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让“小修小补”燃旺烟火气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让更多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利的服务,让更多市民感知城市的温情,是城市管理精细化、精准化的初衷,只有让“小修小补”等贴近市民需求的服务越来越规范,市民们才能在城市发展中找到归属感,日子才能过得更安心、舒心,“城市的核心是人”的宗旨才能“落地有声”!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2月16日说,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让适老化服务、休闲娱乐等设施更加丰富,使居民生活消费更便利。(今日本报03版)
  
  城市建设需要靓丽的面子,更需要有品质的生活服务,如此才能体现城市建设中以人为本的理念。2021年5月,商务部、住建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在居民步行15分钟左右的范围内,建设可以满足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的多业态集聚的社区商圈。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不仅包括一日三餐所涉及的菜市场、早餐店、便利店等,也包括不起眼的维修点,满足居民修鞋、修自行车、配钥匙、改衣服等“小修小补”的便民服务……“意见”的针对性、指向性非常明确,也为各地城市建设中提供了良好的路径。

  商务部积极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会同有关部门在全国确定两批共80个试点地区,80个试点地区共建设便民生活圈1402个,涉及商业网点28万个,覆盖居民社区2766个,服务居民3200多万人……无论是完善社区消费的供给设施,推动补齐便民服务设施短板;还是推动一刻钟消费服务圈、养老托育圈、休闲文化圈等各类服务功能更好融合等,都为居民带来了便利,让他们有了满满的获得感。
  
  从生活的便利角度看,尽管现在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一些服务可以通过“云”端来实现,但配把钥匙、修辆自行车、织补衣服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事情,依然是市民生活中的刚性需求。如果“小修小补”等服务难以被发现、被看见,势必给市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烦恼。
  
  市民既需要更有品质的城市环境,也需要更接地气、更温馨的生活服务。从城市的发展考虑,重新让“小修小补”回归正常的生活图景,从业者之前“路边占摊设点”“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模式是不合时宜的。这就需要各地能按照《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要求,结合自己城市的实际,制定出自己的方案。引导“小修小补”等便民服务需要从散乱、自发的生存方式,逐步向有序、规范的发展方式转变。同时,在城市小区的配套建设中,需要有意识地将便民服务纳入社区的版图之中。另外,在公共服务政策的制定中,更应该通过减免租金等手段,呵护“小修小补”业态的发展,让便民服务真正达到预期,取得实际效果。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让更多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利的服务,让更多市民感知城市的温情,是城市管理精细化、精准化的初衷,只有让“小修小补”等贴近市民需求的服务越来越规范,市民们才能在城市发展中找到归属感,日子才能过得更安心、舒心,“城市的核心是人”的宗旨才能“落地有声”!

  ◎樊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