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创新展览模式 讲述非遗故事

来自山东的刘氏翻花传承人刘庆怀在非遗大集上展示售卖翻花
点击查看原图
        日前进行的首届中国非遗保护年会上,来自全国的203个非遗项目、500余位传承人相聚陕西省榆林市。本届年会创新展览方式,打造非遗与旅游融合的沉浸式体验空间,吸引60余万人次前来体验这场好看、好吃、好玩的非遗盛会。

  打造沉浸式非遗体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本届年会由文化和旅游部指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主办;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榆林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山东、河南、四川作为主宾省参与其中。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展览、展示、论坛等活动系统梳理了我国非遗保护年度工作,创新展示非遗与现代生活融合成果,探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
  
  年会展览以陕西省非遗项目为主,山东、河南、四川主宾省份的非遗项目为辅,全国其他地方非遗项目为补,分区域展示各地精彩非遗项目的魅力。从体验方式上来看,年会创新非遗体验场景,打造沉浸空间。围绕广大群众非遗年轻化、体验场景化、传播多元化的需求,本届年会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突出各主宾省非遗特色,展现文化氛围。本届年会设立三秦街、河洛街、天府街、齐鲁街四条特色非遗街市,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此外,在文化+科技的沉浸式场景里,游客可以品各地非遗美食,见各地非遗风情,实现非遗和体验场景的深度融合。

  激发非遗经济活力

  在创新展陈形式的同时,本届年会也在尝试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激发非遗的经济效用。本届年会将非遗展陈与非遗集市合二为一,用展陈的方式呈现非遗项目,用集市的场景增强群众体验,打造一个具备文化温度和质感、既好看又好玩的非遗创新展览。榆林古城、榆林老街是当地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在榆林老街开办非遗大集,便将文化与旅游相互融合,拓宽文化展示群体,丰富游客体验内容,推动地方旅游服务升级。通过大集的形式展现非遗,便将文化展览贴近百姓生活。此外,结合大集的买卖销售属性,各类非遗项目在展示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拉动当地消费能力,同时给予非遗项目发展活力。
  
  除各类丰富的展览展示展演活动外,年会以“守正创新,弘扬非遗时代价值”为主题开设论坛,邀请相关领域嘉宾,围绕“非遗以人民为中心”“非遗增进中华文化认同”“非遗促进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三大主议题,共商非遗保护、传承、传播,为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工作提供理论支持与指导。
  
  从传播方式来看,本届年会采用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不断扩展活动影响范围。年会开幕式上,“非遗人之家”大型服务平台上线。平台对本届年会进行直播,并将选取精彩瞬间进行呈现,打造永不落幕的非遗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