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起来 用起来 实起来 活起来
地名服务赋能乡村振兴的“阳信路径”

近日,全省“深化乡村地名服务点亮美好家园”试点工作调研座谈会在阳信召开

民政部之前确定70个县(市、区)为全国试点地区,我省济南市市中区、莱西市、泰安市泰山区、威海市文登区、阳谷县、阳信县成功入选。近日,全省“深化乡村地名服务点亮美好家园”试点工作调研座谈会在阳信召开。会上,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志毅表示,要抓好落实,确保完成试点任务,取得好的成效,为全国试点贡献山东力量。
居古笃马河之阳,为韩信自燕伐齐屯兵驻地,阳信由此得名。而这一鲁北小城如何成为全国试点,又如何能在全省6个试点县(市、区)中脱颖而出,成为全省集中观摩取经之地?答案还要从阳信县委书记郑令健“把乡村地名‘管起来’‘用起来’,让地名服务‘实起来’‘活起来’”中去寻找。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宇琦 叶福森
深化“地名+”服务,探索“阳信路径”
地名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座谈会上,与会人员提到,过去的地名工作多以城市为主,“深化乡村地名服务点亮美好家园”试点工作,为地名工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滨州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田洪健表示,阳信县成为试点以来,不断深化乡村地名管理服务,坚持三级联动,创新打造“1+3+5”地名管理服务机制,赋能乡村振兴。据介绍,“1+3+5”是指一条主线统领,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深化地名服务赋能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提升地名管理服务水平;建设三个阵地,即民俗地名文化、红色地名文化、地名标志产品,打造特色乡村地名文化品牌;实施五项工程,即地名文化赋能、地名产品赋能、地名标志赋能、数字地名赋能、新地名命名赋能,探索地名赋能乡村振兴的阳信路径,推动打造地名管理服务的“滨州模式”。
明确赋能乡村振兴为地名工作的主线任务后,阳信颁布一系列政策,为工作顺利有序开展保驾护航。成立阳信县地名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档案馆、党史研究中心、民政局、文旅局等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民政局。印发《地名命名更名工作规范》《地名信息采集工作规范》《地名使用工作规范》等规范性文件,各部门协作工作机制和制度规范就此建立。“做好地名工作,管是基础,老地名不能随便改,新地名不能随便起;用是关键,要考虑如何让地名为乡村振兴服务。”田洪健表示。
在跟随调研组调研“中国鸭梨之乡”地名品牌——金阳街道“百年梨园”过程中,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注意到,百年梨园所在村原名郭家,该村因梨而兴,后改名梨园郭村。就这样,地名与特产深度捆绑,文化与产业相互赋能,成为地名赋能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
“在农产品前加上地名,是对产品信誉的一种背书”,调研中,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二级调研员庄茂军表示。
广泛凝聚力量,提升服务能力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对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作出系统全面的战略部署,亦包括区划地名工作。
2022年5月1日起,修订后的《地名管理条例》(简称“新《条例》”)施行。新《条例》对地名管理作出全面、系统的规定,进一步提升地名管理法治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为推进新时代地名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记者获悉,阳信县地名管理相关工作专班成立后,不断扩充工作团队阵容,提高工作质量与专业性,为后续地名赋能产业发展道路打下坚实基础。当地吸收社会各界地名专家,成立地名文化研究会,召集专家、学者等参与地名工作。经过严谨地研究完善,阳信县乡村地名申报、论证、审批、公告等制度,以及命名更名、信息采集、数据共享、规范使用、深化应用等5项工作规范最终确立。除此之外,阳信县还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投身“地名+”服务建设。
努力很快收到了成效。阳信县组织地名专家到132个村开展地名故事寻访活动,通过考察村史馆,查阅历史档案,走访村中老人,推动大量地名故事被挖掘,汇编出版了《阳信地名故事》,让阳信历史的厚重感跃然纸上;成立“老霍说地名工作室”,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公众讲述地名故事,获得了大量关注,引起了良好社会反响。
拓展服务空间,带动产业振兴
地名信息挖掘出来,这只是第一步,如何合理利用才是最重要的。针对此,阳信对自然地理实体、乡村道路街巷、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乡村旅游景点等命名设标现状及问题进行拉网式排查,网络地图上传地名信息1576条,实现乡村地名设标无“死角”,助农导航无“盲区”,对物流导航及百姓生活形成了助力。
围绕地名的外延领域,阳信还不断完善各项措施,助力当地地名及文化有效传播。比如,围绕乡村重要地名、旅游地等采编信息322条,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传播,宣传推介乡村旅游资源、名优土特产品;对新产生的240个新地名进行研究论证和规划设计,诞生了“阳和新村、康和新村”等一大批新地名,美丽乡村的名声愈加响亮……在乡村经济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阳信让地名建设成为产业振兴的重要动能,将乡村地名与特色产品相结合,培育农产品品牌,借助地名文化提升农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品牌强农”。鸭梨、牛肉、仿古家具、清真糕点,这些特产风物被盖上了“阳信”牌标签。如今,阳信鸭梨、阳信肉牛、水落坡仿古家具、流坡坞清真糕点等地方特色品牌,享誉全国。此外,借助5G 技术,利用智慧养殖与大数据平台结合打造的阳信“牛智谷”,将阳信“大美葡乡”商店葡萄、“鲁北蔬菜之乡”翟王蔬菜花卉产业紧密融入数字农业之中。
乡村振兴不仅要产业兴盛,还需要文化浸润。阳信不断打造“地名+民俗文化”阵地,实现文旅融合发展。阳信依托传统民俗文化,打造水落坡民俗文化产业园、刘古良莳光村、洋湖乡鼓子秧歌等三处民俗地名文化阵地;利用古旧家具产业优势及东方朔曲艺文化,投资26115.9 万元,集中精力打造刘古良莳光村特色旅游景点,弘扬发展“洋湖乡鼓子秧歌”。
居古笃马河之阳,为韩信自燕伐齐屯兵驻地,阳信由此得名。而这一鲁北小城如何成为全国试点,又如何能在全省6个试点县(市、区)中脱颖而出,成为全省集中观摩取经之地?答案还要从阳信县委书记郑令健“把乡村地名‘管起来’‘用起来’,让地名服务‘实起来’‘活起来’”中去寻找。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宇琦 叶福森
深化“地名+”服务,探索“阳信路径”
地名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座谈会上,与会人员提到,过去的地名工作多以城市为主,“深化乡村地名服务点亮美好家园”试点工作,为地名工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滨州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田洪健表示,阳信县成为试点以来,不断深化乡村地名管理服务,坚持三级联动,创新打造“1+3+5”地名管理服务机制,赋能乡村振兴。据介绍,“1+3+5”是指一条主线统领,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深化地名服务赋能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提升地名管理服务水平;建设三个阵地,即民俗地名文化、红色地名文化、地名标志产品,打造特色乡村地名文化品牌;实施五项工程,即地名文化赋能、地名产品赋能、地名标志赋能、数字地名赋能、新地名命名赋能,探索地名赋能乡村振兴的阳信路径,推动打造地名管理服务的“滨州模式”。
明确赋能乡村振兴为地名工作的主线任务后,阳信颁布一系列政策,为工作顺利有序开展保驾护航。成立阳信县地名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档案馆、党史研究中心、民政局、文旅局等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民政局。印发《地名命名更名工作规范》《地名信息采集工作规范》《地名使用工作规范》等规范性文件,各部门协作工作机制和制度规范就此建立。“做好地名工作,管是基础,老地名不能随便改,新地名不能随便起;用是关键,要考虑如何让地名为乡村振兴服务。”田洪健表示。
在跟随调研组调研“中国鸭梨之乡”地名品牌——金阳街道“百年梨园”过程中,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注意到,百年梨园所在村原名郭家,该村因梨而兴,后改名梨园郭村。就这样,地名与特产深度捆绑,文化与产业相互赋能,成为地名赋能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
“在农产品前加上地名,是对产品信誉的一种背书”,调研中,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二级调研员庄茂军表示。
广泛凝聚力量,提升服务能力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对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作出系统全面的战略部署,亦包括区划地名工作。
2022年5月1日起,修订后的《地名管理条例》(简称“新《条例》”)施行。新《条例》对地名管理作出全面、系统的规定,进一步提升地名管理法治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为推进新时代地名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记者获悉,阳信县地名管理相关工作专班成立后,不断扩充工作团队阵容,提高工作质量与专业性,为后续地名赋能产业发展道路打下坚实基础。当地吸收社会各界地名专家,成立地名文化研究会,召集专家、学者等参与地名工作。经过严谨地研究完善,阳信县乡村地名申报、论证、审批、公告等制度,以及命名更名、信息采集、数据共享、规范使用、深化应用等5项工作规范最终确立。除此之外,阳信县还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投身“地名+”服务建设。
努力很快收到了成效。阳信县组织地名专家到132个村开展地名故事寻访活动,通过考察村史馆,查阅历史档案,走访村中老人,推动大量地名故事被挖掘,汇编出版了《阳信地名故事》,让阳信历史的厚重感跃然纸上;成立“老霍说地名工作室”,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公众讲述地名故事,获得了大量关注,引起了良好社会反响。
拓展服务空间,带动产业振兴
地名信息挖掘出来,这只是第一步,如何合理利用才是最重要的。针对此,阳信对自然地理实体、乡村道路街巷、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乡村旅游景点等命名设标现状及问题进行拉网式排查,网络地图上传地名信息1576条,实现乡村地名设标无“死角”,助农导航无“盲区”,对物流导航及百姓生活形成了助力。
围绕地名的外延领域,阳信还不断完善各项措施,助力当地地名及文化有效传播。比如,围绕乡村重要地名、旅游地等采编信息322条,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传播,宣传推介乡村旅游资源、名优土特产品;对新产生的240个新地名进行研究论证和规划设计,诞生了“阳和新村、康和新村”等一大批新地名,美丽乡村的名声愈加响亮……在乡村经济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阳信让地名建设成为产业振兴的重要动能,将乡村地名与特色产品相结合,培育农产品品牌,借助地名文化提升农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品牌强农”。鸭梨、牛肉、仿古家具、清真糕点,这些特产风物被盖上了“阳信”牌标签。如今,阳信鸭梨、阳信肉牛、水落坡仿古家具、流坡坞清真糕点等地方特色品牌,享誉全国。此外,借助5G 技术,利用智慧养殖与大数据平台结合打造的阳信“牛智谷”,将阳信“大美葡乡”商店葡萄、“鲁北蔬菜之乡”翟王蔬菜花卉产业紧密融入数字农业之中。
乡村振兴不仅要产业兴盛,还需要文化浸润。阳信不断打造“地名+民俗文化”阵地,实现文旅融合发展。阳信依托传统民俗文化,打造水落坡民俗文化产业园、刘古良莳光村、洋湖乡鼓子秧歌等三处民俗地名文化阵地;利用古旧家具产业优势及东方朔曲艺文化,投资26115.9 万元,集中精力打造刘古良莳光村特色旅游景点,弘扬发展“洋湖乡鼓子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