彭小毛介绍,针对矛盾纠纷呈现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等新特点,德州市将综治、矛盾纠纷调处、信访接待、诉讼服务、公共法律服务等中心,成建制入驻同级“一站式”矛调中心,汇聚部门协作“一平台”、整合多元解纷“一张网”,打造1个市级、12个县级和134个乡镇(街道)级“一站式”矛调中心。
此外,德州市在村(社区)广泛设立调解室,构建以市、县、乡、村四级纵向体系和部门、群团、社会组织横向体系为支撑的社会治理多元联动机制,做到群众诉求“前端”一站式受理、“中端”一键式分流、“后端”一揽子调处,全市矛盾纠纷化解率连续3年保持在99.5%以上。
“走进一个门、事务全办清。”据彭小毛介绍,德州市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是从“陵县模式”发展而来。
陵城区是山东省德州市辖区,地处鲁西北平原,原为陵县。2014年10月,撤陵县设立德州市陵城区。2009年之前,随着社会发展,陵县企业改制、征地拆迁等社会矛盾出现。2009年8月,陵县在县委院内建起了2000平方米的信访大厅,县委大院门口不设岗、不登记,群众上访无需登记可以自由出入。
“信访大厅建在县委大院”收效良好。在此基础上,2012年2月,陵县推出了县委委员联系片区制度,党员干部带头主动到群众中间“寻访”。每月1日、15日按时到片区走访,有问题解决问题,没问题拉个家常。自2013年2月份开始,陵县又推出了“三包一联”全体党员干部联系服务全体群众新举措,变部分领导干部“走访”到全体党员干部“走访”,县委常委、县委委员、机关干部、党员四级联动,实现所有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并形成了“大厅在大院、干群面对面、问题不出县”。
2022年,陵城区成功创建“全国信访示范区”。
法治
依法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
“基层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依法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才能真正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据陵城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强介绍,陵城区一直坚持依法做决策,依法解决矛盾纠纷。为此,陵城区统筹整合公安派出所、社区警务站、司法所、人民法庭等基层治理资源,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切的公共安全、权益保障、公平正义等问题。以乡镇综治中心为依托,整合村居法律顾问、“五老”、信访干部、派出所民警、人民调解员、村居工作人员和心理咨询师等多方资源,集法律宣传、矛盾排查调解、治安巡防等职责于一体,实现法治服务从“孤军奋战”转变为“多方联动、共同攻关”,打造“全覆盖”法治服务网络。
陵城区安德街道就重点打造了“公调对接”“依法治街”两个平台。“我们还引入了法律服务,邀请安德法律服务所主任孙德友加入,成立了‘老孙说理’办公室,村民之间的伐树矛盾就是我们的调解员孙德友调解的。”据安德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邓从新介绍,孙德友是镇上司法所的退休干部,有法律基础,也善于“用群众的语言来解决群众的问题”,认识他的人都亲切称他为“老孙”。
“哪里有矛盾,就在哪里解决。”邓从新又给记者举了一个“老孙”依法调解的例子。这是一起辖区内因拆迁补偿分割,一家人闹起矛盾的事情。
“一套老人遗留的房子面临拆迁。老人当时已经去世了。老人的孙子说,房子是爷爷留给他的。院里的一处房子是他叔叔出资盖的,叔叔也想参与补偿分割。为此,侄子和叔叔互不相让,矛盾长时间化解不了。”邓从新说,为化解矛盾,当时村里还有老孙一起找到这家人,老孙从继承法以及乡土人情等进行摆事实讲道理,最终让叔侄俩就补偿问题达成一致,和好如初。
据邓从新介绍,每年通过孙德友达成调解协议的矛盾纠纷,有50起。此外,他还介绍说,通过完善“依法治街”平台,安德街道“一站式”矛调中心以司法所为基点,通过网格化管理,将依法治街网络延伸至社区、村居、企业,广泛开展了普法宣传和法律帮扶。
2022年,在陵城区,由村(社区)上行至乡镇(街道)矛盾纠纷数量同比下降28%,由乡镇(街道)上行至区的矛盾数量同比下降40%,大量矛盾就地得到解决。2022年,陵城区荣获“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区”称号。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远 实习生 陈子航
纠纷
从村民被伐了三棵树说起
“因为多伐了三棵树,邻里之间有了矛盾,找谁说理去?”德州市陵城区安德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邓从新给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讲了这样一个小纠纷。
来龙去脉是这样的:去年秋天,就在安德街道下辖的一个村庄,一位村民打算卖树,喊了伐树的商贩来看。“这一片是我的树,就这些。”点了数,交待完,村民就回家了。在农村,林地都挨着,有些地边界并不是特别直。不知怎的,伐树的人就把邻居家的三棵树也伐了。邻居骑车经过,看到自家树少了三棵,就去找卖树的村民讨要说法。卖树村民一听,就说不是自己的责任,他已经给伐树的交代清楚了。伐树的就说,自己是按照卖树人的要求干的。
“被伐了三棵树,反而找不到人来担责任。因为这个事,邻里之间很不和谐。村里将问题反映给我们,我们就派调解员去了,讲情讲理讲法,首先明确了卖树村民负有赔偿责任。此后,又让卖树的和伐树人进行了协商。”邓从新说,这个事情就这样解决了。
邓从新对这件事记忆犹新,因为这是2022年9月,安德街道“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成立之初就碰到的事情。
邓从新拥有多年基层工作经验,在他眼里,邻里纠纷、财产分割、征地补偿等方方面面的很多社会小问题不解决好,就可能会对社会的安全稳定造成危害,“我们成立‘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就是将社会上的种种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
缩影
让老百姓身心舒畅
走进安德街道“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就像走进一家医院。
中心门口是一个总服务台,像是医院大厅里的护士站。台子上方悬挂着的牌子上写着“信访接待”“网格管理”“市民投诉”“司法行政站”等字样。服务台一侧有一个个办公室,上面挂着“综治办”“法律服务室”等牌子,像是医院里的各个科室,甚至一处科室的牌子上写着“老孙说理办公室”。
“按照县里一镇一街一品牌的要求,我们也打造了自己的品牌。我们的品牌叫‘安德家’,咱山东方言就是‘俺的家’嘛。”邓从新说,“干部群众都是一家人。群众来了可以畅所欲言,不用顾忌。”
据邓从新介绍,安德街道“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设有综治办、网格办、司法所、信访办等6个常驻部门,还有物业办、国土所等3个轮驻部门,形成了基层矛盾纠纷化解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一体化联动的全链条服务。
“群众来了,可以到相应窗口反映诉求。”邓从新说,他们创新一个名为“三三制”的工作模式,“群众反映问题,能够解答或解决的立即办理,不能立即处理的,三个小时之内一定转办到与问题相关的部门。合理的诉求,三天之内必须解决。不合理的诉求要给反映诉求的群众做出合理解释。”
登记、受理、解决、反馈,就这样,安德街道“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形成了“首问负责”“协调联动”“闭环管理”的机制。
据邓从新介绍,如果群众反映的问题,单个部门解决不了,街道就会有相关负责人召集联席会议,联合办公,形成合力,“如果我们街道这个层面解决不了的,我们就会给区里反映。”
历程
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走访发现,安德街道“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只是陵城区乃至德州市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缩影。
据德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彭小毛介绍,针对矛盾纠纷呈现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等新特点,德州市将综治、矛盾纠纷调处、信访接待、诉讼服务、公共法律服务等中心,成建制入驻同级“一站式”矛调中心,汇聚部门协作“一平台”、整合多元解纷“一张网”,打造1个市级、12个县级和134个乡镇(街道)级“一站式”矛调中心。
此外,德州市在村(社区)广泛设立调解室,构建以市、县、乡、村四级纵向体系和部门、群团、社会组织横向体系为支撑的社会治理多元联动机制,做到群众诉求“前端”一站式受理、“中端”一键式分流、“后端”一揽子调处,全市矛盾纠纷化解率连续3年保持在99.5%以上。
“走进一个门、事务全办清。”据彭小毛介绍,德州市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是从“陵县模式”发展而来。
陵城区是山东省德州市辖区,地处鲁西北平原,原为陵县。2014年10月,撤陵县设立德州市陵城区。2009年之前,随着社会发展,陵县企业改制、征地拆迁等社会矛盾出现。2009年8月,陵县在县委院内建起了2000平方米的信访大厅,县委大院门口不设岗、不登记,群众上访无需登记可以自由出入。
“信访大厅建在县委大院”收效良好。在此基础上,2012年2月,陵县推出了县委委员联系片区制度,党员干部带头主动到群众中间“寻访”。每月1日、15日按时到片区走访,有问题解决问题,没问题拉个家常。自2013年2月份开始,陵县又推出了“三包一联”全体党员干部联系服务全体群众新举措,变部分领导干部“走访”到全体党员干部“走访”,县委常委、县委委员、机关干部、党员四级联动,实现所有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并形成了“大厅在大院、干群面对面、问题不出县”。
2022年,陵城区成功创建“全国信访示范区”。
法治
依法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
“基层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依法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才能真正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据陵城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强介绍,陵城区一直坚持依法做决策,依法解决矛盾纠纷。为此,陵城区统筹整合公安派出所、社区警务站、司法所、人民法庭等基层治理资源,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切的公共安全、权益保障、公平正义等问题。以乡镇综治中心为依托,整合村居法律顾问、“五老”、信访干部、派出所民警、人民调解员、村居工作人员和心理咨询师等多方资源,集法律宣传、矛盾排查调解、治安巡防等职责于一体,实现法治服务从“孤军奋战”转变为“多方联动、共同攻关”,打造“全覆盖”法治服务网络。
陵城区安德街道就重点打造了“公调对接”“依法治街”两个平台。“我们还引入了法律服务,邀请安德法律服务所主任孙德友加入,成立了‘老孙说理’办公室,村民之间的伐树矛盾就是我们的调解员孙德友调解的。”据安德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邓从新介绍,孙德友是镇上司法所的退休干部,有法律基础,也善于“用群众的语言来解决群众的问题”,认识他的人都亲切称他为“老孙”。
“哪里有矛盾,就在哪里解决。”邓从新又给记者举了一个“老孙”依法调解的例子。这是一起辖区内因拆迁补偿分割,一家人闹起矛盾的事情。
“一套老人遗留的房子面临拆迁。老人当时已经去世了。老人的孙子说,房子是爷爷留给他的。院里的一处房子是他叔叔出资盖的,叔叔也想参与补偿分割。为此,侄子和叔叔互不相让,矛盾长时间化解不了。”邓从新说,为化解矛盾,当时村里还有老孙一起找到这家人,老孙从继承法以及乡土人情等进行摆事实讲道理,最终让叔侄俩就补偿问题达成一致,和好如初。
据邓从新介绍,每年通过孙德友达成调解协议的矛盾纠纷,有50起。此外,他还介绍说,通过完善“依法治街”平台,安德街道“一站式”矛调中心以司法所为基点,通过网格化管理,将依法治街网络延伸至社区、村居、企业,广泛开展了普法宣传和法律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