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23政策的白与黑
泰山队球员刘洋曾通过U23政策打上主力新华社发
点击查看原图
日前,中国足协举办的2023赛季职业联赛俱乐部负责人会议在香河召开,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便是U23政策正式取消,中超球队不必再维持U23球员始终在场。2017赛季,中超联赛正式开始实施U23政策。如今,当U23政策终成往事,探寻这一切的是与非,或许才只是刚刚开始。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李柏村
年龄成枷锁
在中超金元风暴最疯狂的那个年代,好的U23球员往往会被中超球队用天价薪资招揽,过高的薪水让不少年轻球员都放弃了潜在的留洋可能,这是当年U23政策广受争议的一点。不过,正如日本球星远藤保仁也没留洋过那样,留在中超未必对球员全是坏事。换个角度讨论U23政策的是与非,不妨让时间回到2017年3月4日,在济南奥体中心,小将崔巍以泰山队首发球员身份第一次站上了中超赛场,此时几乎没几个球迷听说过他的名字。
即便彼时泰山队主帅马加特善用年轻人,可若不是突如其来的U23政策,显然崔巍不会在中超赛季首轮便获得首发机会。这个小伙子在比赛中显得有点茫然,似乎自己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幸福完全没有准备。
回顾2017赛季,崔巍的表现不算出彩,他脚下技术不错,早在鲁能足校时就是出了名的盘带好手,但过于单薄的身体却让他无法在中超级别的对抗中发挥特长。客观点说,若是进行针对性强化,崔巍在泰山队有发展的空间。遗憾的是,到了2018赛季,24岁的崔巍不再享有U23球员身份,泰山队将他送到了梅州客家,在这里他逐渐成长并站稳了脚跟,2022赛季,老将崔巍再一次跟随梅州重返中超并收获进球。这是个励志的故事,只不过崔巍这样的“幸运儿”只是少数,不少同龄人在失去U23球员身份后,足球生涯便就此没落,甚至是戛然而止。
在中国足球的世界里,年龄似乎是个重要的条件。举个例子,此前,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有位在某家职业俱乐部青年队工作的朋友找来,表示希望推荐自由身的年轻球员前去试训。记者推荐了一位年轻球员,这名球员能力不错,只是因原属俱乐部压缩开支才暂无东家。原以为此事几无悬念,没想到朋友却表示球员通过试训的希望不大,这是因为那名球员的年纪比他们的要求预期大了一岁,一个赛季打完就不再需要。随即,朋友告诉记者能否再推荐几名球员,并明确说出了对年龄的要求。
或许,这有点功利,但在中国足球的大环境下,这是常态。
当初足协之所以推出U23政策,就是为了让更多年轻球员获得出场机会,但这个政策却有着明显的弊端。很多球员在U23政策下的确打上了比赛,可他们作为U23球员身份大多也只是维持一两个赛季,随后,球员便会被新的U23球员所替代并无球可踢,循环往复,一批又一批的球员就这样耽搁了成长。24岁本应是球员开始快速发展的年纪,但因U23政策的限制,球员的比赛机会反倒是在这一时期锐减。或许,在几年后我们会更清晰地感受到这一副作用带来的影响。
有弊亦有利
正如硬币有正反两面,能够连续实施六个赛季,U23政策并非一无是处。相反,这个政策下同样走出了张玉宁、韦世豪、刘洋等优秀的新生代国内球员,不妨提出个问题:U23政策究竟为何出现?
时间回到2017赛季开始前,中超已进入疯狂的金元时代,各球队为追求成绩重金打造豪华班底,如此大环境下,年轻球员的生存空间一缩再缩,当时1995和1997年龄段的球员发展面临着巨大危机。当时,这两个年龄段分别承担着冲击亚运会和奥运会正赛的任务,若以此为继,两支球队已是希望无存,通过政策强制干预球队使用年轻球员便成了为数不多的出路。
U23政策的诞生,实际上可以被视为对金元足球副作用不得已而为之的修正。
拿泰山队球员刘洋举个例子,他是在左边后卫位置上开始打上比赛,在这一位置上,当时泰山队有郑铮、宋龙两名实力与经验兼备的球员,若没有这一政策,很少有教练敢于起用年轻的刘洋。如今泰山队一线队球员中,中生代及新生代球员不靠U23政策能够上位的只有陈蒲一人,但他也曾在外租沧州雄狮时享受过U23政策的红利,足以说明U23政策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年轻球员的成长。
只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这一政策实施过程中,不少球队实际上都是敷衍了事,例如在U23政策实施的首个赛季中,不少球队就上演了“换上便换下”的闹剧,第二个赛季,中国足协便立即完善了这一政策,要求90分钟内必须维持U23球员在场,但大多球队依旧只是秉着完成任务即可的原则,因此,这期间真正获得机会的年轻球员实际上还是少数。
“有的时候我们确实需要制定一些规则来推进年轻球员的成长,但我同样认为,我们更应该改进这些年轻球员的质量。”在评价U23球员政策时,前鲁能足校青训总监拉莫斯曾这样对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表示,似乎这句话又指明了什么。
新规仍待验
现任鲁能足校青训总监西蒙曾告诉记者,自己希望鲁能足校大年龄段梯队可以参加职业联赛,这位前波尔图青训教练见证了多位弟子打上五大联赛甚至成为葡萄牙国脚,在他看来,波尔图青训人才频出,其B队能够参加职业联赛是个重要因素,大量实战的积累让他们在不到二十岁的年纪时便能迅速适应高级别联赛节奏。
不少教练都曾说过,比赛是最好的老师。训练纵然是球员获得进步的重要途径,但比赛的激烈性、不确定性都是球员无法通过训练获得的。进一步讲,踢的比赛越多,球员才能更明白在不同环境下怎样运用技术。
职业球队B队踢联赛,这实际上在国外极其寻常,例如在西班牙,皇马、巴萨的B队都在参加职业联赛。而在国内,早年间泰山队1993年龄段就曾组队参加中乙联赛,并将主场放在鲁能足校,这段中乙参赛的经历也对这批球员发展带来了不错的影响。观察来看,鲁能足校1993年龄段成材率十分可观,一方面是这批球员本就实力不错,另一方面,当年参加中乙的经历显然也应被考虑。
多年来,中超球队B队打联赛的呼声始终未停过,多年前,就有中超球队老板特意提出此提案,得到的答复是需要继续研究一下,但这一研究就是多年的时间。直到2020年,国青U19参加了中乙联赛,不少球员在回归原俱乐部后都展现出了明显的进步,让人们似乎看到了这一切的可能性。
终于,这一切在2023年成为了现实,在会议上,2023年U21联赛优胜球队,将升级至2024年中乙联赛,并以俱乐部二队形式参赛。考虑到如今多支职业队伍都难以为继,B队打联赛既填补了联赛席位的空缺,又锻炼了年轻人,此时推行此政策无疑是顺势之举。
只不过,不同于欧洲联赛,俱乐部B队在中乙联赛中只降不升,球队即便在中乙夺冠也无法参加次赛季的中甲联赛,这一规定是否还有调整空间或许有待探讨。更重要的是,在废除U23规则并明确5名U21球员报名规则后,2001年龄段球员的境地便尴尬了起来。如今,他们承载着冲击巴黎奥运会正赛的任务,即便国奥队球员将获得海外长期拉练的机会,但在国内仍散落着众多遗珠,这些球员是否会因政策调整而影响发展?但愿,这只是我们的杞人忧天。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李柏村
年龄成枷锁
在中超金元风暴最疯狂的那个年代,好的U23球员往往会被中超球队用天价薪资招揽,过高的薪水让不少年轻球员都放弃了潜在的留洋可能,这是当年U23政策广受争议的一点。不过,正如日本球星远藤保仁也没留洋过那样,留在中超未必对球员全是坏事。换个角度讨论U23政策的是与非,不妨让时间回到2017年3月4日,在济南奥体中心,小将崔巍以泰山队首发球员身份第一次站上了中超赛场,此时几乎没几个球迷听说过他的名字。
即便彼时泰山队主帅马加特善用年轻人,可若不是突如其来的U23政策,显然崔巍不会在中超赛季首轮便获得首发机会。这个小伙子在比赛中显得有点茫然,似乎自己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幸福完全没有准备。
回顾2017赛季,崔巍的表现不算出彩,他脚下技术不错,早在鲁能足校时就是出了名的盘带好手,但过于单薄的身体却让他无法在中超级别的对抗中发挥特长。客观点说,若是进行针对性强化,崔巍在泰山队有发展的空间。遗憾的是,到了2018赛季,24岁的崔巍不再享有U23球员身份,泰山队将他送到了梅州客家,在这里他逐渐成长并站稳了脚跟,2022赛季,老将崔巍再一次跟随梅州重返中超并收获进球。这是个励志的故事,只不过崔巍这样的“幸运儿”只是少数,不少同龄人在失去U23球员身份后,足球生涯便就此没落,甚至是戛然而止。
在中国足球的世界里,年龄似乎是个重要的条件。举个例子,此前,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有位在某家职业俱乐部青年队工作的朋友找来,表示希望推荐自由身的年轻球员前去试训。记者推荐了一位年轻球员,这名球员能力不错,只是因原属俱乐部压缩开支才暂无东家。原以为此事几无悬念,没想到朋友却表示球员通过试训的希望不大,这是因为那名球员的年纪比他们的要求预期大了一岁,一个赛季打完就不再需要。随即,朋友告诉记者能否再推荐几名球员,并明确说出了对年龄的要求。
或许,这有点功利,但在中国足球的大环境下,这是常态。
当初足协之所以推出U23政策,就是为了让更多年轻球员获得出场机会,但这个政策却有着明显的弊端。很多球员在U23政策下的确打上了比赛,可他们作为U23球员身份大多也只是维持一两个赛季,随后,球员便会被新的U23球员所替代并无球可踢,循环往复,一批又一批的球员就这样耽搁了成长。24岁本应是球员开始快速发展的年纪,但因U23政策的限制,球员的比赛机会反倒是在这一时期锐减。或许,在几年后我们会更清晰地感受到这一副作用带来的影响。
有弊亦有利
正如硬币有正反两面,能够连续实施六个赛季,U23政策并非一无是处。相反,这个政策下同样走出了张玉宁、韦世豪、刘洋等优秀的新生代国内球员,不妨提出个问题:U23政策究竟为何出现?
时间回到2017赛季开始前,中超已进入疯狂的金元时代,各球队为追求成绩重金打造豪华班底,如此大环境下,年轻球员的生存空间一缩再缩,当时1995和1997年龄段的球员发展面临着巨大危机。当时,这两个年龄段分别承担着冲击亚运会和奥运会正赛的任务,若以此为继,两支球队已是希望无存,通过政策强制干预球队使用年轻球员便成了为数不多的出路。
U23政策的诞生,实际上可以被视为对金元足球副作用不得已而为之的修正。
拿泰山队球员刘洋举个例子,他是在左边后卫位置上开始打上比赛,在这一位置上,当时泰山队有郑铮、宋龙两名实力与经验兼备的球员,若没有这一政策,很少有教练敢于起用年轻的刘洋。如今泰山队一线队球员中,中生代及新生代球员不靠U23政策能够上位的只有陈蒲一人,但他也曾在外租沧州雄狮时享受过U23政策的红利,足以说明U23政策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年轻球员的成长。
只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这一政策实施过程中,不少球队实际上都是敷衍了事,例如在U23政策实施的首个赛季中,不少球队就上演了“换上便换下”的闹剧,第二个赛季,中国足协便立即完善了这一政策,要求90分钟内必须维持U23球员在场,但大多球队依旧只是秉着完成任务即可的原则,因此,这期间真正获得机会的年轻球员实际上还是少数。
“有的时候我们确实需要制定一些规则来推进年轻球员的成长,但我同样认为,我们更应该改进这些年轻球员的质量。”在评价U23球员政策时,前鲁能足校青训总监拉莫斯曾这样对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表示,似乎这句话又指明了什么。
新规仍待验
现任鲁能足校青训总监西蒙曾告诉记者,自己希望鲁能足校大年龄段梯队可以参加职业联赛,这位前波尔图青训教练见证了多位弟子打上五大联赛甚至成为葡萄牙国脚,在他看来,波尔图青训人才频出,其B队能够参加职业联赛是个重要因素,大量实战的积累让他们在不到二十岁的年纪时便能迅速适应高级别联赛节奏。
不少教练都曾说过,比赛是最好的老师。训练纵然是球员获得进步的重要途径,但比赛的激烈性、不确定性都是球员无法通过训练获得的。进一步讲,踢的比赛越多,球员才能更明白在不同环境下怎样运用技术。
职业球队B队踢联赛,这实际上在国外极其寻常,例如在西班牙,皇马、巴萨的B队都在参加职业联赛。而在国内,早年间泰山队1993年龄段就曾组队参加中乙联赛,并将主场放在鲁能足校,这段中乙参赛的经历也对这批球员发展带来了不错的影响。观察来看,鲁能足校1993年龄段成材率十分可观,一方面是这批球员本就实力不错,另一方面,当年参加中乙的经历显然也应被考虑。
多年来,中超球队B队打联赛的呼声始终未停过,多年前,就有中超球队老板特意提出此提案,得到的答复是需要继续研究一下,但这一研究就是多年的时间。直到2020年,国青U19参加了中乙联赛,不少球员在回归原俱乐部后都展现出了明显的进步,让人们似乎看到了这一切的可能性。
终于,这一切在2023年成为了现实,在会议上,2023年U21联赛优胜球队,将升级至2024年中乙联赛,并以俱乐部二队形式参赛。考虑到如今多支职业队伍都难以为继,B队打联赛既填补了联赛席位的空缺,又锻炼了年轻人,此时推行此政策无疑是顺势之举。
只不过,不同于欧洲联赛,俱乐部B队在中乙联赛中只降不升,球队即便在中乙夺冠也无法参加次赛季的中甲联赛,这一规定是否还有调整空间或许有待探讨。更重要的是,在废除U23规则并明确5名U21球员报名规则后,2001年龄段球员的境地便尴尬了起来。如今,他们承载着冲击巴黎奥运会正赛的任务,即便国奥队球员将获得海外长期拉练的机会,但在国内仍散落着众多遗珠,这些球员是否会因政策调整而影响发展?但愿,这只是我们的杞人忧天。