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阴县东阿镇南坛村规模化种植粮食,蹚出产业振兴新路子
“订单”蔬菜不愁销

南坛村建设了占地30多亩的十个冬暖式高标准大棚

走进济南市平阴县东阿镇南坛村,平整干净的柏油路、色泽分明的乡村彩绘、别具一格的口袋公园、错落有致的农舍小院……组成一幅宜居秀美的乡村图。初春时节,南坛村的蔬菜大棚里一片繁忙景象,人们正在覆盖地膜、浇水施肥,大棚里一排排健壮整齐、叶色嫩绿的辣椒苗和西红柿苗长势喜人。近年来,南坛村通过党支部领办,成立浪溪河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规模化种粮和订单式蔬菜相结合的方式,走出产业增效、集体增收的发展新路子,探索形成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运营、群众参与收益的良好局面。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刘佳宁
规模化粮食种植
盘活荒地资源
“2021年6月以前,南坛村土地经营分散,有的以低价承包给群众,有的被村民种上树,有的被撂荒,并没有给村集体带来多少增收。”新一届村“两委”换届后,如何提升村集体经济,让土地发挥最大效益,让群众受益,成为党支部书记刘传法及“两委”一班人要做的头等大事。刘传法介绍,村“两委”决定从村集体土地上做文章,把群众手中的土地集中起来,将撂荒的土地利用起来。村里集中整理连片的土地。因为几处老房子导致土地高低不平,布满石头,仅土地整理费就达10万元。
考虑到种植传统和实际情况,该村决定走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规模化种植之路。150亩农作物的耕、种、管、收、销等流程全部由党支部领办的浪溪河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经营。按照1000元每股的标准,合作社还吸纳34户村民,参股10.9万元。“我算了一笔账,2022年,150亩土地能够实现收入45万多元。除去种子、化肥、机械作业等成本,纯收入就能实现15万元。按照6%的比例,还为入股的每户村民分红6540元。”刘传法说,连片土地规模种植让土地重焕生机,集体收入和群众增收也有了质的提升。
探索“订单农业”模式
通过村企共建促进多元化增收
2021年底,南坛村借助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项目,投入资金200万元,建设了占地30多亩的十个冬暖式高标准大棚,用于种植螺丝椒、西红柿等绿色蔬菜。大棚建起之后,发展什么产业,如何发展成了该村的重中之重。恰逢,位于东阿镇的济南烩道食品有限公司产品的主要原材料是青椒,且青椒从外地购买运输成本高、供货不及时。于是,南坛村党支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着眼于创新发展模式,按照“支部+合作社+企业”的产业发展模式,探索出“订单农业”模式,与济南烩道食品有限公司成功签订了订单销售合同。目前建成的十个大棚由合作社进行统一育苗、种植、管理、销售,促使村集体增加收入12万元。除了种植,该村还对螺丝椒进行净菜加工,将螺丝椒进行初步处理、再送往企业,这就减少了企业净菜的环节。不仅解决了20多人的就业问题,按照每公斤0.5元的价格进行合作,仅净菜加工一项就能实现收入10多万元,在这里打工的群众最高的能增加1.5万元收入。
南坛村的“订单农业”实现了种有定向,销有方向,产前有订单、产后有保障。同时,促进了党支部引领和合作社运营的有机衔接,盘活了土地资源,实现了效益最大化。
家庭式“小院讲堂”
志愿服务涵养文明新风
村庄“里子”“面子”内外兼修,离不开人的文明素质的提升。南坛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创新“小院讲堂”理论宣讲点,推进志愿力量进网格,广泛开展倡树美德健康生活方式系列活动。
巾帼志愿服务队的刘美平是“小院讲堂”的组织者也是宣讲员,组织群众开展“家庭式”宣讲。在她的带动下,网格的党员、妇女等志愿力量都积极参与进来,用老百姓听得懂、能领会的语言将文明新风尚送到了百姓身边。目前已经吸引了20多名志愿者加入宣讲队伍,开展道德模范事迹、移风易俗、创城应知应会等活动30余次,切实打通了教育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刘佳宁
规模化粮食种植
盘活荒地资源
“2021年6月以前,南坛村土地经营分散,有的以低价承包给群众,有的被村民种上树,有的被撂荒,并没有给村集体带来多少增收。”新一届村“两委”换届后,如何提升村集体经济,让土地发挥最大效益,让群众受益,成为党支部书记刘传法及“两委”一班人要做的头等大事。刘传法介绍,村“两委”决定从村集体土地上做文章,把群众手中的土地集中起来,将撂荒的土地利用起来。村里集中整理连片的土地。因为几处老房子导致土地高低不平,布满石头,仅土地整理费就达10万元。
考虑到种植传统和实际情况,该村决定走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规模化种植之路。150亩农作物的耕、种、管、收、销等流程全部由党支部领办的浪溪河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经营。按照1000元每股的标准,合作社还吸纳34户村民,参股10.9万元。“我算了一笔账,2022年,150亩土地能够实现收入45万多元。除去种子、化肥、机械作业等成本,纯收入就能实现15万元。按照6%的比例,还为入股的每户村民分红6540元。”刘传法说,连片土地规模种植让土地重焕生机,集体收入和群众增收也有了质的提升。
探索“订单农业”模式
通过村企共建促进多元化增收
2021年底,南坛村借助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项目,投入资金200万元,建设了占地30多亩的十个冬暖式高标准大棚,用于种植螺丝椒、西红柿等绿色蔬菜。大棚建起之后,发展什么产业,如何发展成了该村的重中之重。恰逢,位于东阿镇的济南烩道食品有限公司产品的主要原材料是青椒,且青椒从外地购买运输成本高、供货不及时。于是,南坛村党支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着眼于创新发展模式,按照“支部+合作社+企业”的产业发展模式,探索出“订单农业”模式,与济南烩道食品有限公司成功签订了订单销售合同。目前建成的十个大棚由合作社进行统一育苗、种植、管理、销售,促使村集体增加收入12万元。除了种植,该村还对螺丝椒进行净菜加工,将螺丝椒进行初步处理、再送往企业,这就减少了企业净菜的环节。不仅解决了20多人的就业问题,按照每公斤0.5元的价格进行合作,仅净菜加工一项就能实现收入10多万元,在这里打工的群众最高的能增加1.5万元收入。
南坛村的“订单农业”实现了种有定向,销有方向,产前有订单、产后有保障。同时,促进了党支部引领和合作社运营的有机衔接,盘活了土地资源,实现了效益最大化。
家庭式“小院讲堂”
志愿服务涵养文明新风
村庄“里子”“面子”内外兼修,离不开人的文明素质的提升。南坛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创新“小院讲堂”理论宣讲点,推进志愿力量进网格,广泛开展倡树美德健康生活方式系列活动。
巾帼志愿服务队的刘美平是“小院讲堂”的组织者也是宣讲员,组织群众开展“家庭式”宣讲。在她的带动下,网格的党员、妇女等志愿力量都积极参与进来,用老百姓听得懂、能领会的语言将文明新风尚送到了百姓身边。目前已经吸引了20多名志愿者加入宣讲队伍,开展道德模范事迹、移风易俗、创城应知应会等活动30余次,切实打通了教育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